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體系是話語主體通過語言符號系統,按照一定的語言邏輯建構起來的結構完整、內容完備、意涵豐富的語言體系。話語體系牽涉到國家的權利與權力,是話語權的直接載體。話語權是社會成員就社會公共問題和國際事務自由發表意見、立場和主張的權力與資格,同時也是話語主體獲得應有利益的必要保障。話語權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征之一。文化軟實力與以經濟、軍事等起決定作用的硬實力相對,主要指一國在文化力、制度力基礎上所形成的對本國民眾和其他國際行為體的感召力、吸引力、協同力與整合力。在文化軟實力作用日益凸顯的今天,除了硬實力的作用以外,先進文化、先進制度等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擁有強大話語權的重要條件。
文化軟實力對話語權有重要制約作用。一個民族國家的話語體系與該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是高度融合相契的有機整體。從縱向上看,話語是一個民族國家歷史記憶、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以及精神信仰的重要載體。一旦話語體系遭到破壞、那么也就意味著該民族國家的文化一并隨之失去生命,不復存在。同時,從橫向上來看,話語也是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發生橫向交流、互動、溝通的重要工具,但也可能因民族間國家間話語交流受阻或不暢而造成誤解、引起紛爭。
同時,話語體系、話語權對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具有助推作用。話語體系是否成熟完善有效,是決定文化軟實力強大與否的重要條件。因此,要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努力建構成熟完善有效的話語體系,同時不斷拓展話語體系傳播途徑,正確利用好新興媒體進行高效的國際傳播,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
如果我們進一步去探究,剝開文化的外殼,深入到文化的內核中去,我們會發現,引領文化主體進行思維活動關鍵在于價值觀。價值觀才真正規定著話語表達的根本旨向。價值觀是指人對客觀事物及對人本身的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對什么是好的、是應該的總看法,是推動并指引人采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是人類心理結構的核心因素之一。以價值觀為支撐建構起來的話語體系才能真正彰顯文化軟實力。因此,話語體系及其話語權的建構,理所當然的必須要以價值觀為依托,必須在價值觀的引導下才能真正建構起來。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騰飛,綜合國力處于世界前列,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然而中國在國際話語權上的地位與所取得的經濟地位十分不相稱,話語能力還較弱,特別是學術話語方面的建設更是滯后。按照西方世界主流話語所建構起來的中國形象,依然是想象的“東方主義”式的,這種被扭曲誤解的中國形象背后是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焦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不得不承認,中國原創理論,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原創理論的匱乏與滯后是造成這種困局的重要原因所在。
我們想要贏得公正平等的話語權,必須建構起強有力的中國話語體系,尤其要加強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以更加精致和精準的理論把握我國當代社會發展的實踐,以此推動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促進世界對中國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和認同。如上文所述,話語建構必須以價值觀為依托,必須在價值觀的引導下才能展開。不過,就當今世界價值多元化的狀況來看,并不是所有價值觀都能成為話語體系建構的價值立足點,只有核心價值觀才可以擔此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如果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那么核心價值觀則是體現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結構以及國家發展理念的重要標尺。
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價值立足點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著規范和指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價值標準、價值規范、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等價值內涵。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本質的揭示,表征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承諾。此種價值承諾是當代中國關于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價值設定,它在終極價值承諾上體現為實現全人類自由全面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進行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在導向上才可能不走偏,真正建構起具有說服力、被國際所認同的話語體系,最終擁有我們中國自己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在事實上已經突破了西方相關理論的解釋范式。中國學界在理論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學理創新、范式創新、表達創新,同時面臨著在新媒體時代大數據下理論傳播的壓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積極建構基于中國發展實踐的話語體系是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歷史任務。
首先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積極建構既承載歷史、又符合時代的中國話語體系,通過中國話語體系將人民凝聚起來,讓中國內部各族人民形成價值共識。話語言說的主體在生產和交往中,總是會下意識地通過對方話語是否與自己一致來判斷他人與自己的社會關系。話語方式相同或相近時,言說主體就會認為他們之間的關系相對來說比較緊密;反之,話語主體間言說的話語差異較大時,則認為主體間關系相對來說比較疏遠。這就要求我們建構起來的中國話語體系必須是“中國”的,必須具有中國特色,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自身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要有歷史文化傳承,用中國老百姓聽得懂、理解得了的話語體系來表達適用于中國本土的價值觀。只有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精神的話語體系,才能發揮引領作用,也才能將中國人民凝聚起來,講好中國故事,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
其次,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開的,因此要處理好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關系。想要爭奪國際話語權,就必須一方面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建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另一方面通過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來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讓世界其他國家與中國達成價值共識。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習近平指出:“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因此,要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其他民族國家的優秀文化資源,積極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國家話語體系中所蘊含著的優秀而寶貴的價值觀資源,同時不斷學習他們建構話語體系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建構起來的中國話語體系,獲得國際話語權,并非要像西方國家那樣以話語權稱霸世界,而是希望獲得平等公正的權利和權力,實質上是要在國際范圍內達成價值共識。因此,建構中國話語體系,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立足點,既要扎根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面對中國問題與中國實踐,同時又要面向世界,融通中外,平等對話,汲取西方文化優秀資源,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超越中堅守社會主義價值觀,建構中國話語體系,打造并最終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N].人民日報,2016-5-19(02).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J).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J)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作者簡介:曹詠萍,女,1977年生,山東鄆城,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解釋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與當代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