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

中國文化背景和中國高校環境下,探索如何提高高校教師工作績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工作滿意度“情緒智力”感知組織支持和主觀幸福感等因素都可能對工作績效有一定的影響,本文選取主觀幸福感“心理需要、自我價值感和心理資本”三個維度,研究從提高主觀幸福感出發如何提升工作績效,從而促進學校的整體工作發展。
最廣為接受的主觀幸福感定義出自迪納(Dienner)的理論,他認為主觀幸福感包含3方面的內容:認知評價、負性情緒和正性情緒。認知評價是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性因素,是對生活質量的整體評價,即生活滿意度。負性情緒和正性情緒是主觀幸福感的情感因素,雙方對比權衡會影響主觀幸福感,即正性情緒越多,負性情緒越少。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大量研究發現,影響個體主觀幸福感的因素非常廣泛,例如性別、人格特質、健康狀況、社會文化、工作類型、收入水平等。其中,美國學者Campbell,Converse和Rodger(1976)在其研究中指出:休閑活動是主觀幸福感的最佳預測因子。娛樂作為一種個體的休閑活動,是以自我體驗的方式實現自我認知的,是消除心理壓力的最好方法。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移動網絡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的主要娛樂方式轉向網絡,比如手機游戲作為娛樂的重要應用之一,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對于工作者群體—高校教師,需要能夠有效緩解工作壓力,提升情緒體驗,提高工作績效的。因此,研究如何改善主觀幸福感以提高高校教師工作績效是非常必要的。
在高職院校范圍內,就高校教師幸福感和工作績效進行調查并走訪部分高校,聽取用人單位意見。在分析高校教師幸福感和工作績效關系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教師發展特點,根據課題總體目標、主要內容、及研究方案。在管理、教學、實踐工作中仔細詳實地進行相關內容研究和調查。
結合高校教師實際情況,掌握高校教師幸福感最新動態,以及幸福感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獲取高校教師幸福感和工作績效的相關數據。邀請專業教師座談并到教學部門,通過問卷、座談、收集高校教師幸福感和工作績效一手資料,為后續理論分析奠定扎實基礎。
根據主觀幸福感相關理論分析,將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劃分為心理需要、自我價值感和心理資本三個維度。
心理需要因素。心理需要是影響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重要組成維度。心理需要是成就動機的重要影響因子,而成就動機能夠顯著提高主觀幸福感水平。因此心理需要能夠通過調節變量,最終影響高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根據調研結果分析可得,高校教師心理需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通常情況下,高校教師心理需要得到滿足越多,其主觀幸福感提升越明顯。相反,當高校教師心理需要難以有效滿足時,其主觀幸福感指數將顯著降低。
自我價值感因素。自我價值感是影響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個學校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不僅影響學校的生存而且也影響學校的發展,決定著學校整體績效水平。教師職業又是一個自我價值要求很高的職業,教師既有一般自我價值感,也有教師職業特殊自我價值感??傊?,要從提高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出發,提升主觀幸福感,從而促進學校的整體工作績效。
心理資本因素。心理資本是影響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重視教師心理資本。教師心理資本對教師績效與工作投入,工作滿意度等的影響效果較大。所以更新管理理念與認識,在管理者中普及心理資本相關知識。學校有必要采取相應措施(比如在人力資源體系中完善工作支持的規章制度,考核激勵等)來提高支持氣氛。從教師角度提高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也得到相應提高,進而提高工作績效。
上文將主觀幸福感劃分為心理需要、自我價值感和心理資本三個維度。從上述三個維度提出基于主觀幸福感的高校教師工作績效提升策略,即如何改善主觀幸福感從而提升工作績效。
通過滿足教師特殊的心理需要來提高工作績效。心理需求是主觀幸福感重要的維度。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通過滿足他們心理需要提高工作績效是一條好的途徑。作為管理者,一是要讓教師有感恩之心,既直接促進教師勝任,自主和關系的心理需要的滿足,進而提升主觀幸福感,增加工作績效。二是增加自主性工作環境,減少監督和外部獎勵。外部獎勵,監督和評價等這類控制性事件會使個體感到活動缺乏自主性,受到外界的控制,會對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產生負面效果。自主性的工作環境會顯著性預測員工歸屬,勝任,自主需求,員工會表現出更多的工作滿意。
增加教師對教學科研工作的自我價值感來提高工作績效。自我價值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作為教育工作者,第一,要進行自我分析和教師職業分析,即通過科學認知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興趣,氣質,性格,知識和能力進行全面分析,認識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劣勢與不足;充分認識自己的職業價值,考慮自己職業現狀和發展前景。第二,培養教師職業角色需要的各種能力,即培養教育教學基本能力和學科專業技能,進一步增進自我價值感。第三,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貼近角色,適應角色,勝任角色,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總結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獲取教師職業更多更美好的體驗和認知,找到更多更美好的樂趣,從而確認自己職業價值感。
積累教師心理資本提高工作績效。心理資本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不可或缺部分。因此,第一,是注重不同階段教師心理資本的培養。在培訓新入職教師時,應該采取相應手段,對教師心理資本進行測量和評估,縮短新入職教師的適應期,新入職教師普遍低于成熟教師,通過目標設置,參與,制定替代性的權變計劃,以最終目標來開發培養希望;通過包容過去,珍惜現在,尋找未來的發展機會來開發樂觀;通過熟悉掌握,成功體驗,替代學習與模仿,社會說服,生理和心理覺醒等方法來開發信心,自我效能;通過發展情緒認知能力,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堅韌性。同時,對于在職教師,通過其心理資本測量與評估,也可以加深自我認識,發現并改進限制心理資本提高的因素。第二,是加大工作支持力度。高校教師心理資本還受到學校支持影響,通過營造良好支持氣氛,有利于開發教師心理資本。
中國文化背景和中國高校環境下,探索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組成部分及如何影響高校教師工作績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基于主觀幸福感角度研究高校教師工作績效提升策略。具體包括:1)根據主觀幸福感相關理論分析,將主觀幸福感劃分為心理需要、自我價值感和心理資本三個維度。2)通過實地調研部分高校,采集相關一手資料,了解高校教師幸福感和工作績效現狀。3)從上述三個維度提出基于主觀幸福感的高校教師工作績效提升策略,即如何改善主觀幸福感從而提升工作績效。本文研究從提高高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出發,提升高校教師工作績效,從而促進學校的整體工作發展。
參考文獻
[1]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2]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3]辛自強,池麗萍 (2001). 快樂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心理學報, 33(5):442-447。
基金項目:課題編號:本文為武昌職業學院2018年度校級科研課題《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 2018B029。
(作者單位:武昌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