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光 何邦貴 王超



摘 ?要: 借助Solidworks軟件,來設計模擬試卷袋施膠裝置的結構,對部件進行三維建模和模型裝配,并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插件對取膠輥進行受力分析,以及Motion插件對整個試卷袋施膠機構進行運動仿真,得出數據以及仿真結果有助于我們分析試卷袋施膠機構的可行性,其中有限元分析計算,使我們對所設計方案能夠更好地進行綜合評價。
關鍵詞: 施膠裝置;Solidworks;建模;仿真
中圖分類號: TP391 ? ?文獻標識碼: A ?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9.08.028
本文著錄格式:單光,何邦貴,王超,等. 基于Solidworks的試卷袋密封施膠裝置的建模與仿真分析[J]. 軟件,2019,40(8):117122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Solidworks software, we designed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bag casting device, modeled and assembled the parts in three dimensions, analyzed the force of the roller applying using the Solidworks Simple plug-in, and simulated the motion of the entire paper bag casting mechanism. The data obtain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an help us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aper bag casting mechanism, an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can make us better evaluate the design scheme.
【Key words】: Gelling device; Solidworks; Modeling; Simulation
0 ?引言
試卷印制主要由保密印刷廠來印制,不僅要保證試卷的印刷質量,還要保證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安全性、保密性以及時效性,防止失、泄密事件的發生[1]。在試卷的生產印制過程中,保密出現問題,將產生很嚴重的后果,尤其是一些國家級考試和省級考試環節,對于考試保密級別要求相當高,國家保密局對試卷印制企業有著嚴格的資質審查,目前具備印制試卷資質的企業數量有限[2]。經過現場考查和調研,由于試卷印制的特殊性,尚未發現有機構或個人對試卷印制技術進行研究,目前試卷袋采用手工刷膠,整個試卷的生產效率過緩,生產質量不高,生產周期較長[2]。仍有許多生產人員能夠接觸試卷內容,試卷印制企業需要對參與試卷生產的人員進行長時間的入閨管理,直至考試結束才能解闈。
因此,我們利用Solidworks來設計一臺自動密封施膠裝置,將三維建模用于設計的前期方案設計階段,然后對方案進行優化,并對設計出的機構進行仿真分析,并對施膠輥進行受力分析,確定該取膠輥的剛度以及偏移度,對整體裝置進行運動仿真,驗證設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利用Solidworks對相關的試卷袋施膠裝置的設計提供了依據和指導。
1 ?試卷袋施膠裝置的三維建模
1.1 ?工作原理分析
施膠裝置的主要功能是將膠水涂抹在試卷袋中間位置,施膠寬度與密封簽的寬度一致,人工施膠是使用跟密封簽寬度一樣的刷子,將刷子蘸膠水,然后均勻的將膠水刷在試卷袋需要粘貼密封簽的位置上。所以施膠裝置的工作原理為取膠、上膠、施膠三個步驟,并且必須保證施膠均勻。目前已有的有刷子施膠,滾輪施膠,圓盤施膠,每種施膠裝置的應用場合不一樣,施膠方式也不一樣,施膠原理也各有千秋,有其優勢也有其不足之處。經過分析試卷袋施膠具體場景,分析出其工作原理是將液體膠放在盛膠盒里,通過滾輪傳輸膠水,在通過橡膠輥二次均勻膠水,最后通過施膠輥將膠水施加在試卷袋上。如下圖1所示試卷袋施膠位置圖,圖中綠色為施膠位置。
1.2 ?零件構建
根據試卷袋施膠的工作原理,利用Solidworks構建施膠裝置的三維模型,所設計的施膠裝置主要包括取膠輥、傳膠輥、施膠輥、滾動軸承、齒輪、支座、盛膠盒、電機等構成。其運動的動力源由電機提供,通過電機來帶動取膠輥轉動,然后通過取膠輥上的齒輪帶動傳膠輥上齒輪轉動,從而達到將取膠輥上的膠水均勻的轉移到傳膠輥上,然后通過傳膠輥上的齒輪帶動施膠輥上的齒輪運轉,將傳膠輥上膠水轉移的施膠輥上,在壓力、摩擦力作用下將膠水轉移到試卷袋上,即完成整個施膠過程。
當完成初步結構分析后,即可利用Solidworks進行三維模型的建立,在草圖中繪制二維平面輪廓,通過拉伸命令,形成初步的模型,然后通過旋轉,以及各種Solidworks命令即可初步構建模型。每個零件都用Solidworks進行構建,設置好各自尺寸,即完成建模,如下圖2所示的取膠輥。其中的齒輪可以從零件庫里提取,通過改變齒輪模數、齒輪的其他參數,就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齒輪,如下圖3所示的齒輪。
在Solidworks中,通常用的零件構建功能就是草圖繪制,拉伸,切除,打孔,倒圓,有的零件可以直接從零件庫里選取標準件,通過改變標準件的參數即可得到自己所需的零件,這種建模效率更高,得到的零件更為標準。
1.3 ?整體裝配
將所有的零件繪制完畢后,通過Solidworks新建裝配體功能,將零件導入裝配體,按各零件之間的配合關系進行裝配,通過各零部件的裝配形成一個完整的三維裝配結構模型,通過拖動鼠標旋轉視圖,可以觀察整個裝配體的構造、配合關系。
打開Solidworks軟件,新建裝配體,命名為施膠裝置。按設計的結構將取膠輥、傳膠輥、施膠輥、滾動軸承、齒輪、支座、盛膠盒、電機等利用配合命令重合、平行、垂直、相切、同軸心建立約束關系。使取膠輥與傳膠輥保持相切,并且傳膠輥、取膠輥、施膠輥通過同軸心命令與滾動軸承固定。其余各部件、零件按相應的約束關系進行配合,即可得到一個裝配體,最后加裝一個主動力電機。
裝配完成后再次檢驗裝配約束關系是否正確,在Solidworks配合關系一欄,看配合是否出現紅色或者黃色。若出現則表示某一零件相應尺寸、配合關系不合理導致裝配缺陷或者錯誤。并且在裝配關系中,可以單獨選中某個需要從新設計的零件,點擊該零件進行修改然后保存,同樣在這個裝配體中,該零件也會在裝配體中從新構建,檢查裝配體關系,其他配合約束關系不會受到影響。
1.4 ?干涉檢查
在利用Solidworks構建三維模型時由于直觀、配合、設計、計算等因素,各零部件之間會出現干涉狀況,通過Solidworks中的評估下的干涉檢查命令來對裝配體進行檢查,通過干涉功能。進入干涉檢查時,單擊計算命令,這樣就可以對整個裝配體進行干涉檢驗[3]。若存在干涉情況,則裝配體中干涉零件會顯示為紅色,這樣就需要回零件里進行相應修改。
利用干涉檢查,將整個模型存在的干涉排除,這樣就能避免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各軸、孔、齒輪配合不精準,需要反復打磨加工來滿足安裝精度,減少了人力、物力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也為下一步正確的分析數據和運動仿真提供必要先決條件[4]。這樣能夠避免各膠輥之間產生干涉,相互阻擋摩擦,或者各部件之間卡死不能運轉等情況。
2 ?對試卷袋施膠裝置進行受力分析與仿真
2.1 ?取膠輥受力分析
在Solidworks中,Solidworks Simulation可以預測零件在承載下性能如何,并可以檢測在設計周期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給零件添加應用載荷和夾具,并指定材料。對零件進行分析,可以查看結果。所有這些信息都包括在Simulations算例中。大部分分析問題要求有綜合性分析產品,在最終通過設計之前進行精確且完整的實時模擬。使用強大且全面的Solidworks Simulations能夠具有高效的評估性能、提高質量和推動產品創新[5]。
此次構建的模型主要用于模擬取膠輥的結構和運動狀態。使用Solidworks中的Simuation功能來分析取膠輥的剛度和受力情況,以確保取膠輥能取膠,并且能傳輸膠水,保證與傳膠輥之間的接觸,在運轉中不改變機械結構和零件形態。通過分析能夠確定軸能夠承受軸本身和膠輥的質量,并且能夠保證在傳膠輥載荷作用下時,不會產生過大的偏移。利用受力分析可以解決設計過程諸多不確定性和數據不足的特點[6]。
現代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目前有很多公司設計研發出了多款受力分析軟件,比如3D3S,PKPM,staad,sap 2000,anisys以及各種三維建模軟件自帶的受力分析插件。這些軟件核心原理基本相同,采用化整為零方法,即將各自建立的三維模型進行網格劃分,分成很多小塊,每一小塊受不同載荷。最后將每一個相關的受力小塊單元進行疊加,受力分析由一個單元變成一個整體,這樣就可以分析在受載荷情況下的變形、受力情況等靜力學特性,并計算出整個三維模型的特性,稱為有限元分析計算[7]。由于實際有限元分析受力單元多,分布面廣,且重疊性突出的特點,都借助于相應的計算機輔助軟件進行有限元分析計算,通過計算機輔助軟件分析為工程設計者提供了便利,減少了產品設計的工作量,加快了設計進度。在這些受力分析軟件中Solidworks Simulation操作界面簡單,使用方便,性能突出。
為對模型進行有限元分析計算,對實體模型網格化,網格劃分大的小和屬性參數對最終有限元分析結果的精度有很大的影響。在使用Solidworks Simulations進行受力分析時,需要進行6個步驟操作,分別是夾具、載荷、材料、運行、結果、優化。①添加夾具:應用夾具以阻止零件在應用載荷時移動;②載荷:添加壓力或者添加力;③材料:對三維模型應用材料;④運行:使用默認設置求解或者調整設置求解;⑤結果:顯示vonMises應力,顯示位移,顯示安全系數;⑥優化。
對取膠輥進行受力分析時,先添加夾具,將取膠輥兩端軸固定,(在這里將帶有夾具的面視為完整剛性)。然后在受力的輥區域施加受力大小和受力方向,選擇合金鋼材料,并應用進行運行模擬,這時候出現動畫模擬,停止動畫,顯示運行結果。首先顯示vonMises應力,然后顯示位移,最后顯示安全系數。如下圖8所示,綠色箭頭表示兩端添加夾具示意,紅色箭頭表示輥軸受重力、壓力示意。如下圖9所示,應用合金鋼材料。如下圖10所示,在力的作用下運行圖。如下圖11所示,為vonMises應力圖。如下圖12所示,為位移顯示。如下圖13所示,為安全系數。
由圖8可知,使用材料為合金鋼,該材料的楊氏模量為2.1e+011 N/m2,其屈服強度為6.20422 e+ 008 N/m2。由圖10可知,該取膠輥運行時,最大位移偏移出現在中部位置處。由圖11可知,該取膠輥靜應變變形比例為1.25977 e+007 N/m2。由圖12所示,該取膠輥由軸兩端到中間位置位移量逐漸增大。
由圖13所示,該取膠輥在應力作用下,其受力范圍仍處于安全系數范圍內。綜上所示,設計的取膠輥的應變變形比例小于選用材料的楊氏模量和屈服強度,偏移量符合設計要求。研究分析結果與取膠輥實際應用特點相符合,這進一步驗證了借助Solidworks輔助設計的可行性,得出了有效的數據和信息[8]。
2.2 ?運動仿真
借助Solidworks Motion工具仿真,通過三維模型的動態展示從而直觀地反映施膠裝置的運行情況,取膠輥在電機的作用下轉動,然后帶動傳膠輥運轉,帶動施膠輥旋轉,最終在施膠輥與試卷袋的擠壓摩擦力作用下,將膠水轉移到試卷袋上。通過運動仿真可以檢測當前各部件的運動性能,從各結構的不同運動狀態可以分析出其結構的合理性,并檢測出該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也有助于檢驗各零件之間的配合情況,從而依據仿真結果來優化完善施膠裝置的設計。
在Solidworks中對施膠裝置進行運動仿真時,首先打開左下角的運動算例,在插件選項中添加Solidworks Motion插件,選擇Motion分析,拖動裝配體鍵碼,根據需要確定時長,由于該施膠裝置是通過電機來帶動,通過添加馬達,選取取膠輥作為旋轉零件,并選定轉動方向,確定轉速,并確認保存,添加接觸,使用接觸組,選取傳膠輥和軸承,并填寫參數確認保存,添加引力,根據取膠輥轉動方向確定引力方向,最終添加軌跡繪制,并進行計算,結束后導出軌跡路徑。
在Solidworks Motion分析中,可以方便調整模型的運動速度,使設計者能夠直觀的觀察模型運動的完整情況,可以確定裝配過程中各約束是否正確,是否產生干擾,是否聯動,并可以通過設定時長以及任意選擇時間點來觀察某一時刻模型的狀態。由圖15知,通過拖動鍵碼來確保取膠輥運動,通過圖16知,添加馬達,保證取膠輥為旋轉狀態,與傳膠輥接觸,傳膠輥與施膠輥接觸,并設置材料,各輥軸均有重力,通過計算運動算例,最后得出運動軌跡圖,顯示與試卷袋接觸點為一條直線,符合施膠裝置設計目標,將膠水施加在試卷袋上,并成均勻直線。通過運動模擬仿真分析,所設計的施膠裝置符合設計要求,能夠滿足施膠實際目標。通過Solidworks Motion運動仿真減少資源的消耗,提高模型的復用率,保證設計產品質量[9]。
3 ?結論
本文通過Solidworks軟件進行零件構建,然后利用Solidworks對零件進行裝配形成完整的裝配體,并進行了干涉檢查。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s對施膠裝置中重要構件取膠輥進行了受力分析,驗證了該結構能夠承受所受應力。而且通過Solidworks Motion對整個施膠裝置進行了運動仿真,確定該裝置能夠在試卷袋上直線均勻施膠,符合設計需要。通過利用Solidworks設計施膠裝置的三維模型,直觀的展示了施膠裝置的外部構造和各部件之間的配合關系,擺脫了對實際物理樣品的依賴,通過Solidworks Simulations分析了取膠輥的受力情況,保證了設計結構和材料的合理性,最后通過Solidworks Motion對施膠裝置進行了運動仿真,驗證了該裝置傳動的合理性以及各部件配合的協調性。通過Solidworks軟件加快了設計的進度,節約了設計時間,保證了設計的可靠性,驗證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確性[10]。
參考文獻
[1] 顧文娟, 潘書秀, 南朋濤. 一種試卷袋密封折蓋裝置[P]. 云南: CN207683046U, 2018-08-03.
[2] 李乾. 試卷袋密封簽定制印刷與自動貼封關鍵機構研究與設計[D]. 昆明理工大學, 2017.
[3] 楊艷麗. 平板太陽能集熱系統的數字化設計[D]. 西安科技大學, 2013.
[4] 葉泳儀, 陳榕婷, 林耿嬌, 李金林, 鄭譽煌. 基于SolidWorks的四足機器人模型建模與仿真分析[J]. 福建電腦, 2019, 35(2): 18-21.
[5] 黃盟, 文福安. 全景虛擬校園的情感化設計研究[J]. 軟件, 2016, 37(1): 1-3+8.
[6] 劉夏, 邱釗, 陳煥東, 陳明銳. 基于機器學習模型的民航客流預測仿真研究[J]. 軟件, 2018, 39(5): 43-49.
[7] 姬宇, 楊勇, 蔡曉童, 張子鉞. 基于Solidworks的機床立柱靜力學模態分析[J]. 福建電腦, 2019, 35(2): 1-5.
[8] 杜淑穎. 基于CAN總線的智能車聯平臺設計與研究[J]. 軟件, 2018, 39(7): 106-109.
[9] 熊健. 基于Android平臺的企業移動應用開發框架的分析與設計[J]. 軟件, 2012, 33(11): 44-46.
[10] 王巖, 王純. 一種基于Kafka的可靠的Consumer的設計方案[J]. 軟件, 2016, 37(1): 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