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香
摘要:為進一步明晰農村產權制度,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我國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作為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會計實務是對經濟政策變動的一種反映,因此,隨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所引發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出現很多以往農村經濟中沒有出現或不常出現的新的經濟現象,這也必然要求會計實務要適應新的農村經濟環境和經濟內容。而當前,我國農村會計實務還有一些與之不相匹配的方面,文章旨在結合會計實務,找出其中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合理對策。
關鍵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會計實務操作;問題及對策
一、引言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是其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同時,黨中央和國務院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結合本地方實際,深入研究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促使農村集體財產全面得到盤活,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保證廣大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而就當前情況而言,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生產要素的流動也不是十分活躍,這些情況都導致了我國農村會計實務的發展出現了滯后問題,出現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方面,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不利于搞活農村經濟,更不利于促進農村市場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脫貧。而農村經濟不具有活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產權不夠明晰,對此,黨提出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其目標在于通過界定農村產權,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但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很多新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將會不斷出現,這會對當前的農村會計實務造成很大的挑戰。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當前農村會計實務操作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合理化建議的方法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的會計實務操作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
二、當前農村會計實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長期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使得農村會計實務操作的發展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滯后,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本文認為,農村會計實務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票據管理模式相對落后
財務管理工作,特別是其中的賬目管理工作是農村會計實務操作的薄弱環節。由于很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完全的發展,農村并沒有完全參與到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這使得農村經濟長期發展滯后,而會計實務一定是對其所應用的某一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反映,農村經濟,特別是其中的集體經濟的發展缺乏活力,直接導致農村會計實務工作的滯后,這突出表現為財務管理人員素質偏低,財務管理相對混亂。比如,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著某些經費報銷后,所獲取的原始憑證不夠規范,使得后續的報銷程序等出現不規范的問題,報銷等程序的不規范成為了某些村干部中飽私囊的途徑,甚至出現了農村會計和其他村干部合謀侵吞集體財產的情況。在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這種票據管理模式更加難以適應農村新的經濟發展形勢。
(二)會計實務處理方法落后
農村會計實務處理方法遠落后于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其根源還是在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期滯后。從理論上講,只有社會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才會最終引發會計實務操作的重大調整。農村會計實務操作的水平不足表現在很多方面,從最根本上來講,當前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我國的企業已經普遍采用的權責發生制記賬方法,但很多鄉鎮企業、基層的農村集體企業中,由于其經濟活動的復雜程度相對較低,使得其會計記賬仍然采用收付實現制,或者在其會計政策的選擇中仍然體現著收付實現制的思想。而收付實現制難以體現會計的相關性要求,不符合現代經濟的思想,這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比如票據管理混亂、現金收付的確認存在問題、很多攤銷費用不合理甚至不存在等方面。這些與現代市場經濟不適應的方面使得農村集體經濟難以進行外部融資,面臨著更大的外部融資約束,這更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會計監督機制缺失
對會計工作的監督雖然并不是會計實務操作的內在方面,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會計實務操作的水平和質量,甚至目前很多美國學者認為會計監督也應該成為會計實務操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講,對相關票據、憑證以及賬目的審核也是會計監督的一種形式,因此,本部分本文也將會計監督考慮在內進行分析。會計監督機制的缺失是制約我國農村會計工作深入發展的一項重要阻礙,當前,農村地區的會計監督機制是比較粗放的、松散的,甚至很多農村集體經濟中,還沒有進行相關的會計監督機制的建設,這導致了村干部的人為因素對農村集體經濟的財務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最終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
三、關于促進農村會計實務發展的建議
(一)更新農村票據管理模式
前文已經述及,當前農村集體經濟普遍采用的委托會計代理模式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產權改革后的經濟發展狀況,因此,必須要更新農村賬務管理模式,將農村賬務管理工作收攏到農村集體經濟內部中來,本文認為,更新農村賬務管理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首先、要加強對財務專業人員的培養和引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不足,不利于對財務人員進行培養,財務人員的缺失,反過來又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培養財務人員,應該采用漸進式的模式,一方面要對現有的財務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逐步提高其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也可以考慮從外部引進專業的財務人員,而農村產權體制改革為財務人員的引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利用政策優勢從外部引進相關財務人才。第二、要加強對原始憑證填寫規范的管理工作,原始憑證填寫的不規范,從源頭上不利于提高農村的財務管理水平。首先,財務人員在履行報銷程序等相關程序之前,要對原始憑證的填報內容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進行審核。第二、定期或不定期對原始憑證的填報及相關程序進行復核,以提高原始憑證的質量以及與原始憑證相關程序的工作。
(二)逐步優化會計實務處理方法
會計實務處理方法的優化是使農村集體經濟適應農村產權體制改革后新經濟形式的重要途徑,會計處理方法的優化,反過來會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進程,特別是農村集體經濟產權明晰,甚至是有條件地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后,先進的會計處理方法對農村集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更加明顯。總體而言,會計實務處理方法優化的方向是權責發生制。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首先、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財務人員的培訓工作。加強對農村財務人員的培訓,有助于幫助農村財務人員更快地掌握權責發生制的處理方法的原理,從而有利于優化會計實務處理方法,農村可以組織財務人員參加集體培訓,也可以組織農村財務人員進入現代企業參觀、實習,這些都是逐步提高農村會計實務處理水平的有效方法;第二、要加強與地方高校的合作。上述通過集體培訓或者進入現代企業學習的途徑僅是幫助農村財務人員樹立一個現代會計處理方法的意識,而要從根本上扭轉農村財務人員的工作方法,還需要使其理解現代會計處理方法的原理和理論,這樣即使以后農村集體經濟出現了新的經濟活動,農村財務人員也能合理應對。這就要求通過與地方高校的合作,借助高校的理論優勢,逐步培養農村財務人員的現代財務意識。
(三)逐步建立會計監督機制
會計監督機制是促進農村會計實務發展的外部保障,要逐步通過制度建設逐步減少人為因素對集體經濟的影響。首先、要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負責人員監督意識的培養。只有主要負責人員認同會計監督機制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推行會計監督機制,從而促進農村會計實務操作水平的提高;第二、提高農村財務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一個良好的監督機制離不開信息的及時傳遞,而信息傳遞的及時性要依賴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農村集體經濟要逐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并配合專門的監督機構和監督人員,以防止財務人員的監守自盜行為的發生。
四、農村產權體制改革后會計實務操作舉例
此次農村產權體制改革的重點在于集體經濟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對此,本文列舉一些示例以供參考。
例1:如果某村有三個生產組,根據賬目記載,股本總額12萬元,每股10元,三個生產組股份數額相同,村集體單獨持股40%,個人持股60%。則會計處理為:
借:公積公益金—轉增資本
120000
貸:資本—個人資本—第一生產組? ?24000
資本—個人資本—第二生產組
24000
資本—個人資本—第三生產組
24000
資本—村資本48000
例2:村主任辦公室有一套家具,賬目價值4000元,未折舊,通過盤點發現已經毀損。則會計處理為:
借:其他支出—固定資產盤虧和損失
4000
貸:固定資產—辦公設備? ? ?4000
參考文獻:
[1]宋濤.淺談村會計委托代理制在深化農村稅費改革中的作用——以葫蘆島市為例[J].農業經濟,2015(12).
[2]許金偉,楊少華,李延生.農村土地所有權改革綜述[J].技術與市場,2011(11).
[3]高延軍,王永明,王麗萍.加強和完善會計委托代理制[J].農村財務會計,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