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雯 湯滟文

摘要:文章以河南省云臺山景區為例,通過案例分析研究生態旅游扶貧效應的實踐狀況。研究發現,云臺山景區存在的問題包括:外來品牌與當地旅游發展模式競爭、勞動力飽和、旅游產品競爭力下降以及景區和居民的利益分配矛盾。因此,為進一步提高景區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扶貧績效,提出開發旅游產品,豐富旅游產業開發模式,培養旅游扶貧人才,精準設計旅游收益回饋機制。
關鍵詞:生態旅游;旅游扶貧;扶貧績效;云臺山景區
一、緒論
(一)生態旅游扶貧的界定
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首次提出了“生態旅游”的概念,即以獨特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生態旅游包括兩個基本要素:生態資源和不破壞生態環境。即為了欣賞某些特定的自然景觀中現有的景觀資源,旅游應該在不干擾自然區域、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旅游負面影響、提供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前提下進行。
1991年,旅游扶貧的概念被提出。即依托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政府、企業等外部資源與當地居民的合作,建立依托當地旅游資源的產業,從而促進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生態旅游扶貧是以貧困地區的生態資源為核心,開發有利于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旅游項目,解決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實現貧困地區的發展。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世界通過旅游消除貧困的主要理念是PPT(Pro-poor Tourism)。PPT的概念是在1999年4月由英國國際發展局(DFID)提出的,主要指對窮人有益的旅游。它強調窮人不僅在經濟層面上,而且在社會文化層面上都能從旅游中獲得凈利益。在微觀經濟效應層面,PPT強調社區和窮人參與旅游發展,以確保旅游發展為窮人帶來凈利益,幫助減少貧困。我國貧困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被作為一種發展經驗逐步得到推廣。在有關貧困人口在區域旅游開發實踐中的實際受益情況的研究中,發現當地居民很難享受到旅游開發的實際利益,反而承擔著旅游開發帶來的很多負面影響。
二、河南云臺山地區生態旅游和扶貧現狀
(一)云臺山景區概況
云臺山旅游景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東北部山區的南太行山脈體系,面積為50.2平方公里,東臨新鄉,西接洛陽、濟源,南有鄭州,北毗晉城。云臺山景區內有特色的“北方巖溶地貌”,并因此加入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此外云臺山景區擁有七個國家級稱號。云臺山景區所在的修武縣共有13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最多;民間藝術眾多,有花船、推花車、背妝等十余種;歷史事件有漢獻帝貶居修武、“竹林七賢”隱居修武、孫思邈云臺采藥居住“藥王洞”等;現存很多歷史文化遺跡,李固龍山文化遺址、漢獻帝陵、韓愈墓等。
(二)扶貧現狀分析
云臺山景區的山水美景得到廣大游客的肯定,為修武縣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2016年全縣先后完成9個貧困村、2130名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五年來(截至17年)新增就業54830人,11860人脫貧。2013~2017年修武縣旅游行業發展情況如表1:
以上數據表明,2013~2017年間,修武縣旅游綜合收入一直處于上升狀態,但增長率卻呈現出不同的趨勢,在2015年下降到12.7%,而在2017年達到最低值3.7%。生態旅游的提出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收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旅游收入增長幅度變小,當地居民的收入也隨之減少,旅游扶貧的經濟效益顯示出縮小的趨勢。同時,雖然前幾年政府重視,修武縣旅游事業發展迅速,但是只依靠生態旅游資源發展的云臺山景區逐漸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加上政府主管部門領導班子的更換,景區出現“無人看管”的狀態,游客的數量急速上升和下降,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不穩定的收入變化,很多問題也隨之而來。
在景區的開發過程中,當地居民在旅游扶貧方面的收益并不樂觀。近幾年來景區發展遭遇瓶頸,上層政府的決策得不到真正落實,旅游產品競爭力下滑,對境內外游客的吸引力減弱,旅游產業收入提升緩慢。外來品牌企業的入駐,使當地居民開發的民居旅游模式遭到挑戰。景區內部現代化設施齊全,餐飲住宿行業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卻也面臨著勞動力飽和的狀態,部分居民不得不在旅游淡季時外出打工來補貼家用。2018年,修武縣全力促進全域旅游,吸引大量投資,希望通過云臺山景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帶領更多的居民脫貧,卻忽視了景區和居民的利益分配矛盾。景區發展占用了當地居民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但是居民的利益在景區發展過程中未得到很好的保障,不能真正實現脫離貧困的目標,旅游扶貧的績效有限。綜上所述,云臺山景區在旅游發展模式和旅游產品開發、人力資源投資以及收益回饋等方面出現主要問題。
三、旅游扶貧的實現對策及建議
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生態旅游實現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至關重要。通過云臺山景區生態旅游發展,并以社區群眾精準扶貧為重要目標,我們從旅游發展創新,扶貧人力資源投資與精準收益回饋提出政策建議。
1. 豐富旅游產業開發模式,利用已有優勢,開發創新旅游產品,并加強宣傳力度。云臺山景區所在地修武縣人文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可結合生態與人文優勢,提升旅游產品競爭力。將景區周邊的民間工匠、民間藝術表演者集中于一地,在云臺山旅游線路中開設風俗文化遺產旅游環節。加強對云臺山景區的宣傳,利用電視與網絡新媒體平臺進行科學扶貧旅游營銷,重點宣傳,擴大影響。和去哪兒網、攜程、愛彼迎等旅游app合作,在首頁給用戶推送推薦云臺山景區。積極舉辦、承包國內乃至國際上的登山賽事活動,提升修武縣云臺山的知名度,吸引游客。
2. 投資旅游人力資源,培養旅游扶貧人才。修武縣政府可以通過“人才引進計劃”和加大工資福利等待遇吸引在旅游扶貧有建樹的人才,制定優惠政策,不僅要把人才“引進來”,還要讓他們“留下來”。同時選拔培養當地的旅游扶貧人才,修武縣扶貧相關部門可與大型旅游企業及高等院校就旅游扶貧問題加強交流與合作,對選拔出來的人才、重點貧困村村干部、鄉村旅游經營個體戶等進行針對性的專題培訓,提升當地旅游扶貧重點帶頭人的專業素質與服務技能。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公益性培訓,開展“旅游專家下鄉”活動,讓專家從專業層面為貧困村農戶提供旅游服務公益性培訓。
3. 建立貧困戶信息檔案,精準設計旅游收益回饋機制。確立貧困人口是扶貧工作開展的基礎,在確立幫扶對象時可實行“個人申請、村民推薦-組織評定-村民群眾投票-最終確定扶貧對象”的方式,評選出真正需要幫扶的對象。同時扶貧干部還應該在此基礎上實地走訪,明確貧困戶家庭基本信息、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并建立相應的信息檔案。在旅游經營所得收益與村民利益之間建立穩固、合理、公正的利益分配鏈接機制。調動貧困戶村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參與到當地旅游開發規劃與經營中,將景區用地資源作為貧困村的固定資產入股,以此獲取財產性收入,形成景區對駐地貧困村的長期利益回饋機制。
參考文獻:
[1]肖建紅,肖江南.基于微觀經濟效應的面向貧困人口旅游扶貧(PPT)模式研究——以寧夏六盤山旅游扶貧實驗區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4(01).
[2]常玉光,常春勤,牛海鵬.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云臺山旅游景區生態承載力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2).
[3]陸薇.多案例視角下企業參與旅游扶貧的績效與對策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7(06).
[4]馮煒娟.精準扶貧視域下鄉村旅游問題發展對策[J].農業經濟,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