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要】當前,青年勞動精神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存在著弱化、淡化和軟化的現象。要從提高青年的勞動認知并達成勞動共識,增強青年的勞動意識并激發勞動情感,錘煉青年的勞動意志并培養勞動能力,強化青年的勞動鍛煉并落實勞動行為等層面培育新時代奮斗青年。
【關鍵詞】勞動精神 勞動教育 新時代青年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勞動精神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繼承和創新,用勞動精神培育新時代青年不僅是青年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更是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一重要論述明確提出了用勞動精神來培育新時代青年的時代要求,并為當前社會中存在的青年勞動精神缺失與弱化的問題指出了解決方向。
勞動精神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思想情感和價值態度,其培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勞動價值觀。學校是塑造勞動價值觀的主陣地,擔負著引導青年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使命??涩F實情況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多數學校對學生有一定的勞動教育引導,但未設置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在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應試教育的特點凸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過于關注,缺乏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在高等教育階段,后勤社會化水平提高為青年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也在該群體中形成了“花錢買服務”的理念。這些問題使青年在校期間應有的勞動鍛煉被替代,部分青年的勞動情感和勞動態度被淡化。
學校是青年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對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和共識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勞動認知需要著重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將勞動精神教育相關理論知識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學習馬克思關于勞動的經典論述,從社會發展和人性本身去剖析,增強時代青年的勞動認知。同時,還應結合時代青年思維活躍的特點,借助新穎的活動形式,引導時代青年正確地認識勞動對中華民族復興和個人奮斗目標實現的價值意義。另一方面,勞動共識的增強還需將勞動理論的教育與勞動專業技能的培養相結合。借助對時代青年在具體的勞動技能傳授和勞動基本功鍛煉的基礎之上,讓他們體會“干中學的樂趣”,引導他們正確理解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互依存的關系,讓他們懂得尊重不同工種、不同職業的勞動者。通過體系化的職業生涯教育,激勵青年愛崗敬業、腳踏實地。此外,還應注重體系化的全程育人模式,做好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加強從小學到大學到社會等階段在勞動教育理念、目標、內容和評價上的有效銜接,把勞動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不斷強化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對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認同。
現存的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的偏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年群體的勞動態度。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影響,青年群體面臨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在現實因素和主觀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青年主動降低勞動動力和奮斗決心。羨慕他人的成功,但卻將注意力集中在勞動創造的物質財富上,忽視了創造價值的勞動本身,在現實和虛擬的世界里碌碌無為,不愿參加艱苦的勞動,勞動精神的力量被淡化。
因此,亟待凝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文化,營造勞動光榮的文化氛圍。注重發揮社會輿論的價值導向作用,引導全社會形成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主流價值取向和文化氛圍,激勵廣大青年用勞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一是要通過社會輿論,宣傳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主流價值觀。結合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增強時代青年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意識。二是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精神。中華民族的復興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勞動史、奮斗史,沒有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與努力奮進,就無從談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要充分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精神,通過開展與中華優秀傳統勞動精神相關的社會公益活動,感受勞動魅力,弘揚勤勞美德,激發中華民族新一代青年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勞動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青年正處于身心發展、三觀形成、素養提升的關鍵期,處于創造社會價值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期,是新時代勞動精神的繼承者和踐行者。然而,“空心病”“喪文化”“佛系”“啃老”等文化在青年群體中蔓延,導致部分青年勞動意志軟弱化、勞動能力退化,形成了危害青年身心健康的價值取向。如對多元網絡文化辨識不清,在快餐式娛樂中消磨勞動意志,忽略勞動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用“無所謂”的生活態度對待勞動人民和勞動成果,在勞動實踐中“不作為”或“慢作為”;價值觀念被利己、奢靡、投機等不良思想所占據和腐蝕。
模范具有激勵、自律、矯正等功能,能夠引導模仿者確立目標、修正言行、錘煉品質。培育青年勞動精神與勞動能力,同樣需要模范引領。一是弘揚勞模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年在深入學習勞模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中感受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創新拼搏的勞動精神,錘煉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任勞任怨的勞動意志。二是發揮家長和教師言傳身教的作用。家長要主動參與家庭勞動,引導子女建立愛勞動的思想,培養子女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教師要以敬業負責的勞動態度、誨人不倦的勞動品質以及吃苦耐勞的勞動意志影響學生,如通過分享家長或教師的成長奮斗史激發青年的奮斗熱情。三是注重朋輩的示范效應。要將年齡、經歷、特點相仿的朋輩示范作為勞動教育最直接的手段,通過宣傳、采訪、交流等形式讓青年從勞動榜樣身上感受在堅強的勞動意志下創造的勞動價值。
勞動精神在實踐中得以體現,在個體的需要下得以產生。如果未通過勞動創造就能夠實現需要,那勞動本身就會被忽視,勞動精神也就有所缺失。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的教育觀念存在偏差,不舍得孩子吃苦受累,將學習作為教育孩子的唯一任務,不讓孩子參加勞動,從而使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孤僻、抗挫能力差等問題。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部分青年的奮斗需求較少,對勞動創造與個人得失的關系認識不深刻,勞動精神不斷被弱化。
勞動實踐是強化勞動精神認同,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關鍵。青年只有投身勞動實踐,才能體驗勞動的意義,內化勞動情感,主動創造勞動價值。一是加強日常勞動鍛煉。將勞動教育滲透到青年生活和學習的實際中,通過洗衣、掃地、幫廚等體力勞動和備考、做實驗、寫作業等腦力勞動,讓青年學會總結和反思,珍惜勞動成果,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勞動行為。二是創新勞動實踐平臺。組織青年開展義務勞動、社會調查、支教助殘等志愿活動,讓青年走進工廠、社區、農村、部隊,將勞動實踐與思想教育結合、與專業教育結合、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引導青年敢于突破常規,勇于推陳出新,培養青年創新性勞動精神。
(作者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7年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研究”(項目編號:XGH1704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珂:《行勝于言:論勞動教育對立德樹人的功能支撐》,《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5期。
②魯滿新:《論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的重大意義與實踐路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