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魯晶

1.環境要求。養殖場周圍環境符合《GB/T18407.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水源充足、清潔,水質符合《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要求》和《淡水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池塘為長方形,一般面積為0.33~0.66公頃,水深2~2.5米,保水性好,不滲漏,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小于10厘米,注排水渠道分開,單排單灌,以免相互污染。
2.養殖布局。把養魚、養豬、養禽結合起來,并開辟青飼料地種植牧草,一般每公頃魚塘配養30頭豬、450只雞或鴨、3000平方米左右的草地(少部分種蔬菜)。1頭豬年產糞尿肥2000~2400千克,可轉化成鮮魚50~60千克;1只雞或鴨年產糞肥40~50千克,可轉化成鮮魚1.5~2千克;每公頃草地年產牧草12萬~15萬千克,可轉化成鮮魚4800~6000千克。注意,豬、雞、鴨等畜禽糞不能讓其自動流入池塘,必須先流入事前建好的糞坑中,經發酵或進行沼氣利用后,按養魚施肥技術要求進行施肥。
3.放養前池塘處理。冬季池魚起捕后排干池水,挖出過多淤泥,平整池底,加固池埂,冰凍、曝曬池塘。放養前10~15天進行藥物清塘。方法:池底分幾處開挖小坑,坑內注水深5~10厘米,每公頃用生石灰1125~1500千克化成石灰漿,趁熱均勻潑灑于池底和池坡,第2天或第3天翻動底泥,并曝曬7天左右。當水溫上升到8℃以上時施入基肥,一般施人畜糞4500~7500千克/公頃,然后注入新水,培育浮游生物。
4.魚種放養。魚種宜在2月份以前放養結束,要求體質健壯、體形勻稱、體色鮮亮、反應敏捷、鰭條鱗片完整。放養時用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10分鐘,草魚種注射病毒性出血病、細苗性爛鰓病、赤皮病、腸炎病“四聯”疫苗。每公頃放養魚種:草魚,體重250~500克的1050~1200尾,150~250克的2250~3000尾;鰱魚,體重250~400克的750尾,50~100克的3000尾;鳙魚,體重250~400克 的300尾,50~100克的450尾;青魚體重250~750克的45尾;鳊魚體重50~100克的750尾;鯉魚體重50~150克的750尾;鯽魚體重50~100克的3000尾。商品魚產量可達8250千克/公頃左右。
5.注射免疫方法 。
免疫時間:最好選擇秋未冬初或冬未春初氣溫在10~20℃時魚種放養期間進行,注射疫苗后即可將魚種直接放入事先經嚴格消毒,水質良好的池塘或暫養池中養殖。夏秋高溫季節如需注射疫苗,應選擇天氣涼爽的早晨注射,上午9∶00前結束,同時用冰塊對疫苗瓶降溫。
待免魚準備:正常情況下,全長10厘米以上的魚種就可以注射疫苗,如操作熟練,全長3厘米以上的魚種也可注射,但注射劑量要少一些。待免魚要確保健康,無病無傷,注射前一天停食,最好掛箱暫養一天。如發現待免魚有病、有傷或有寄生蟲,應暫緩注射,經治療恢復健康后再進行注射。
注射工具準備:選擇型號合適,操作方便的連續注射器,使用前用75%的酒精或用水煮沸15~20分鐘消毒。待免魚全長15厘米以內的魚種選用4#注射針頭,全長15厘米以上的魚種選用5#注射針頭。為防止扎針大深傷及魚體,特別是腹腔或胸腔注射時,傷及魚體內臟,可在注射針頭上套一小截塑料管或剪斷針頭,保持針尖長度略長于魚體腹肌厚度。
疫苗配制:1瓶500尾份的凍干苗用100毫升生理鹽水或蒸餾水溶解即可,用于預防草魚病毒性出血病。也可以用1瓶凍干苗配1瓶100毫升的細菌聯苗,用于預防草魚病毒性出血病和主要細菌病。濃縮的組織苗按說明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稀釋后再用。
注射劑量:體重250克以內的魚種每尾注射0.2毫升,體重250克以上魚種每尾注射0.3毫升。
注射操作:接種注射一般為單人操作,左手抓魚,右手握注射器,抓魚時,魚頭向前。采用肌肉注射時,針尖向魚頭方向,與魚體呈30~40°的角度,在背鰭基部肌肉厚實處進針,進針深度約0.3厘米,以不傷及脊椎骨為度,緩緩注入疫苗藥水即可。采用腹腔或胸腔注射時,針尖向魚頭方向,與魚體呈30~40°的角度在腹鰭或胸鰭基部無鱗處進針,進針深度約0.2~0.3厘米,以不傷及內臟器管為度,緩緩注入疫苗藥水即可。
免疫注射操作過程要輕、快、穩,盡量減少魚體的損傷,同時疫苗瓶要遮光放置,忌暴曬。氣溫超過20℃時,疫苗瓶最好用冰塊包埋降溫。疫苗開瓶配制后要馬上使用,并當天用完,未用完的疫苗液體或用完的疫苗瓶、包裝材料等廢棄物要做無害化處理,以免污染環境。
6.施肥。除了施足基肥外,還應及時追肥。3~6月份和10月份后施有機肥(糞肥750~1200千克/公頃)為主,一般每7~10天施肥1次,施用前將糞肥發酵腐熟并加1%~2%的生石灰消毒。7~9月份少施或停施有機肥,改施化肥,一般每5~7天施肥1次,每公頃施尿素15~22.5千克或碳酸氫銨45~75千克、過磷酸鈣37.5~60千克。水溫在20℃以上時,一般每10~15天施1次微生態菌肥,用量為每公頃15~45千克,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具體間隔時間和數量根據水色濃淡,做到“四看”施肥:看季節,春季和秋末多施,夏季和秋初高溫階段少施;看天氣,天氣晴朗適當多施,陰雨天、悶熱天少施或不施;看水色,水色過淡、透明度過大多施,反之則少施或不施;看魚況,日出前魚類有輕度浮頭或不浮頭多施,魚浮頭比較嚴重則少施或不施,魚吃食旺盛、生長及活動正常適當多施,魚吃食不旺或暴發魚病時少施或不施。總之,池水透明度宜控制在30~40厘米,水色保持為黃綠色或茶褐色。
7.投飼。早春時節,當水溫上升到8℃以上時即可開食,以喂鮮嫩的黑麥草為主,日投喂量為草魚和鳊魚體重的3%~5%,并適當投喂配合顆粒飼料。4~5月當水溫在15~22℃時,投喂黑麥草、蘇丹草等青飼料量,日投喂量為草魚和鳊魚體重的10%~20%,配合飼料量為攝食性魚體重的2%~3%。6~9月份水溫23~30℃時,日投喂蘇丹草等青飼料,投喂量為草魚和鳊魚體重的30%~50%,配合飼料量為攝食性魚體重的4%~7%。10月以后,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輔以青飼料。
8.水質調控。保持充足溶氧:合理施肥培養水質,利用生物增氧,使池水溶氧量1天有16小時大于4~5毫克/升,其余時間每升不低于3毫克;適時加注新水,一般6~9月份每10天注水1次,早春和晚秋每15天注水1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當池水惡化時大量換水,先排出池水的1/3~1/2,然后注入新水;科學使用增氧機增氧,原則是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陰雨連綿或水肥魚多可能造成浮頭前開,每次開機時間1~5小時。
改良池塘水質: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全池潑灑1次,調節pH值為7~8.5;每20天施用1次微生物制劑,用量為2~5克/立方米,控制非離子氨濃度0.02毫克/升、亞硝酸鹽濃度0.2毫克/升、硫化氫濃度1毫克/升以下。始終將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疫苗是針對特定病原發揮作用,并不能預防所有疫病,更不能解決水產養殖的所有問題,在養殖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其他細菌和寄生蟲等病原性疾病。因此,養殖過程,還需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確保養殖魚類健康安全。
9.注意事項。
(1)要保持魚體健康,捕魚時發現氣壓低、魚塘缺氧、浮頭或水質惡化;魚出現爛鰓,爛尾,爛鰭,體表或鰭條基部、吻端、鰓蓋等部位充血,肛門紅腫、腹水等細菌或病毒性感染癥狀,以及大量寄生蟲寄生的魚都不能注射疫苗。
(2)要注意病原特異性,不同地區的病原體有分型差異,不同時期毒種可能會發生變異。
(3)要正確保存和使用產品。接種劑量不夠、免疫方式不正確或者疫苗保存不當都可能導致免疫失敗。凍干疫苗放在冰箱冷凍層中,水劑型疫苗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層中。不能使用超過有效期的疫苗產品。

(4)要注意水質等其他影響因素。水的透明度低;水色變差;魚塘缺氧如塘水溶解氧在3毫克/升以下;堿度在6.5以下或8.5以上;氨氮0.68毫克/升以上(水溫30℃,酸堿度8)和1.32毫克/升以上(水溫20℃,酸堿度8);亞硝酸鹽0.15毫克/升以上等情況,不適宜注射疫苗。
(5)魚種注射疫苗后,用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劑消毒養殖水體,預防傷口被細菌感染,并保持水質良好,投喂新鮮、適口的優質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