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娟
摘 ? ?要: 預設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使用范圍很廣。本文以交通安全標語為依托,從交通安全標語及預設研究入手,分析在交通安全標語研究領域運用預設理論進行分析的可行性,為交通安全標語安全警示功能的發揮尋找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 預設 ? ?交通安全標語 ? ?安全警示功能
隨著社會進步,我國交通事業迅速發展。與此同時,交通事故數量急劇攀升。相當一部分人交通安全意識較差,這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政府交通管理部門為了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公路兩旁、居民社區、廣告媒體等地廣泛張貼交通安全標語。這些標語的目的在于提醒人們增強交通安全意識,遵守交通法規,珍愛生命。這些標語有的莊重嚴肅,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堪稱經典,有的與時俱進,但也有的粗暴雷人。如何促使交通安全標語有效發揮其安全警示作用成為亟待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交通安全標語研究回顧
1.安全標語的研究
交通安全標語真正的理論研究較少,但其隸屬于安全標語,安全標語的研究早期一般在安全文化建設領域,內容較零散。真正從安全標語出發進行研究的,有:邱富全(1994)提出運用聯想法促進安全標語的創作,黃毅(2001)探討礦山安全廣告對安全生產的促進作用,尹平平(2007)從語言角度探討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安全標語創作,張永明(2014)提出將心理學知識運用至安全標語創作,其中較系統的研究以王秉、吳超(2015、2016)的成果最突出,他們從安全文化學、心理學、安全管理學等角度探討安全標語的概念、類型、傳播,提倡建立基于安全標語的組織安全文化體系。總之,關于安全標語的研究內容不斷豐富。
2.交通安全標語的研究
具體到交通安全標語,相關研究成果不是很豐富,還有很多屬于在報刊上表述主觀感受的文章。如:安然(2011)《30年:交通安全標語發生親情演變》、戴先任(2015)《交通標語不能側重于另類與“粗暴”》、苑廣闊(2015)《交通警示標語緣何“越粗暴越有效”》等。真正從理論上研究交通安全標語的內容有:從中日交通標語對比進行研究的,如邱華盛(1990)《關于日本的交通管理標語》、董婉(2014)《中日交通標語比較研究》;從語言特征角度研究交通標語的,如張建華(2013)《淺析交通標語的語言特征》、王永剛(2011)《淺談交通標語的語用特點及其人性化》、于冰婷(2013)《淺談交通宣傳標語語音上的特點》、王暉(2015)《試析交通標語的語言藝術標準--以修辭控效理論為視角》、劉芳(2013)《交通安全宣傳標語之及物性分析》。
總體而言,針對交通安全標語的研究雖有一定的成果,但或集中在對中日交通標語的比較方面,或僅從語言角度(語言特征、語音語用、修辭)進行分析,研究視野有一定局限性,給未來研究留下了豐富的空間。
二、交通安全標語預設研究的可行性
1.關于預設研究
十九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提出預設(presupposition)現象,即在任何命題中都存在一個理所當然的預設。二十世紀初,英國哲學家斯特勞森(Strawson)正式提出預設概念,將預設看作自然語言處理中的一種特殊推理現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預設開始進入語言學領域,七十年代,語言學家斯塔奈克(Stalnaker)和凱南(Keeenan)、卡圖南(Karttunen)等人提出了與語言運用現實語境密切相關的“語用預設”,以代替之前的語義預設,從而避免其封閉的句義限制、非語境性、靜態性等弱點。隨著預設研究的深入,以及涉及的有關理論問題的發現,預設相繼成為哲學、邏輯學、語言學中的重要研究論題。
國內對預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首先是對預設的理論研究,胡壯麟(1980)最早介紹凱南對預設概念的理解。沈家煊(1986)翻譯了預設相關文獻,后來出現了一批預設理論研究論著,如戚雨村(1988)、何兆熊(1989)、束定芳(1989)、陳新仁(1998)等,分別對預設理論的概念、分類、預設觸發語等進行了研究。其次是對預設的應用研究,其一是漢語預設研究,即用預設理論和概念研究漢語本體,如王維賢(1982)、崔希亮(1993)、文煉(2002)等。其二是語文實踐應用研究,即研究預設知識在具體語言生成和理解過程中的應用,涉及文學、廣告、司法、翻譯等領域,大量博碩士論文開始運用預設理論分析廣告等語料。總之,國內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領域不斷推展,應用性越來越強。
2.交通安全標語的特殊性
交通標語深深地植入我們的生活,但由于它涉及的交際雙方、交際渠道、交際目的等的特殊性,交通標語是一種不同于面對面交流的特殊交際形式。交通標語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交通標語的發話者一方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門,其在交際中扮演的角色給普通公民的感覺往往是居高臨下的。交通標語的受話者一方不是某一單純的個體,而是社會整個群體。交通標語在一定程度上與商業廣告語有類似之處,都是通過語言形式讓受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并積極配合。可想而知,無法讓受眾接受,甚至讓受眾生厭的交通標語是很難達到交際目的的,交通標語的安全提醒、警示功能無從發揮。因此,交通標語的創造如何更好地讓受眾接受,并積極配合,成為政府交通管理部門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亟待思考的一個話題。
3.預設與交通安全標語研究的融合
預設研究雖廣泛流行于哲學、邏輯學,但其最廣泛的研究領域還是在語言學方面,尤其是針對語言材料進行的預設研究。在廣告語領域興起了大量豐富的預設研究,如陳新仁《論廣告用語中的語用預設》、曾必好《漢英廣告語篇中的預設研究》、金星《預設對廣告語的有效傳播分析》、徐君《廣告語中語用預設的價值分析》、黃潔《論商業廣告用語中的語用預設》、陳婧《語用預設視角下的地產廣告語分析》等。交通安全標語作為一種語言形式,與廣告語有諸多相似之處,均通過一定的語言手段,達到使受話者一方接受自己的觀念并進一步實施的目的。但目前從預設角度對交通安全標語進行研究尚屬空白,我們可以借鑒在廣告語領域的預設研究成果及預設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交通安全標語,很好地挖掘交通安全標語與受眾之間的聯系。
交通安全標語服務于安全,但其本質還是一種語言,從語言預設角度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激發交通安全標語的吸引力、感染力,運用預設理論創造的標語能發揮提醒關照功能,刺激受眾看到標語后,激活他們的心理共識認知,最后在行為上有意回避不安全的行為。
三、交通安全標語的預設分析
交通安全標語應用于公共安全領域,通過對參與該領域活動的個體構成的群體的“隱形”教育、監督和感染等作用,發揮安全管理功能,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交通安全標語作為一種語言,具有多種功能,如宣傳與教育功能、提醒與說服功能、規范與強制功能、情感與刺激功能、動員與感染功能等。交通安全標語的這些功能如何更好地呈現,需要交通安全標語在創作時充分考慮受眾情感感受,只有從受眾的情感感受出發,為之設置合適的情感語境預設,受眾的心理共識才能真正被激活,進而達到標語的宣傳和教育目的。如阿根廷有一條著名的“死亡彎道”,交通事故頻發,死亡率非常高,交通部門設置了很多提示牌“前方多彎道,請減速行駛”、“這是世界第一的事故段”等,但事故依然高發,后來在有多年安全駕駛經驗的葛麥斯的啟示下,交通部門將提示牌內容更換為“家人在家等你吃飯,請不要讓他們失望”、“安全駕駛,不要讓白發蒼蒼的父母為你擔心”等。結果該路段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對比前后兩種交通安全標語,我們會發現,之前的安全標語從管理者視角出發,缺乏對受眾的語境預設,而之后的安全標語從受眾視角出發,提供了非常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情感預設,讓受眾體驗到家人存在的預設語境,通過剖析利害關系和暗示不安全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使受眾明白個人安全的重要性,從而改變個人的意識和行為,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進而實現交通標語的安全管理功能。
目前社會上出現的交通安全標語數量眾多,形式豐富,在交通安全標語的預設研究領域還有較大的可以研究的空間。比如“劉翔不好當,跨欄易受傷”、“開車不要打電話,做個安靜的美男子”、“爸爸的行車安全是全家人幸福快樂的保障”、“朋友開慢點,你爸不是李剛”等交通標語中蘊涵了豐富的內涵信息,我們可以從語言預設視角進行分析,從而挖掘交通安全標語的內涵信息,使交通安全標語為受眾提供的交通安全警示信息得到更好地發揮。
總之,交通安全標語的預設就是交通安全標語的創作者向目標受眾提供的語境信息,從而使目標受眾的語境假設進行修正或重組,直至實現交通安全標語的真正意圖。
四、小結
交通安全標語的安全警示功能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門推出標語的初衷,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激發交通安全標語的安全警示功能,才能促使受眾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行為,進而節約社會成本,愛護社會成員的生命財富。對交通安全標語進行多視角的研究,更深入地挖掘其安全警示功能的優化呈現,將會更好地促進交通安全標語安全警示功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陳新仁.廣告語中的語用預設[J].修辭學習,1999(1).
[3]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王秉,吳超.安全管理學視閾下的安全標語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5(11).
[5]王秉,吳超.安全標語的文化作用機理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6(1).
基金項目:廊坊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自籌經費項目“語言預設視角下的交通安全標語研究”(20170290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3142013083);2017年河北省高等教育協會課題[GJXH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