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單縣農業農村局 朱春亮單縣種子公司 單俊

近幾年,單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猛。截至目前,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數量分別達到2015家和3568家,全縣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達169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4家,省級4家,較好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高效特色優質農業等方面起到了較大作用。
(一)積極推動小農生產社會化服務。單縣從農機作業服務、農技推廣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金融和保險服務等四個方面,推動全縣小農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在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經驗和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鼓勵小農生產者成立農民合作社。二是鼓勵小農生產者對承包土地進行托管。這是把小農生產融入市場經濟、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途徑。
(二)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單縣縣委、縣政府制定印發了《關于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實施意見》,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多種形式,引導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過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引導農戶將承包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或托管,加快培訓新型經營主體,堅持由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大力促進小農戶經營優化升級。
(三)努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通過積極鼓勵多種形式發展,強化業務培訓,協調金融部門降低門檻,引導合作社申報農產品質量認證,幫助合作社申請財政扶持資金等方式,強化政策扶持、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等舉措,極大地拓展了農戶的經營容量和增值增收空間,將小農戶引入了大市場。近幾年先后申請省、市財政資金300多萬元,培訓合作社負責人700多人,為合作社發展注入了活力。
(一)資本金缺少,融資難。目前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注冊審批中,普遍存在對注冊資本沒有門檻要求。這就意味著他們的發展需要自己籌措資金,而且對經營風險承擔的是無限責任,當經營出現問題時,經營者需要以家庭全部財產承擔償還責任,不利于新型經營主體經營者放下包袱發展事業。新型經營主體由于經營規模擴大,對資金的需求遠遠大于傳統經營戶,但因無抵押而被“卡脖子”十分普遍,經營大戶融資難的問題日顯突出,許多新型經營主體只能自力更生、單打獨斗,從金融部門得到的支持有限,遠不能解決資金缺口問題。例如:單縣天祥羅漢參合作社自2016年起確定了產業化發展規劃后,通過開辦企業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擴大規模,相關技術研發已經基本完成,只缺硬件設施投入,資金缺口達2000萬元,由于該農民合作社本身并無太多固定資產,通過辦理土地抵押貸款和其他途徑也只湊齊500萬元資金,嚴重制約了合作社的升級發展。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制約較為嚴重,而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經營土地基礎設施薄弱,雖然各種渠道的投入力度在不斷加大,總體上農業基礎特別是水利設施仍顯落后,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不強。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生產者的價格談判能力較低等原因,農業生產者普遍存在較高的市場風險,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規模有了一定的擴大,但在市場上仍處于不利的地位,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三)內部管理還不夠規范。
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松散合作”為主,合作組織主要向社員提供技術、信息和營銷服務,產權關系比較松散。有的合作社發起人定位不明確。有的雖然制定了章程、設立了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但內部分工不明,管理隨意性大,管理水平低下,內部社員素質普遍不高,經營服務手段滯后,缺乏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
(四)帶動輻射能力差。從目前已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情況看,部分成員數量少,整體規模較小,業務范圍窄,帶動能力有限,多數都只停留在信息、技術服務及初級產品包裝、銷售的層面上,進行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等能夠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較少。有的雖然注冊了商標,但市場的知名度不高,品牌獲利能力不強。部分經營主體所經營產品市場開拓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而且只局限在本鄉本土范圍內,達不到規模化、組織化的要求。據統計,目前單縣2015家農民合作社中,社員超過100人的只有316家,僅占11.68%。省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9家,僅占全部合作社的1.4%。目前全縣有8家精深加工型龍頭企業,僅占全部加工型企業的4%。
(五)品牌價值意識弱。突出表現為缺乏大品牌,企業對品牌的宣傳、策劃等投入較少。目前全縣只有單縣百壽坊食品有限公司、單縣天祥羅漢參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幾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具有品牌意識,并擁有自己的品牌。具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僅占全部加工企業的23%。
(一)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宣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法規條例及有關知識,特別要對現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大力宣傳和積極推介。鼓勵外來資金積極投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建,大手筆規劃、大力度推進、大規模發展,在轉型發展中尋找新突破。
(二)堅持規劃先行,引導健康發展。要結合農業發展規劃制定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的長中短期規劃,根據種植格局進行重點打造,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合現有縣域特色格局,以更好地發揮規模效益。
(三)繼續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大幅度增加農田水利、機耕路、電力建設的投入,整體推進農田基礎設施的管理,在工程建設上,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使其具備規模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生產、經營需要興建的簡易倉庫、生產管理用房、曬場等農業附屬設施用地,要按國家政策規定落實到位,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興建農業基礎設施給予財政支持和扶助。
(四)加大財政和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要增加財政投入規模,提升該項資金在整個“三農”投入中的比重,并保持財政扶持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積極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導向作用,靈活運用貸款貼息、以獎代補、承擔項目等方式,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扶持、放大效應,形成多層次、多元化資金投入新機制。三是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對涉農資金進行全面梳理、分類,綜合協調,統籌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四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支農項目廣泛對接,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項目主體地位,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財政支農項目的競爭立項,逐步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的支農項目資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