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林
黨外人士是中國政治體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尤其是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狀況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時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新變化、新問題,注意發揮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正向作用,能夠加強和完善我們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
“黨外人士”的稱謂在黨的文獻里面,最早見于產生于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3月6日,毛澤東在一份黨內電文中,談到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問題時,第一次提到“黨外人士”的概念。毛澤東提出“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說服和教育黨外人士,使他們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1]。解放戰爭時期,黨內文件對采用“民主人士”,基本取代了“黨外人士”。新中國成立后,中央統戰部曾發函明確了“民主人士”和“黨外人士”的關系,二者基本是一類群體。發函指出:“‘民主人士是對參加人民民主運動的某些黨外人士(包括有黨派和無黨派)的一種政治稱號”[2]。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了規范統一戰線工作中某些常用稱謂,中央取消了“民主人士”的稱謂,開始大量使用“黨外人士”這一概念。2005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統戰部發布有關通知,明確界定了“黨外人士”的稱謂,通知指出:“黨外人士”是“特指中共黨員以外的人士,是對統一戰線各方面人士的統稱”[3]。
但是,“黨外人士”這一概念在使用時難免過于寬泛,全國中共黨員有9000萬名,非黨群眾有十三億,他們是否都屬于“黨外人士”?所以“黨外代表人士”更為準確、更為清晰,主要指執政黨以外的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中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和廣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則主要指在各類高等院校中擔任一定職務、具有較高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的非中共黨員教職員工。
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給意識形態界定過概念,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把“社會意識形式”界定為“思想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4],后來人們構建了意識形態目前的教科書式定義。“意識形態,即系統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是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思想上層建筑的部分,表現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形式中”[5]。
毛澤東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概念,他在1957年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些上層建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勞動組織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6]。
意識形態領域是意識形態方面、范疇、范圍內的精神層次的概念,主要體現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
正向作用,是指在執政黨期望的方向發揮作用,包括在政治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理論上,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在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方面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社會領域積極參與意識形態輿論引導,利用自身特點和優勢化解社會矛盾,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性事業,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反向作用,與正向作用相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言行,企圖挑起社會沖突、激化社會矛盾、破壞社會穩定的言行。
偏向作用,是指不直接反黨、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但是有不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言行,例如抵觸、疏遠、嘲諷、懷疑等。
意識形態的根本功能,“就是把某階級的特殊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即為維護或顛覆某種現存的利益格局的行為合法性提供合理性辯護。”[7]
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具有一切意識形態的根本功能,即把無產階級的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協調一致。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意識形態都企圖把他們所代表的的階級利益標榜為社會的普遍利益,其實是用形式上“虛幻”的普遍利益,來掩蓋其本質上的特殊利益。馬克思主義把無產階級的利益上升為人類共同利益,但這種共同利益是以旗幟鮮明地表達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利益的沖突性為前提的,這種共同利益有著科學的論證依據。
不過對于無產階級政黨而言,在表述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內容和形式時,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應有不同的側重點。在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為了奪取政權,必須深刻揭露資產階級利益“普遍性”的虛偽性,理直氣壯地說出自己所代表的群體利益同其他剝削階級利益的沖突性,以便幫助人民群眾認清剝削階級利益的狹隘性,更充分地動員更多的革命群體投身革命。在奪取無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應該在意識形態領域宣傳中,逐步淡化自己所代表利益的特殊性,而明確表達自己所代表利益的普遍性,以鞏固并擴大長期執政的合法性資源。
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已經執政七十周年,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宣傳中,也要堅持原則性與策略性,既不能否認意識形態存在著階級性和不同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斗爭性,也需要超越傳統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思維,把意識形態的重點放在對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一致性的表達上。
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社會階層逐步分化,利益訴求日益多樣,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筑,其反映的經濟基礎也發生巨大變化,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雖然仍占主導地位,但非公有制經濟已經占據半壁河山,傳統意識形態語境中的無產階級主體產業工人也已非社會的主要成分。因此,無產階級政黨作為執政黨,在處理意識形態問題時,必須淡化代表利益的特殊性,突出代表利益的普遍性,要強調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普遍性。
黨外人士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在意識形態上發揮他們的正向作用,正是意識形態根本功能在新時代的具體反映。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作用與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密切相關,引導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在意識形態領域發揮正向作用,不僅對我國統戰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完善我國政治協商制度、加強意識形態安全等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外代表人士有一定社會影響。黨外代表人士,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知識水平較高,在自己從事的工作崗位中具有一定影響力,擁有較強議政的要求和一定的參政能力,既能夠代表一定的群體利益訴求,又能通過自身地位影響這些群體,所以,黨外代表人士在意識形態教育方面,能夠起到影響和帶動一方的作用。
黨外代表人士能發揮正向作用。黨外代表人士,既有國內受教育的背景,也有不少海外歸來學者,理論背景多樣,利益訴求多元,在對待意識形態理論方面,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方法甚至用不同的工具,進行與眾不同的分析和理解,這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具有視角優勢。
在以往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宣傳過程中,由于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理論性較強、目標比較遙遠,往往給人留下“高空冷”的感覺,“三貼近”不足,即貼近社會現實不足、貼近人民生活不足、貼近群眾不足,對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深入淺出的解釋。黨外代表人士由于自身政治身份的原因,受主流意識形態約束較少,與廣大人民群眾地位相同,在意識形態工作宣傳中如果能用非主流語言解釋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能夠拉近與人民群眾的差距,從另外一個角度增強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因此,黨外代表人士參與意識形態宣傳具有一定的感召優勢。
黨外代表人士有偏向方向危險。當然,黨外代表人士成員復雜,思想政治素質參差不齊,受主流意識形態約束較少,容易受到外界價值觀念的影響和異化,也容易出現偏向甚至反向作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就是一批高校黨外人士在意識形態領域所起的偏向甚至反向作用引發的一次教訓極其慘痛的的意識形態安全危機。
積極引導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發揮正向作用。雖然高校黨外人士在意識形態領域發揮作用方面可以大有可為,但是必須看到黨外人士在政治認同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大多數黨外人士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積極性并不高,能發揮正向作用的畢竟是少數,即黨外代表人士,為了最大限度發揮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正向作用,必須結合高校實際,采取積極措施。
強化黨外人士政治理論培訓。隨著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交流擴大,社會各種文化思潮相互交流激蕩的機會日益增多,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引導黨外代表人士在意識形態領域發揮正向作用,需要他們增強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水平。因此,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的理論培訓迫在眉睫,應該提高黨外人士的綜合素質,使黨外人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導下,能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世界、思考社會和分析問題。理論培訓可以在校內黨校開展,也可以在更高級別的省級黨校進行,課程設置應針對黨外人士意識形態的專業特點和學習習慣,把黨外人士的意識形態教育專門化、日常化,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建設一支政治理想堅定、業務能力扎實、理論視野寬闊、思想感覺敏銳的黨外人士工作隊伍。
引導黨外代表人士參與意識形態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體系,必須根據時代需要不斷創新。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應發揮在理論創新中的具有優勢作用。在主流媒體領域給予黨外人士的發聲空間,相關的意識形態理論研討會以及科研項目應該加大黨外人士的參與比例,提高對其參與理論創新的重視程度。對于成果價值高的項目給予資金上的扶持和獎勵,并將其作為典型進行宣傳,從而提高黨外人士參與理論創新的積極性,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靈活性和包容性,使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能夠凝聚社會共識的精神支柱。
鼓勵黨外人士深入學生開展意識形態宣傳。應該引導黨外人士隊伍經常深入實際、深入人們日常生活,了解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沖突,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需求,準確把握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和思想實際,開拓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新領域,有針對性地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
培訓黨外人士利用新媒體技術。在互聯網日益發達的新時代,新型網絡媒體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發揮正向作用的主要陣地,應該提高黨外人士利用網絡新媒體的技術,開設網絡輿情應對與引導課程,增強黨派成員的網絡輿論引導本領。培養一批在網絡中有影響力的“大V”和輿論領袖,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與影響力在負面涉政類信息或者群體性事件信息方面做好輿論引導與平衡工作。
支持黨外人士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發揮示范作用。應該引導高校黨外人士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與科技咨詢、義診送藥、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等社會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感染周圍群眾,讓群眾切身感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大力量,使主流意識形態深入人心,能夠帶動人民群眾用實際行動積極踐行主流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統戰部,復西北局統戰部的函,1951年6月16日
[3]中央統戰部,〈關于規范使用統一戰線工作中若干重要稱謂的意見〉的通知,2005年12月15日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591
[5]辭海:哲學分冊[Z].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P112
[6]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7-758
[7]陳錫喜,論意識形態的本質、功能、總體性及領域[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4(1)
項目基金:中原工學院2018基層黨建工作創新課題“發揮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在意識形態領域正向作用研究”
編號:20180105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