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偉 張莉
【摘要】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國消費結構不斷改善,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在新消費背景下,消費結構、消費需求偏好以及消費方式的轉變,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新消費 產業結構 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401 【文獻標識碼】A

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部門,各類產業生產發展均需以消費市場為指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調結構、穩增長、促轉型,不斷凸顯特色產業優勢,積極培育新增長點、新產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產業動能不斷得到釋放。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消費逐步替代傳統消費模式融入人們的生活。在新消費背景下,消費結構、消費需求偏好以及消費方式的轉變均為產業結構的內部改革提供了充足的參考依據。
消費、投資的需求變化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從管理經濟學來看,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是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的動力。隨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對基本生活物質支出占比逐漸下降,但對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休閑等方面的支出占比逐年提升。供給結構升級緩慢、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抑制了我國居民現實消費需求。由于產業結構調整遲緩、創新能力欠缺,存在著大量的低水平過剩產能,難以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
我國的消費需求偏好總體呈現出多樣化趨向。第一,消費者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和多樣化。隨著國民經濟中的可支配收入逐年遞增,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不斷升溫,休閑娛樂、文化旅游等娛樂活動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新寵,人們希望能夠方便、舒適、可承受地享受度假生活,這既是商機又是挑戰。現代旅游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我國旅游產業朝著更加廣闊、更加多樣、更有品質的方向前進。第二,信息消費成為我國新興消費的重要領域。信息消費能夠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是目前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如果說衣食住行是身體層面的實體性消費,那么信息和通信類消費就是思維層面的虛擬性消費,與同屬于虛擬性消費的教育、游戲、文化產業一樣,都能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并將對促進消費增長、擴大國內有效內需產生積極作用。在新消費背景下,消費方式隨著現代科技的日益進步得到創新,人們在多元化消費方式中不僅可以使用更快捷的移動電子支付手段以提高交易效率,還能體驗傳統商品與服務交易以外的新興消費模式,如知識消費、生態消費等,突破了傳統的消費概念,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三,綠色消費開始成為消費的主流。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更多地是要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及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逐漸降低資源消耗,不斷減少環境污染,最終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傳統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向綠色化轉型,改變其長期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通過綠色增長模式,不僅能夠擺脫資源瓶頸的制約,而且還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市場的新需求,新的消費需求催生了新消費模式,代表了人民群眾對包括衣食住行、娛樂、教育等各方面在內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新消費既有傳統需求的轉型升級,又有新興需求的強勢拉動;既有實物消費的持續火熱,也有服務消費的快速崛起,推動中國消費需求的蛋糕不僅越做越大,而且越做越優。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新消費方式的多元化創新為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確切的依據與方向。在消費轉型的背景下,消費經濟內在的各種要素的作用機制正在發生變化,從而使居民消費結構、消費需求偏好以及消費方式全面發生轉化。其中,消費方式的轉型包括支付方式、權屬方式等轉型,總體朝著更加便利、更加人性化、更加安全的方向發展。
產業結構的現代化轉型升級主要指各類產業在充分考慮消費方式變遷因素的同時,適應當下社會與文化變遷規律進行的自我變革。新消費方式的轉型升級代表著人們對消費模式的新需求,產業結構只有充分適應新消費需求才能取得消費者的認可,才能在自我革新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國消費結構不斷改善,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必將會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首先,應致力于第二產業生產力水平和效率的提升,與此同時,加大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技術升級支持力度。其次,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還強調消費需求規模的擴大,這有賴于市場規模的發展情況。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企業將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技術創新和設備升級,進而生產符合市場預期的高附加值商品,以獲得更高的利潤。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居民消費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將逐步形成良性互動,從而達到互相促進的發展目的。
最后,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應當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總體質量。在消費轉型升級的基礎上,企業也應適時進行內部變革,以滿足新消費背景下消費者的需求。一方面,企業不斷“修煉內功”,實現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的不斷升級。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現代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推動居民消費需求偏好變革以及新消費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動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在新消費方式的轉型背景下,傳統產業借助科技發展紅利進行智能化變革,通過技術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便利的商品或者服務內容,以打造更加便利的消費環境。隨著產業升級的加快,企業應該主動去了解客戶的需求,甚至創造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滿足市場的需求。隨著研發實力的增強和新產品的不斷推出,企業競爭力增強,效益也會相應增加。另一方面,加速推進企業“走出去”。企業“走出去”,不僅有利于開拓海外市場,同時還會帶動地方經濟結構轉型,并給境外當地的發展帶來助益。企業“走出去”有利于將外部發達市場的先進技術、品牌渠道與中國本土強大的制造力和低成本相結合,抓住機遇促進結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給企業的未來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賦予其一項重要的歷史任務,要通過穩扎穩打地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打開更廣闊的空間。
(作者分別為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博導;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國資監管從‘管資產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研究”(項目編號:17BJY16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凱明:《人工智能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勞動收入份額變動》,《管理世界》,2019年第35期。
②郭克莎:《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趨勢與“十四五”時期政策思路》,《中國工業經濟》,2019年第7期。
③肖葉、劉小兵:《稅收競爭促進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嗎?——基于總量與結構雙重視角》,《財政研究》,2018年第5期。
④袁航、朱承亮:《國家高新區推動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嗎》,《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