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對癥下藥,開發非智力因素、尊重“差生”、合理應用教學方法、信心和耐心并重教育等方面論述提高“差生”英語學習成績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學習成績;尊重“差生”
【作者簡介】張翔(1988.03.13-),男,河南平頂山人,越溪實驗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
在學習小學英語過程中,“差生”同樣具有自尊心和上進心,也非常渴望進步。而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差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逐個突破,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例如:在某小學中,英語教師為了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針對以下幾種“差生”的情況做出具體的解決方案。1.單親家庭的學生。這一類學生的性格比較孤僻、自卑、內向,對此,該英語教師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并且經常找學生談心,以此來了解他們的現實情況。同時找到這些學生的父母,要求父母積極的配合,這樣可以打開學生封閉的心,使他們能夠感受到關愛,從而提升英語學習成績。2.個體戶無瑕關心的學生。教師會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將這些孩子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輔導他們外語,同時進行思想教育。在此期間,不放棄他們、不鄙視他們,對他們一視同仁。3.有特長的“差生”。對于這一類學生,教師首先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即特長,在與學生談心的過程中,教師從他的特長入手,鼓勵他學習英語時就像其特長一樣,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實現,同時還幫助他們預習新課的單詞。
現實社會中,“差生”永遠是被鄙視的一方,甚至有些優等生會將這些學生打上“包袱”“落后分子”的標簽,使得他們在學校中受到很多的不公平待遇。從而在心里產生一種壓抑感,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同時自信心被嚴重削弱。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以尊重“差生”為主,積極幫助他們,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例如:在某小學,英語教師為了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采取了以下措施:1.當發現“差生”在抄襲同學的作業時,非但沒有責備,還將學習最好的學生作業拿給他們,但是教師會叮囑他們要遵守“一抄”“二讀”“三背”的原則。在上下一節課時,該英語教師會將差生單獨叫起來,讓它將作業上的知識簡單地敘述一遍,這樣同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2.在英語單元測驗后,教師會將成績有進步的學生單獨提出來,進行表揚,使他們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3.對于頭腦反應比較慢的學生,教師不會鄙視他們,而是會多講幾遍或者是將英語的一些單詞編成順口溜,如小鳥bird天上飛、小狗dog汪汪叫、小貓cat喵喵叫等等。這些語言比較淺顯易懂,學生們能夠快速的記憶它們。
雖然新課改在不斷深化,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仍然被應用。而對于“差生”來說,這種模式非但不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反而使他們更加厭煩學習。因此,想要提高“差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教師必須合理的應用教學方法。例如:在某小學中,教師應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1.活躍英語課堂氣氛,激發“差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挑選難度適中的問題提問“差生”,同時讓它們到黑板上寫比較有把握的英語單詞或句子。回答正確之后,教師會微笑地對他們說“very good”,這樣會大大增加學生們的自信心。同時在課堂上教師會根據課堂講解的知識做一些互動游戲。2.開展課外閱讀。首先,在開展課外閱讀之前,教師要讓學生們明白,課外閱讀其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教師選擇一些詞匯量較少且故事性強的英語文章或者是漫畫,同時教他們如何查字典。在“差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將文章或者是漫畫看懂之后,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差生”的英語學習成績。
語言并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教師是學生們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很多“差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他們的耐力和毅力都比較差,不愿意持之以恒的鉆研英語,而是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習慣于走馬觀花,很少去反思自身的學習行為,使得學生們的成績一直不能夠得以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去教育學生。首先,教師要對自己的能力給予肯定,自己是能夠教育好這些學生的。其次,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教育“差生”。在教育“差生”過程中,教師切記粗暴訓斥、忽冷忽熱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來判斷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善于抓住“差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地采取補救措施。這樣同樣可以提升“差生”的學習成績。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便可以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經過上文分析可得,對癥下藥,開發非智力因素是針對“差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尊重“差生”可以使學生們受到平等的待遇;合理應用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差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耐心并重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差生”的學習成績。因此,研究提高“差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方法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宋繼慧,宋鴿.淺議提高差生英語學習成績的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15(24):65.
[2]吳冬妹.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