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
太陽下山后,黑暗漸漸布滿了天空,美美地睡了一個白天的蝙蝠開啟了捕獵之旅。
蝙蝠一邊飛翔,一邊搜尋獵物。今晚的運氣似乎不錯,它很快就捕食了幾十只蚊子和飛蛾。正在這時,蝙蝠發現前方有一只翩翩起舞的飛蛾。它鎖定目標后,迅速朝飛蛾撲去,然而飛蛾不見了。來不及思索失敗原因的蝙蝠,又發現了另外一只停留在花瓣上的飛蛾,它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了過去,可依然是鎩羽而歸。蝙蝠不淡定了,是自己判斷失誤,還是自己飛得不夠快?其實,蝙蝠的操作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它比較倒霉,誰讓它碰上的獵物是大蠟螟呢。
大蠟螟是鱗翅目螟蛾科蠟螟亞科的昆蟲,晝伏夜出,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僅從外表上來看,大蠟螟與其他那些被蝙蝠果腹的飛蛾沒有太大的區別。可為什么號稱動物界出色獵手的蝙蝠吃不到大蠟螟呢?
那是因為大蠟螟擁有強大的聽力,它能夠聽到的聲波頻率最高可達300千赫茲,而人類能聽到的聲波頻率最高僅為20千赫茲,大蠟螟聽力的靈敏度是人類的150倍。
眾所周知,蝙蝠能夠利用生物聲吶系統進行回聲定位,在完全漆黑的環境下搜尋獵物。蝙蝠首先發射超聲波,而后截獲遇到物體或者其他動物后反射回來的聲波,進而判斷出目標的方位、大小和物理屬性。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頻率為212千赫茲,人類聽不見,蚊子聽不見,大蠟螟卻能聽見。一旦大蠟螟聽到動靜,就會立馬開溜,它逃跑的方式很簡單,跌落到草叢里就可以了。蝙蝠在草叢里幾乎不可能搜尋到獵物,所以草叢對于大蠟螟來說是最安全的地方。
然而,最讓人驚嘆的是,擁有超強聽力的大蠟螟的耳朵構造極其簡單,只由一層薄膜組成,而且薄膜上只連接了四個毛細胞。相比之下,人類耳朵的構造就復雜多了,不算林林總總的組織,僅用于將聲音轉換為神經刺激的毛細胞就有兩萬個。可我們的聽力遠遠比不上大蠟螟,想不服都不行。
據科學家推斷,大蠟螟之所以進化出如此強大的耳朵,應該與躲避蝙蝠的捕食有關。大蠟螟不想成為蝙蝠的美餐,只好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增強自己的聽力。可以說,正是蝙蝠厲害的回聲定位,成就了大蠟螟的非凡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