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鑫
摘 要:在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對于林業資源的過度索取,不合理利用,致使森林資源不斷下降,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林業資源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國家也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的重要工作任務。下文結合實踐,在闡述生態林業建設對林業可持續發展意義的基礎上,分類當前生態林業建設現狀,并討論如何進行生態林業建設。以其為相關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生態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
生態林業是現代林業的基本經營模式,是根據“生態利用”原則而組織的森林經營利用制度,它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在促進林產品發展的同時,為人類自上而下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的環境。生態林業本質是實現自然森林與人工森林生態資源的生態平衡,以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下文對生態林業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加強生態林業建設,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一、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
1.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的需要。“以人為本”滿足人的發展與需求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當前,在經濟社會高速的發展背景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面積與規模日漸擴大,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人均綠地面積則在不斷縮小,環境污染問題變得越發嚴峻起來。向往自然,追求良好的生活環境成為人們的共同愿望。而森林作為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在凈化空氣,降低噪音,避免環境污染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積極進行生態林業建設,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滿足人們向往自然生態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防止水土流失,防沙固沙的需要。水土流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目前我國的水土流失情況卻非常嚴峻,土地沙漠化還在不斷擴展。這其中除受自然因素影響之外,還與大量的植被破壞,林業建設滯后等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而生態林業建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前提下發展起來的現代林業基本經營模式。其重要目標是為了實現環境、資源以及人口的協調。森林林木不僅能夠有效保持水土,同時還能有效降低土地沙化、荒漠化的發生。因此,推進生態林業建設,在防止水土流失、防沙固沙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是為了子孫后代的需要。可持續發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發展理念,是為了子孫后代的需要而提出中一種新的發展理念。過去經濟發展進程中,對于林業資源的過度索取,造成大量森林資源被破壞,引發林業生態系統不斷惡化,發生不良循環,林業資源的匱乏,導致山區生活的人口更加貧困,對子孫后代的發展也造成很大影響。而加強生態林業建設,能夠逐步的改善林業生態系統,使其慢慢恢復良性循環,不僅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確保子孫后代能有充足的森林資源永續利用。
二、生態林業建設現狀分析
1.林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我國雖然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但是分布不均,同時我國人口眾多,在森林資源人均占有率上比較少。當前工業化進程逐漸加快,資源和人口之間的矛盾問題將變得越來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問題。但是,在全國很多地區,依然存在很多毀林開荒,濫砍亂伐現象,由于林木采伐工作的不合理,再加上日益嚴峻的病蟲害問題,對森林植被造成的破壞不斷加劇,有很多有林地逐漸向無立木林地轉化,加重水土流失,引發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問題,導致生態環境失調。
2.生態林業建設滯后,林業補償機制尚未建立。在現代林業建設過程中,生態林業建設是其中的主題內容。通過加強生態林業建設,不僅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而且還能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而生態林業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發揮,與經濟性存在很大不同,其外部經濟性非常突出,這種效益是無形的,其價值也不能通過數量進行衡量,能夠為全社會所享用,為全人類所服務。然而,在生態林業建設方面,民眾生態意識不強,理論與實踐等各個層面還亟待加強。國民經濟體系與物質產品平衡標準體系,未將自然資源退化、枯竭與生態環境保護充分體現出來,林業補償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3.法制觀念淡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為了更好的治理與維護林業生態環境,自我國改革開放至今,相繼出臺了很多法律,如《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極大地推動了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然而就目前的法律法規而言,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生態林業建設中依然有很多違法違規問題出現,執法不力,執法不嚴,嚴重影響生態林業建設法律法規作用的發揮。
4.林業市場發展滯后。現如今阻礙生態林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林業經濟體制尚處在轉型期,依然沒有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導致林業市場發展滯后。很多集體林區依然通過統購統銷的行政性壟斷購銷模式進行木材經營,很難保證農民的利益,嚴重挫敗農民林地建設的積極性,造成林地投入不足,影響林業生產發展,加重森林資源危機。
三、加強生態林業建設,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1.努力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意識。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林業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國家富足,民族興旺以及社會文明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植樹造林是提升森林資源水平,推動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造福當代、有益后代的偉大事業。因此,應當進一步擴大媒體宣傳力度,加強教育,讓人們對國民經濟中林業建設的重要性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更讓生態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調動全社會都積極參與林業生態建設的良好局面,增強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2.加大投入,改變生態林業建設的投入機制。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對生態林業建設加強了政策扶植力度,制訂了對林業的優惠政策,金融、財政、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在資金投入、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上進行全力支持。根據“誰投入、誰經營、誰負責、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鼓勵社會各類人群參與生態林業建設投資。
3.依法加強對生態林業的管理。一是要盡快健全和完善《森林法》,建立比較健全的法律體系,使得森林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有法可依,促進生態林業建設步入法制軌道。二是要加強執法,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實行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原則,提高執法水平。三是要加強法制宣傳,讓廣大群眾明白并掌握生態林業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真正實現以法治林的目的。
4.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管理管理。針對目前森林的分類劃分已不適應市場經濟下的森林經營要求,我們在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下,根據森林的生產經營目的與用途,將林業的基本形態劃分兩大類:公益林和商品林。依據兩類林的不同特點與規律,公益林一般實行事業管理,由國家或國家代理組織經營管理。商品林實行企業經營管理,由社會組織與個人等市場主體參與進行生產經營。誰投資誰收益,走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在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尋求最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提高了政府財政資金投資生態林業建設的效率。
總之,我國的生態林業建設是一件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我們應該積極努力探索更好的建設我國生態林業的方法策略,以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金艷,張林松,趙淑華,等.探討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推動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資,2017(36).
[2]酈明慧.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促進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