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鈺良
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的重要命題。從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出發,以人類的客觀實踐活動為基點,以人的發展為關懷,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擺脫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準確地剖析了社會分工的本質和規律,揭示了社會分工同人的發展的密切聯系。通過對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的分工進行的歷史考察,可以從中探尋社會分工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路徑選擇。
分工貫穿著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整個歷史進程,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或者說一種勞動生產形勢,分工是在生產中無意識且必然會分化出來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始初,分工在生產中的作用并不明顯,以人的性別、天賦、體力為依據,自然而然出現的簡單分工,是人類由于生理條件的客觀差異實現的,馬克思將其稱之為“自然的分工”,并且由于生產的范圍和規模較小且多是以自給自足為目的,所以這種“自然的分工”還不能從社會生產的意義上去考量。之后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分工也在不斷的擴大,一些非自然性的、在社會生產中逐漸出現的分工開始出現,馬克思將這種分工形式成為“社會分工”,馬克思認為“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開始成為真實的分工”[1],這種真實的分工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分工,社會生產分化為不同的生產部門,也因此需要不同的人各司其職地在不同的生產部門從事生產活動。這種社會分工從本質上來說與現實的生產活動息息相關,社會分工在生產力的大發展中逐漸產生,也在生產過程中影響著生產關系,分工最初就包含著生產材料的分配,“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著個人的與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的相互關系。”2]無可置疑的是這些生產關系以及生產資料的分配都來自于人的活動,也必然會回歸到人本身,社會分工理論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社會分工是人的分工,反過來也在制約著人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分工,無論是最初自然產生的分工還是社會分工,都是以人及人類社會為主體,以社會生產活動為載體,并且馬克思對于人的認識和研究也是建立在“現實的人”的基礎上,以人的現實的社會活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社會分工必然會對人的發展產生或促進或制約的影響,因此,關照人的發展歷程和追求人更全面、自由的發展就絕不能忽視分析社會分工理論。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命題,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也大量論述了人類追求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又如何在分工條件下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
以辨證的眼光來看社會分工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可以發現社會分工的二重性,而社會分工的二重性作用到人的發展中則表現為即促進了人的發展,又使得人的發展片面化、單向化。
一方面,社會分工在社會生產中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關系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的發展。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明了“分工是迄今為止歷史的主要力量之一[3]”, 這種“力量”主要表現能夠充分的整合個人的特長和潛力,充分發揮集體合力的作用,盡可能避免個人的局限性對社會生產的影響。個人的精力和能力總是有限的,但是現實的生活活動和歷史的發展進程的要求已遠遠的大于個人的限度,因此需要通過分工的形式將個人的能力通過整合達到最強,好比術業有專攻才有可能在這一專業取得成效,合理的利用分工來達到整體的最佳效果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原因。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在探討分工對個人的制約時同樣也認為“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成倍增長的生產力。”這就說明分工的產生帶來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大進步。人類社會歷史自原始社會發展至今,在脫離自然分工的影響之后,社會分工一直貫穿始終,影響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個人的發展從這一進步和發展中受益,也必然會在社會分工中、在人與人直接的協作中實現發展,并且由于社會分工是在廣泛社會意義上的分工,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中產生并發揮作用的,因此這種發展也是全人類整體的進步和發展。
另一方面,社會分工也制約著人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形式的逐漸成熟,生產過程中的分工也更為精細化固定化,在勞動中成為一種強制性的、難以更改的、壓迫性的力量,人們并不是將社會分工中得到的工作和勞動作為個人價值實現的途徑,并不是遵從人的本質而進行的勞動,而是將其作為賴以生存的條件,是一種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的負擔。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生活和勞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逐漸喪失,個人的發展也在逐漸走向片面化。此外,分工也才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由于社會分工的產生以及私有制的存在,生產資料在社會上的分配不合理,使得一部分人占有者更多的生產資料,并以此來壓迫和剝削另一部分人,這也正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分工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的情況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逐漸發展成為階級之間的對立,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這些代表著不同利益的階級之間的矛盾絕不會消失,只會愈演愈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這種矛盾中不可能實現,只會制約人的發展進程。

對自由和全面發展的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長久追求和使命,也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人的發展的自由和全面意味著人類徹底的擺脫了對物以及對他人的依賴,人的能力和需求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實現,能夠自由而不受約束地在從事社會生產和實踐,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描述的:“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社會的生產,因而可以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在這種自由的狀態下,個人可以不被長久的捆綁在某一部門或者某一范圍內,但在社會分工的情況下,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存在于某種“特殊的活動范圍”內,在整個社會力量的影響下,分工帶來了人的社會活動的固定化,這種固定化成為壓迫和制約人的發展的力量,因此分工是對阻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消滅分工,對分工自身進行揚棄才能使得人的能力得到完全的解放。馬克思所說的“消滅分工”首先非是完全消除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而是消滅舊式分工,實現新式分工,消滅自發的分工,實現自覺地分工。社會生產在人與人之間的分工成為人的自覺意識,而不是受某種異己的力量的支配,也不是受社會生產資料對人的支配,而是充分發揮人的勞動的本質屬性,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其次消除分工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在一定的社會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具有二重性,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制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促進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社會分工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當舊式分工嚴重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時,自發的社會的分工已不再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時,就需要消除分工,為社會和人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薛秀軍. 分工與“個人”的全面發展——《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語境中的分工思想研究[J]. 學術研究,2009(07):31-35.
[3]王磊. 論“消滅分工”與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契合[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7(04):15-20.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