司徒叮當
大家好,先做個自我介紹,我是來自唐代的彩陶——唐三彩,以鮮艷明亮的色澤、生動逼真的造型和富有生活氣息的設計贏得了無數人的喜愛。此外,我還是古董界的技術宅,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制作工藝,讓你們見識見識我的厲害!
我的生產燒制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同時汲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刻花、印花、劃花、堆塑等技法進行裝飾。我的制作工藝十分繁復,大致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我的胎土主要選用較純凈的高嶺土,這種土顏色潔白、顆粒細微,具有堅韌黏軟的特性,可使成型后的陶器不易變形開裂,是唐代制作各種陶器的最佳材料。胎料采集來后,先經過清洗、挑選、舂搗、淘洗,然后用水浸泡并多次攪拌,使調好的泥漿在澄泥池里進行沉淀。制作我的陶胎時,必須使用上層的細料,由于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和提煉,可塑性好,便于修整,再通過揉搓等工序去除雜質,方能保證胎質潔白。

制陶類型不同,制胎工藝也不相同。在我們唐三彩家族中,俑類多為捏塑、模印或雕刻制成,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則多以輪制或輪制與捏塑兩種手法并用。造型比較復雜的人物俑和動物俑以及它們身上的附件都是分段塑好再粘結上的,模制而成的各種人物、動物、植物等形象也是在器物成型之后粘貼上去的,以使其產生浮雕的效果。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就會發現工匠在塑造整體造型上使用了高度概括的圓雕手法,局部處理則以浮雕手法來豐富其立體感,細節之處又施以簡潔流暢的線刻,間有精細的雕琢,在釉下經常可以顯現出琢刻時留下的刀痕,這樣我的形象在整體的統一中又有局部的變化,整體的敦厚與局部的細膩相結合,成功地將豐腴和清秀融為一體,再加上部分繪色的完美結合,使我既有立體形象的體積感,又有繪畫中筆墨情趣的色彩美,這種綜合的處理裝飾技法帶來了富麗、豐滿、光滑、精致等多種美感。可以說,我是融繪畫、雕塑、陶藝于一體的藝術精品。
將經過提煉的白色粘土采用模制和塑形等靈活的制作形式做成胎體后,我就可以進入燒制階段了。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溫進行素燒,無論結構簡單還是復雜,都要先經過一輪素燒,采取小火烘干的方法,以免坯胎內有水而發生炸裂,當坯胎掛上紫紅火色后,可進入中火燒制,窯內火色變成紅黃色時,再降低燒制溫度,直至素坯燒成。冷卻以后,將素坯細致打磨至表面光滑進行彩釉裝飾,晾干再入窯釉燒,經九百攝氏度的溫度便可燒制而成。由于釉燒溫度低于素燒溫度,因此在燒制過程中可以保證坯體幾乎不變形,釉和胎土的密合度良好。
我相對于其他陶瓷最顯著的優點就在于釉色的豐富多變,因此施釉在我的生產過程中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涂抹于陶胎上的彩釉在第二次燒制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釉中的鉛幫助顏料熔解,使釉面變得光亮,又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溫度,加強了釉的流動性,燒制過程中,各種釉色自行熔融開來,向四周擴散流淌,相互浸潤,形成了斑駁陸離的斑點,整體色彩自然協調。這種彩釉的釉質是硅酸鋁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溶劑,用銅、鐵、鈷、錳等金屬氧化物作為呈色劑,使器物表面形成翠綠、深綠、嫩綠、墨綠、淺黃、赭黃、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呈現出富麗堂皇的藝術魅力,從而使我達到了巧奪天工的藝術效果。
開相指的是人物俑中人物的頭部大多不施釉,而是以白粉打底,施以彩繪細致刻畫,使其形象更加寫實、逼真、生動和美觀。我是低溫鉛釉陶,彩釉在燒制時會流動,所以在塑造人物頭部時并不施釉。釉燒后,為了增加真實感,要在頭部涂一層白粉,繪以朱唇,并將眉眼、胡須、頭發、巾帽、花鈿等用墨彩進行描繪。因此,開相工藝能夠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刻畫出不同的相貌神態和內心世界,生動傳神,惟妙惟肖。
三彩,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中國瓷器!
最美是當然啦,但我并不是瓷器,而是一種鉛釉的陶器。瓷器是用瓷土燒成的,溫度要在一千兩百攝氏度以上,而我的坯料是暗紅色的陶土或白色黏土,而且要分兩次燒成,第一次不掛釉,是素燒,溫度在一千攝氏度左右,第二次是掛釉后再燒,主要燒釉,溫度大約為九百攝氏度。所以,我不屬于瓷器家族。
你長得挺好看,就是名字有點土。
我還蠻喜歡“唐三彩”這個名字的呢,其實過去我不叫唐三彩,在二十世紀早期,隴海鐵路的建設途經洛陽,人們在挖土興工時發現了我,因為表面綠色、黃色、褐色三色出現最多,所以給我起名為“三彩”。我身上常見的還有白色、紅色、藍色等,顏色不僅三種,大家將“三”理解為多更加妥帖。
三彩,我想請你來我家做客,順便向朋友們炫個富。
嘿嘿,如果你知道了我的真實身份,就會非常后悔自己有過這種想法呢。按照樣貌,我們唐三彩可以分成雕塑和器具兩大類,雕塑有俑、馬、駱駝、獅、狗、牛、鴨、鎮墓獸以及屋舍、車輛、錢柜等,器具有瓶、壺、罐、爐、樽、碗、盤、杯、盂、盒、枕、燈、燭臺等,過去主要用來殉葬,因此現代人多是在窯址或墓葬中發現我們,窯址是我們的來處,墓葬是我們的去處。所以,如果不想把自家的客廳、書房、臥室裝點成墓室的模樣,最好還是別請我們去做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