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珉錫

生于1978年的寄生蟲感染免疫領域的專家王婭娜被譽為“改革開放一代的杰出科學家”。1978年,是 20世紀中國第三次歷史劇變發生的一年,也是改革開放的開始之年,同時也是免疫學進入新階段的一年。在這不平凡年代出生的王婭娜似乎冥冥之中與免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許正是這命中注定的緣分,讓她在隨后的科研之路上毅然選擇了免疫學,并在該領域創造出影響寄生蟲感染免疫研究的重大創新科研成果,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開拓、勇攀高峰!
寄生蟲病對人體健康和畜牧家禽業生產的危害均十分嚴重。在占世界總人口77%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寄生蟲病依然廣泛流行、威脅著兒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1997年19歲的王婭娜選擇了寧夏醫科大學作為自己科研道路的起點,位于寧夏首府銀川的寧夏醫科大學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也是全國同類院校中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高等醫學院校。這里匯集了中國具有超強科研潛力與科學研究能力的人才,而王婭娜便是其中一員。
談及選擇免疫學的初衷,王婭娜平靜的臉上閃過一絲憂郁。她的家鄉位于牧區,而這里也是寄生蟲病大肆流行的區域,由于環境的特殊性,這里的人民飽受寄生蟲病的困擾,給許多家庭帶來了傷痛,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生于斯長于斯的王婭娜從小便萌生了尋找到解決這類疾病辦法的想法,這一份信念也支撐著她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科研實力。
王婭娜教授家中靠窗戶的書架上陳列著合作醫院及科研機構授予的錦旗與獎章,其中不乏區政府和行業醫學會頒發的獎項,這些是對她多年科研成果的認可,也是她的研究走在行業前端的有力佐證。當自己的研究給予了所生活地區一定的社會效益時,王婭娜顯得有些欣慰與釋然,她深埋心中多年的夢想似乎正一步步撥開云霧,一點點變為可以觸碰的現實。
科研道路的艱辛是有目共睹的,從碩士階段開始,王婭娜便一頭扎進寄生蟲感染免疫的研究當中。先后主持、主導了多個國家級、省級的科研項目,其中便有代表了中國科研巔峰和頂尖級研究水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項目的負責人與領導者她一直以身作則,用誠懇嚴謹的科學態度、孜孜不倦的教導熱情、扎實完備的專業素質感染著同行研究者,并在中國免疫學界有著“塞上科研之花”的稱號,這個頭銜既是對王婭娜科研焦點的概括,也是對她身為一名女性科研專家由衷的贊賞!
我國有21個省、自治區相繼有寄生蟲病病例的報道,流行區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和陜西等地,覆蓋范圍涉及西部大片區域。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去尋找到應對該疾病的治療靶點變得尤為重要。王婭娜坦言道為科研她付出了99%的汗水,這種投身科學、醉心研究的狀態已成為了她生活的常態。
一路走來,王婭娜在寄生蟲感染免疫領域成果頗豐。在從事醫藥衛生工作的中、高級科研、醫療、教學、預防機構人員和高等醫藥院校的師生中頗受青睞的學術刊物《寧夏醫科大學學報》上經常可以看到王婭娜教授的智慧結晶。在載文量2736、被引量14946、下載量40467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的醫學期刊《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這類高端行業雜志上,王婭娜也發表過引起行業震動的科研文章。不僅在國內行業權威期刊,在全球范圍內影響深遠的雜志《Acta Parasitologica》、《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及影響因子高達2.766和2.502的《plos one》、《Acta Biochim Biophys Sin》上,王婭娜的學術成果備受追捧,這彰顯了其在國際寄生蟲感染免疫領域的超強學術實力與全球影響力。
為科研付出了99% 汗水的王婭娜教授十分看重這1%靈感的重要性。在這艱苦的科研道路上,她抓住每一寸迸發的靈感,讓智慧的火花在寂靜的科研夜空中綻放出絢麗的煙火。她在病原體的感染免疫、感染疾病中的信號通路及感染疾病的免疫力研究方面有著十足的權威性,并先后榮獲了寧夏醫學會授予的第六屆寧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據悉,上述獎項旨在表彰對科學、醫學做出突出貢獻的、擁有原始創新能力和極強學術水平的行業人才。
目前,中國包蟲病受威脅人數和患者數居全球首位,而包蟲病屬于寄生蟲病的一種,王婭娜教授的研究重點也聚焦在包蟲病免疫研究上。2011年,王婭娜教授主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Notch信號通路在細粒棘球絳蟲感染及抗感染中的免疫作用”,耗時5年,從Notch 信號、樹突狀細胞DC、細粒棘球絳蟲重組抗原及免疫應答上找到突破口,通過上調或下調Notch信號通路中配體或受體的表達,為治療寄生蟲感染尋找到可行的新途徑。上述寄生蟲感染免疫研究的新成果在中華醫學會2014年全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術年會上發表,王婭娜在全國頂尖行業專家參與的會議上發表了題為The function of Notch signal pathway in DC induced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parasite的學術報告。該項目的科研論文由于極具創新性,期刊論文Different protei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timulates dendritic induced immune response 也被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的SCI收錄。
2013年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細粒棘球蚴重組抗原Eg10及mMDH致樹突狀細胞免疫耐受機制的研究”由王婭娜帶領團隊進行探索。該項目項目與自治區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具有銜接性,被明確列入生物產業領域·動物疫病病原微生物致病機理研究的優先主題。項目通過研究包蟲感染宿主產生的免疫耐受機制,為包蟲病的預防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理論資料,為系統性研究包蟲疫苗機制奠定了基礎,給包蟲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該項目的創新性不言而喻,而王婭娜并沒有停止耕耘的步伐,在2016年她領導寧夏回族自治區醫學科學研究所開展了“體內外干擾Notch信號對細粒棘球絳蟲重組抗原引發的免疫機制的影響”的研究項目。該項目從體內,體外實驗全面動態地觀察機體在寄生蟲感染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機制,借助王教授在Q-PCR、蛋白質表達和純化、免疫組化免疫熒化的技術實力,項目為治療寄生蟲感染提供了新的靶標,該項目的科研成果也于2017年發表在全國性科技期刊《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上。
在寄生蟲感染免疫研究的創新之旅上王婭娜教授生動地詮釋了“永不停歇”的概念,現階段她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感染免疫教研室的訪學工作中,該大學是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美國一級國家大學,學術聲望在美國和國際上都有著很強的影響力,是名副其實的國際一流大學,王婭娜教授期待能在國際舞臺上貢獻自己的科學力量,為寄生蟲感染免疫研究大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