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秀坤

于振文院士率領的課題組經過10年辛勤探索,研究成功“小麥測墑補灌節水栽培技術”。2015年開始菏澤市定陶區承擔實施小麥測墑補灌節水栽培技術項目,通過兩年的實施推廣,項目區顯著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小麥籽粒產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與傳統灌溉相比,采用這項技術,小麥籽粒產量增加10.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9.5%,灌溉效益增加一倍多。這項技術的要點是,首先依據小麥關鍵生育時期的需水特點,設定目標土壤相對含水量(小麥播種、拔節、開花等關鍵生育時期的最佳土壤含水量為70%~75%),再據此以及實測的土壤含水量,計算出需要補充的灌水量,然后根據需要給小麥澆水。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選擇地力水平高、保水保肥的高產田,要求0~20厘米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3%以上,堿解氮9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25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鉀100毫克/千克以上。
前茬玉米收獲后,麥田耕作之前,用環刀法測定試驗地塊0~140厘米土層土壤容重和田間持水量。
選用通過國家或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應當地生產條件的冬性或半冬性高產小麥品種。種子要提純復壯,純度不低于99.9%,凈度不低于99%,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要用高效低毒的專用種衣劑包衣,沒有包衣的種子要用藥劑拌種。
667平方米產550~600千克的麥田,每667平方米施用純氮15~16千克,五氧化二磷8千克,氧化鉀8千克,磷鉀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拔節期追肥。
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在拔節初期(基部第一節間伸出地面1.5~2厘米)結合灌水追肥。分蘗成穗率較高的中穗型品種,因地力水平和群體大小在拔節初期或中期結合灌水追肥,群體偏大的在拔節中期或后期旗葉露尖時結合灌水追肥。
1.土壤處理。667平方米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0.3千克,兌水1~2千克,拌細土25千克制成毒土,或15%毒·辛顆粒劑0.4~0.8 千克,防治地下害蟲,耕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耕地翻入土中。
2.深耕、深松。增加耕翻深度,耕深要達到25厘米以上,中產田23厘米左右。對于連續三年以上免耕播種的地塊,要對土壤進行機械深松,深耕深松后要用旋耕機及時整理地表,馬上進行小麥播種作業。對于一般地塊,不必年年深耕,可深耕1年,旋耕2~3年。
3.耙耢鎮壓。耕翻地塊都要及時耙耢。尤其是采用秸稈還田和旋耕機旋耕地塊,必須耕翻后盡快耙耢、鎮壓2~3遍,使耕層緊密,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保證播種深度一致,出苗整齊健壯。
在整地時打埂筑畦。畦的大小應因地制宜,水澆條件好的要盡量采用大畦,水澆條件差的可采用小畦。畦寬以1~3個播種機作業寬度為宜,畦埂40厘米左右。
1.播種期。小麥從播種至越冬開始,有0℃以上積溫600~650℃為宜。菏澤地區最佳播期為10月7~12日。
2.播種量。在適期播種情況下,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如濟麥22、魯原502每667平方米播7~9千克,晚于適宜播種期,每晚播2天,增加0.5千克播量。
3.寬幅播種。寬幅播種,利于種子分布均勻,減少缺苗斷壟、疙瘩苗現象。推行小麥寬幅播種,播種時播種機要勻速行駛,不要行走過快,確保播種深淺一致,播深3~5厘米。
4.播后鎮壓。小麥播后鎮壓是提高小麥苗期抗旱能力,確保出苗質量,促進根系下扎,增強抗凍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措施。要全面實行填壓,最好選用帶鎮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械,在小麥播種時隨種隨壓,確保播種質量。
1.播種期灌水前。小麥播種期灌水前,測定0~40厘米土層土壤含水量,若相對含水量低于70%,則用微噴帶澆底墑水,補灌至70%以上。小麥拔節前將微噴帶鋪在測墑補灌處理麥田中。
2.拔節期灌水前、開花期灌水前測定土壤含水量。拔節期灌水前、開花期灌水前,用儀器法測定W70和W75處理0~40厘米土層土壤體積含水量,換算為質量含水量后計算補灌水量。
在小麥齊穗期噴藥防治赤霉病,灌漿期防治蚜蟲、銹病、白粉病,并實施一噴三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