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周 一宣布稱,特朗普政府正考慮退出《開放天空條約》。請問《開放天空條約》是做什么的,美國為什么會考慮退出?
福建讀者 周亞方
《開放天空條約》是美俄等國建立的一種增強軍事透明度的機制,簽署于1992年,2002年正式生效,現有34個締約國,包括美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等。條約規定,締約國之間可以在彼此領土進行非武裝方式的空中偵察,以檢查其執行各種武器控制國際條約的情況。
條約規定,締約國開放天空的范圍應涵蓋其行使主權的全境。在對締約國領土進行觀察飛行時,被觀察國只能基于飛行安全原因對行動進行限制,而不能以國家安全理由予以拒絕。同時,被觀察國和來自其他締約國的第三方專業人員也應登上執行任務的偵察機,監督機上偵察設備是否符合條約規定。
條約對于執行任務的機型、次數等細則也有詳盡規定。各國須遵照條約要求來改裝特定型號的非武裝偵察機,向條約組織報備獲批后方可飛行。條約為每個締約國分配觀察飛行配額,還要求每次獲取的圖像情報應向全部締約國公開,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度。
有美媒分析稱,美國用來執行“開放天空”任務的OC-135B偵察機存在缺陷,無法在限制時間內完成偵察任務。去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表示,2017年美國只完成在俄上空執行任務計劃的64%,而其他締約國通常會完成全部預定任務。
隨著美俄關系漸趨緊張,對該條約的執行也受到影響。2016年,美國就以俄方偵察機上安裝新型設備獲得“信息優勢”為由,對俄提出指責。2018年初,美俄部分禁止對方使用本國軍事基地作為執行觀察飛行的機場,導致條約執行受到沖擊。2018年8月,美國以俄方違反該條約為由,宣布暫時凍結與俄羅斯在條約框架內的合作,使美俄觀察飛行一度陷入停頓。▲
(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