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心



【摘要】 ?由于企業盈余管理問題越來越復雜,使得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越發艱難,其所出具的審計意見能否準確識別出企業財務漏洞,成為了國內外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文章重點圍繞“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展開研究,以2017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與審計意見類型為研究對象,在建立回歸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單因素獨立性t檢驗以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從而得出“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呈顯著正相關”以及“盈余管理程度較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帶有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的研究結果。
【關鍵詞】 ? 盈余管理;非標準審計意見;獨立性t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 ?F275;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16-0033-05
一、前言
財務報表中的盈余信息是投資者決策的重要依據,一些企業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可選擇性、利用非經常性交易等操控盈余管理的手段擴大盈余管理的程度,以達到粉飾報表、吸引投資者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損害了投資者的切身利益。近年來,基于盈余管理問題的普遍性,注冊會計師作為第三方監督管理機構能否準確識別企業盈余管理問題、出示合理的非標準審計意見?也就是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是否具有相關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對如何通過外界監督減少盈余管理的行為具有借鑒作用,而且對于證券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以及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本文以2017年滬深兩市3 329家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如果研究結果表明,盈余管理與注冊會計師所出示的非標準審計意見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據此認為,注冊會計師出示的審計意見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發揮外部監督作用,對于盈余管理問題的叢生現象具有約束作用。反之,認為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無法發現和約束上市企業在盈余管理問題上的紕漏,其作用有待加強。
二、文獻綜述
縱觀國內外有關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關系的文獻,盈余管理問題一直都受到了會計學術界的密切關注,但對于兩者關系的論述并未得到一致性結論。
Franci和Krishana(1999)以美國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為依據,得出“在高盈余管理導致的高應計利潤的前提下,高盈余管理與高非標準審計意見正相關”;李維安、王新漢等人(2004)以1998—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四年內的財務數據為依據而提出“以非經常性收益與總利潤的比值代表盈余管理程度,在增加多項控制因素的情況下,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仍然呈現正相關”;何紅渠、張志紅(2002)以2000—2001年上深兩市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Jones模型計算了盈余管理替代指標值,認為“我國注冊會計師有能力識別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為”,同時驗證了審計意見與盈余管理之間的實證關系。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兩者并未具有相關性。Marty But與Michael Willenborg(2004)以“可操縱應計利潤”作為盈余管理指標,認為“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時不會將企業的盈余管理作為唯一的參考指標,即審計意見與盈余管理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簿仙慧、吳聯生(2011)提出“由于投資風險因素的影響,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與被審計單位被出具非標準意見的關系并不顯著”。
以上諸多論述說明,由于研究因素與方法選擇的不同,其產生的干擾項對結果的影響有所差異。本文沿用了李維安學者關于盈余管理程度表示的論證思想,以“非經常性收益與總利潤的比值”作為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標并進行了一系列實證研究。
三、實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基于企業盈余管理程度的大小與投資者決策影響程度的密切相關性,注冊會計師在年審中出具的審計意見往往是判斷企業盈利能力與決策者決策選擇的重要標準。如果注冊會計師能夠準確判斷出被審計單位的盈余管理問題并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則對企業和投資者起到了警示和提醒的作用,但如果注冊會計師有能力但未能甄別出企業的盈余管理問題,出現的問題越大,投資者所面臨的損失也越大,相對的注冊會計師也存在被起訴的風險。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上市企業盈余管理問題的程度與其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關系呈顯著正相關。
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時常常運用增加強調事項段來改變審計意見的方向,該現象的原因大多源于注冊會計師對自身未來可能承擔的審計風險的有效規避。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盈余管理程度較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帶有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首先選擇了滬深兩市3 512家A股上市公司,有效規避了A股、B股與H股間的相互作用,其次剔除了在財務數據結構中具有特殊性的ST、*ST、金融業上市公司的數據樣本以及其他不可找尋的數據缺失樣本,最終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3 329家A股上市公司數據樣本進行研究證明。
本文在數據分析中所涉及的審計意見類型、上市公司是否更換事務所的數據樣本均來源于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官網(http://www.cicpa.org.cn/)并手工整理而成,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整理自搜狐證券網(https://q.stock.sohu.com)、巨潮資訊網(http://www.cninfo.com.cn/)以及各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等。分析過程中運用的軟件包括EXCEL和SPSS 19.0。
(三)變量設置
本文在分析層面運用到的變量如表1所示。
其中,在眾多盈余管理的手段中,以一次性的非經常性活動操縱利潤的手段(即非經常性收益為正)最為普遍,因此以非經常性損益占利潤的比例代表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標最為貼切,且具有理論保障。
如果上市公司在上年度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說明該公司在往年的經營管理上存在較大的風險漏洞,這使得注冊會計師在當年執行審計程序時會更加謹慎,發現問題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尤其會計師事務所所從事業務的服務對象來自于外部市場的買方,且買方主導性較強,自由選擇的權利較大,很有可能出現由于注冊會計師審查較為嚴格而為避免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選擇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這將成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程序執行過程中重點審查的對象。
(四)模型設計
為了證明分析假設,利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判斷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建立了回歸方程,方程如下:
OP=β0+β1EM+β2SIZE+β3AGE+β4EPS+β5DR+β6ROE+β7LAO+β8CHANGE+ε
其中,ε代表殘值項。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與獨立性t檢驗
據表2和表3關于審計意見與盈余管理的統計描述可知,非標準審計意見在所有審計意見中占比2.22%,雖然比例較小,但由于計算基數龐大,非標準審計意見也擁有近百家的數據樣本。此外,盈余管理的均值數達到69.14%,說明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調整利潤的可能性高于50%,且由定義可知,非經常性損益是利潤總額構成中的絕大部分來源。
據上頁表4和表5所示,審計意見與盈余管理共被分成兩組對照組,并分別進行了組統計量與獨立性t檢驗的分析,目的在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單獨判斷單因素EM對結果是否顯著,從而為最后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做基礎性判斷,如果結果為顯著差異則分析有效,否則無效。
結果顯示,非標準組的均值數為1.6666,而標準組的均值數為0.6692,兩者之差為0.9974。同時t檢驗中sig=0.019明顯小于界值0.05,說明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意見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據此證明了H1的成立。
此外,由于研究結果的綜合性以及獨立樣本t檢驗的片面性,使得不能僅僅通過單因素數據的顯著性來判斷綜合結果的正確性。因此本文共選取七項控制變量,均為影響審計意見因素的直接變量,從而作為綜合研究結果的指標進行分析實證,對于進一步得出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間的相關性具有實際意義,具體分析見表7。
據表6可知,審計意見類型的均值為0.02,是由于樣本基數龐大,而OP值為1的樣本只占總體的2.22%,前后形成數據對照;公司規模的均值為13.21,均由上市公司總資產的自然對數求得;公司的平均上市年限為8.49,樣本均以2017年度為基準;財務指標中,每股收益、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均值分別為0.58、40.40、8.38,均處于正常指標范疇內;上年度審計意見類型與是否更換事務所均值皆靠近0,說明其在基數中占比較低。
(二)相關性分析
由于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問題很可能直接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本文著重分析了變量之間是否存在較大程度的相關關系,主要運用了SPSS 19.0中的SPEARMAN相關系數進行分析,并得出研究變量間相關性關系并不顯著的結論,如表7所示。
據表7所示,無論是因變量、自變量還是控制變量,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值大多維持在-0.4—0.5之間。一般在統計學上認為,如果兩變量間相關系數的|R|<0.8,則認為其相關關系并不顯著。因此基本可以排除由于變量間的混雜性而產生的共線性問題,從而確保在多個變量之間建立模型時無交互效應的干擾,保證了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的穩定性。
五、研究結果分析
為進一步證明H1和H2的成立,在建立回歸模型的基礎上本文進行了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如表8所示,由于Cox & Snell R^2的統計量取值范圍的不確定性,相對的Nagelkerke R^2是前者統計量的修正指標,更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判斷方程擬合度選用后者,具體表現為該值越接近1,方程的擬合優度越好。上頁表8顯示的擬合優度值為0.516,說明該方程的擬合優度呈中等水平。
在此基礎上,根據已選擇變量擬合一個包含EM、SIZE、AGE、EPS、DR、ROE、LAO、CHANGE的Logistic回歸模型如下:
OP=β0+β1EM+β2SIZE+β3AGE+β4EPS+β5DR+β6ROE+β7LAO+β8CHANGE+ε
=2.094+0.033EM-0.565SIZE+0.094AGE-2.807EPS-0.007DR-0.029ROE+3.145LAO+0.436CHANGE+ε
其中,ε代表殘值項。
據表9可知,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EM每增加一個單位,企業得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增加3.4%,即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關系呈顯著正相關,再次證明H1的成立;其次,在相同水平下,SIZE、AGE、EPS變量的Exp(B)(OR)值的表現均與進行變量設置時所預測的變量符號水平相符且在合理范圍內顯著性明顯;雖然DR和ROE的Sig值高于0.05,顯著性不明顯,但OR值也基本與預測相一致;針對虛擬變量CHANGE而言,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上年更換事務所即CHANGE=1得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幾率是未更改事務所(即CHANGE=0)幾率的1.547倍。因此,以上數據均表明所有變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審計意見類型產生影響。
為證明H2成立,本文在原有樣本的基礎上分支出了兩個具有對照性的樣本(樣本1和樣本2),樣本1剔除了總樣本中審計意見類型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的樣本數據,樣本2剔除了總樣本中審計意見類型被出具帶有強調事項段(包括帶有持續經營事項段)的樣本數據,從而形成兩個獨立對照組,并依據以上回歸方程的建立形成了如表11、12和表14、15的回歸分析。
結果表明,僅帶有強調事項段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樣本1中,在可擬合建立方程的情況下,盈余管理(EM)與審計意見(OP)的Sig值表現為顯著相關,而在不含有強調事項段的其他非標準審計意見樣本2中,兩者間的Sig值表現為相關性不顯著。因此,可以判斷H2成立。
六、穩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回歸結果的可靠性,本文從數據角度出發,根據盈余管理程度(EM)的高低進行排列,以EM均值0.6914為臨界值,形成兩組對比數據從而展開穩健性檢驗分析,檢驗結果如表16所示。
數據表明,無論EM值是否超過平均值,都與非標準審計意見呈正相關關系,且當EM大于均值時,呈顯著相關,據此證明了H1的結論。同理,在樣本1和樣本2的數據中,兩者間的相關性始終呈現正相關,且對照樣本2的Sig值,樣本1的顯著性明顯高于樣本2,進一步驗證了H2的成立。
七、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2017年3 329家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與審計意見的數據整理,為證實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之間相關程度的準確性,在以非經常性收益代表盈余管理程度的前提下,從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單因素進行的獨立性t檢驗到加入多項控制變量進行多因素非交叉項間的回歸分析,最終證實了盈余管理與注冊會計師所出示的非標準審計意見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且與被出具帶有強調事項段的審計意見更具相關性。因此我們認為注冊會計師所出示的審計意見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發揮外部監督作用,對于盈余管理問題的叢生現象也具有一定約束作用,這有助于投資者進行合理的投資判斷,同時有利于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
(二)政策建議
1.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審計質量。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健全會計、審計的相關法律體系,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規范審計市場的獨立性尤為重要。此外,證監會還應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準確性的監測,以及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跟蹤監管等。從會計師事務所自身角度出發,通過增強其執業水平與審計質量來降低由于企業盈余管理問題甚至財務舞弊造成的審計風險尤為重要。會計師事務所可以效仿上市公司的內控制度,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素養和高度的職業懷疑,增強審計師績效考核的懲治強度達到鞭策注冊會計師的目的。
2.減少企業盈余管理問題,加強內部治理。針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企業應完善會計規范,例如在改變了會計方法或會計原則的前提下,應盡量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該項改變對利潤的影響,并將所調整的項目盡量詳細列示,避免以重要性為借口,承擔虛報利潤的責任。從企業內部治理的角度來說,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是極其重要的一環,企業可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加強對內控制度的監管,形成有效而有力的內控環境。其次,優化企業內部結構,尤其避免“一股獨大”的控制情況,避免“僅由內部人控制”的錯誤局面,從而為審計程序的有效性以及審計質量的優化提供一個良好的監督環境。
(三)局限性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包括以下幾點:(1)在數據選擇上只篩選了2017年的年度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范圍的廣度,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全面性。(2)在控制變量的選擇上只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幾項指標,未考慮其他因素例如風險因素等,增加了研究結論的片面性。(3)本文直接沿用了李維安學者關于盈余管理程度代表指標的研究結論,而事實上盈余管理具有諸多影響因素的干擾,因此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研究結果的局限性。J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維安,王新漢,王威.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非經營性收益的分析[J].財經研究,2004,(03).
[2] 沈美男.基于審計意見的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D].東北財經大學,2010.
[3]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年報審計快報.http://www.cicpa.org.cn/.
[4] 陳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相關問題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02).
[5] 黃卉.內部控制、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J].財經界(學術版),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