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國厚 杜岑怡
近年來,香港先后出現了“反德育和國民教育”“香港城邦論”“驅蝗”和“香港民族,命運自決”的負面聲音,尤其是2019年的香港暴力事件令人無法容忍。《人民日報》稱,香港正面臨回歸以來最嚴峻的局面。這其中,青少年成為主要參與力量。這充分表明一些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認同感不高,需要我們思考背后的問題和提出改進的對策。
“去殖民化”沒有得到很好實現。香港暴力事件反映,一些港人還留戀殖民統治的時代,沉浸在殖民文化之中。這不能不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去殖民化”。眾所周知,在回歸之前,香港曾有100多年的英國殖民歷史,殖民化烙印很重。香港問題,從任務上講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早有人力倡香港教育的當務之急不是通識教育,而是“去殖民化”。但由于種種原因,也許是過重強調了“兩制”,而忽視了“一國”,“去殖民化”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實現,一些殖民文化精英繼續把持教育、輿論、文藝等至關重要的領域,以致于后來推行國民教育的失敗。走在香港,感覺中華文化的元素太少了,“維多利亞灣”,今天還叫“維多利亞灣”,“麥理浩道”,今天還叫“麥理浩道”。這也是今天香港產生一批“港獨”分子的根源之一。
缺少愛國主義教育。這次香港暴力事件,持續時間之長、危害之大,不得不讓人深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些在香港回歸后的青少年,為什么對政府會有如此深的仇恨?前特首董建華先生曾心痛地指出,自己任內開始推行的中學生通識教育失敗,令年輕一代變得“有問題”。人民日報客戶端文章《香港通識教育,是時候檢視了》一針見血指出香港教育的問題,“首先是教材不送審、無標準。其次是課堂泛政治、帶私貨。再次是有通識教育、無國民教育。”最近有人發現,香港有補習機構在自編通識教材中加入反修例運動內容,直接丑化警察執法,甚至假借市民之口誣稱“警察試圖謀殺抗議者”。[1]這些嚴重扭曲事實的內容怎么能進入教材,發人深思。同時,教師本來是神圣的職業,但香港學校的一些教師也成為了宣傳政治的代言人,由香港的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教師組成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是香港最大的單一行業工會及參與會員最多的組織,但其領導機構卻長期被反對派勢力所把持,近年它已蛻化為一個鼓吹“反中”“反政府”的組織。[2]
一些香港青少年對未來感到渺茫。宏觀上講,在大陸封閉的特殊時期,香港作為大陸與歐美連接的唯一窗口,造就了香港經濟的空前繁榮。但大陸改革開放后,尤其是新世紀“入世”以后,香港的經濟地位總體上是不斷下滑的,這讓很多香港人開始仇恨內陸。微觀上講,住房問題已成為長期壓在香港普通市民特別是青年人身上的沉重負擔。在過去的2018年里,香港的房子全島均價約25萬/平方米,房價世界第一。與此對應的,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6平方米,居住痛苦指數世界第一。香港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曾經尖銳地說道:讓香港年輕人絕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香港的高房價。[3]這讓很多年輕人對未來看不到希望。
大力實施“去殖民化”。各個國家、民族獲得獨立之后都要進行去殖民化工作,重樹本民族的政治文化自信,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在香港“去殖民化”做的不到位。香港都回歸20多年了,走進香港,殖民化的痕跡,隨處可見,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公園,還有麥當勞站、梅道站、白加道站等等。香港雖然形式上回歸了,但在港人心里還沒有真正回歸,仍生活在過往的環境之中。為此,我們要通過人大立法或者釋法的形式,對修改地名、去除殖民地色彩提出明確要求。在教育體系中推行“去殖民化”,要刪除那些美化西方,宣揚西方價值觀的圖片文字。同時,要通過媒體,進行正本清源,大力正面宣傳祖國大陸的形象,采取多種手段,利用多種方式,更加積極主動地宣傳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不解決存在于香港社會的意識形態問題就不可能真正地解決香港問題。加強香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由于特殊港情,加上前期相關工作出現“夭折”,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更加艱難。但絕不能停滯,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重要論述為指導,加強和改進香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一是要解決好教材的問題,加強對教材的審查。看到通識教育的教材,很難相信這是在中國大地上學校的教材。我們需要通過教科書的修訂從孩子開始培育愛國情懷,嚴禁歪曲事實,丑化中國的圖片文字在教材出現。要推行以國家體制、憲法、國旗、國徽、國歌等為內容的基本國民教育,強化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二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按照《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規范。三是從社會文化心理的層面解決政治認同問題,增強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全力以赴推動香港繁榮發展。要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統一。香港問題的根源是經濟問題,底層民眾看不到希望。咋一聽,香港,這個發達地區,曾經的亞洲“四小龍”,民眾怎么還看不到希望。是的,高額的房價讓一些民眾看不到希望,尤其是底層民眾。當下的香港確實是這樣,但關鍵要讓青少年明白不是香港回歸導致的變化,而是香港錯失了發展時機。其實香港政府曾試圖改變這樣現狀,但沒有實現。香港人抱著殖民時期的金融、地產不放,享受著過去的地理優勢,錯過了大陸崛起中的一次又一次機會。2019年9月6日,香港政府決定,拿出21000平方米土地,重建住宅用地,這是重啟建屋目標計劃的又一嘗試,是解決香港住房問題的治本之策。廣大港人,尤其是青少年要認清暴力和破壞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回歸理性,拿出建設性思考和行動,積極支持香港政府破解住房問題,香港才有出路。

香港的未來該怎么辦?作為東方之珠,香港以后的路該怎么走?怎么能讓香港青少年看到希望?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份兩萬七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面向未來,香港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的未來就在大灣區。目前大灣區正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已經完成的港珠澳大橋,以及正在建設的深中通道,不僅將這片土地每一個城市都牢牢的綁在一起,同時也讓這片土地的居民實現真正的深度融合。香港,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珠海和澳門等城市將合并成一個擁有約7000萬人口的巨型城區。大灣區發展對香港來說機遇處處,既可為香港經濟尋找新增長點,促進產業多元發展,也可拓寬香港居民的生活空間,使大灣區成為香港廣闊的腹地,并通過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使香港社會與祖國的聯系更加緊密。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香港通識教育,是時候檢視了[EB/OL]http://www. globalview.cn/m/show.php?classid=17&id=33870
[2]香港的國民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EB/OL]. http://cnews. chinadaily.com.cn/a/201908/22/WS5d5f9738a31099ab995db3f3.html
[3]殺手锏!剛剛香港放大招,樓市被釜底抽薪![EB/OL]http:// www.sohu.com/a/339852440_100057571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8年度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境外網絡意識形態傳播與治理研究”(18SKDJ006);
本文系2019年度重慶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習近平關于青年成長成才重要論述研究”;
重慶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科研示范團隊“人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