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燕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常在生后24 h內出現,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膽紅素腦病,發生不可逆的神經系統損傷和生命危險[1]。藍光照射治療是利用紫外光將未結合膽紅素轉變成更容易通過新生兒尿液排出體外的物質,從而使黃疸消退[2]。近年來,我們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采用蒙脫石散口服聯合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顯著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增加了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兒科收治的新生兒黃疸120例,作為研究對象。
男性72例,女性48例;孕周36~41周,平均(37.9±0.6)周;出生時體質量2.4~4.7公斤,平均(3.5±0.5)公斤;早產81例,足月產39例;剖宮產58例,陰道助娩39例,順產23例;發生黃疸時的日齡1~17 d,平均日齡(6.4±1.3)d。血清膽紅素水平(TSB)214~357 μmol/L,平均(279.6±45.3)μmol/L;非結合膽紅素水平(UCB)171.3~325.8 μmol/L,平均(241.6±41.7)μmol/L。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比較兩組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
(1)入選標準[3]:出生后24 h內出現黃疸,持續時間過長,或者黃疸消退后又出現;黃疸程度較重,皮膚黏膜顯著黃染;黃疸進行性加重,伴有精神癥狀,TSB每小時上升>0.85 μmol/L,或者每天上升>85 μmol/L;發生膽紅素腦病或神經系統損害。征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和患兒監護人同意。(2)排除標準:血液性疾病,新生兒溶血病,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肝膽系統畸形,肝膽系統炎癥;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膽紅素腦病等嚴重并發癥;藍光治療禁忌證等。
(1)常規治療: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皮膚黏膜黃染和精神狀態等變化,積極消除引起黃疸的誘因;適當補液糾正酸中毒,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必要時應用白蛋白、肝酶誘導劑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給予蒙脫石散(生產商:天津博福-益普生藥業;商品名:思密達;國藥準字:H20000690;規格:3 g/10袋/盒)口服治療,思密達每次50 mg,用適量溫開水沖服,3次/d,連用3 d。(1)觀察組:采用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儀器設備為寧波戴維醫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新生兒DAVID XHZ型雙面光療儀,藍光譜線波長425~475 nm,燈管距患兒皮膚距離45~50 cm。治療時將患兒洗澡清潔皮膚,用黑眼罩遮蓋雙眼,紙尿褲遮蓋會陰,全身裸露置于光療箱內;每天晚上照射8 h后停止16 h,白天停止光療,給予日光浴;同前將患兒裸露,置于玻璃陽光房內照射,每隔1~2 h變換體位,使陽光盡可能照射患兒的全身各部位,每天照射時間不低于8 h。(3)對照組:采用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部分白天晝夜的給予持續性藍光照射16 h,不給予日光浴。5 d為1個療程。
觀察患兒治療前、治療后第3天和第7天的血清TSB和UCB水平的變化,以及不良反應,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

治療前兩組的TSB和UCB膽紅素指標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第3天和第7天,膽紅素水平均逐漸下降,但觀察組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膽紅素水平變化的比較
兩組患兒均出現數例低熱、輕度皮疹、輕度腹瀉、輕度脫水等不良反應,經處理后緩解;均未出現青銅癥、嚴重脫水、膽紅素腦病和死亡等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的比較
少部分新生兒由于高危妊娠、母體感染、羊水污染、血管外溶血等因素,出生后黃疸出現較早、臨床癥狀較嚴重、膽紅素指標快速上升,不僅不會自行消退,稱為病理性黃疸[4]。因為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功能發育尚未完全,如果同時合并缺氧、代謝性酸中毒、呼吸道感染等高危因素時,易引發膽紅素腦病,病死率較高,部分患兒可遺留遠期神經系統損害和體格發育滯后等后遺癥。
蒙脫石散劑的有效成分為蒙脫石,能吸附和固定經膽汁排泄到腸腔的異構體,從而減少了異構體的逆轉;還可減少腸道內結合膽紅素分解后的重吸收,有助于血清膽紅素水平的下降,促使黃疸癥狀消退。另外,蒙脫石散還可抑制和固定腸道內的細菌、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保護和修復消化道黏膜,緩解因藍光照射造成的腹瀉等不良反應[5]。藍光照射治療的機制是利用患兒體內的高膽紅素能吸收波長為420~440毫微米藍光,在光和氧的作用下,膽紅素從脂溶性的IX aZ型轉變為水溶性的異構IX aE型,促使其從新生兒的尿液和膽汁排出體外,從而有效新生兒體血清膽紅素水平,促使黃疸癥狀消退[6]。本研究中將蒙脫石散聯合藍光照射應用于新生兒黃疸的治療,觀察一周后,兩組患兒的TSB和UCB膽紅素水平,較治療前均得到顯著下降(P<0.05)。
但是在臨床工作中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長時間接受藍光照射治療后,可能會加重新生兒排泄的負擔,導致體溫升高;還會影響新生兒相關消化酶的活性,從而增加發生腹瀉等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李海花等[7]報道,持續性的長時間藍光照射治療,可導致皮膚過敏的發生,從而引發皮疹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徐燕[8]對新生兒黃疸的患兒采取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使新生兒的排泄系統有舒緩的時間,降低了因長時間照射而導致體溫升高,還降低了皮疹和腹瀉的不良反應的發生。在本研究中,我們對患兒采用蒙脫石散口服聯合間歇性的藍光照射,在停照期間采用日光浴,將藍光照射和日光浴結合起來,顯著促進了血清膽紅素的排泄,治療第3天和第7天的血清膽紅素水平的下降幅度較持續性照射的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治療效果確切。而且觀察組的低熱、皮疹和腹瀉等不良反應率,也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5),顯示出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