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開鍵 易東陽 余戰波
[摘 ? ? ? ? ? 要] ?在全面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對校企文化融合、淬煉學生的中藥人文素養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并總結了高職中藥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方法與路徑,為職業教育高素養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 ? ?鍵 ? 詞] ?現代學徒制;中藥專業;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12-02
高職中藥專業是培養我國傳統醫學人才的主要陣地,肩負著傳承與弘揚我國傳統醫學的重任,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則是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特別是在“校企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高職人文素養的全面培育應放在首要位置,將“用良心做好藥”深入到每一名高職中藥專業學生內心之中。文章就圍繞中藥人文素質培養課堂化、中藥人文素養培養氛圍化、中藥人文素質培養活動化、中藥人文素養培養“雙師”化四個方面,確立起高職中藥人文素養培養方法與路徑,并闡述了校企文化交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產生了較大影響。
一、高職中藥人文素養培養方法與路徑
(一)中藥人文素質培養課堂化
高職中藥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以培養高端技術型中藥領域人才為基本任務,強化人才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讓中藥專業人才能夠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其中,人文素養的強化是重中之重,是人才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與時俱進創新精神的前提條件。在高職中藥專業人才人文素養的培育上,應將實現課堂化放在首要位置,并從兩方面著手:首先,要創立高職中藥專業人文素養課程。在高職中藥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普遍缺少系統化的人文素養課程,這顯然不利于人才人文素養的培育。在此期間,可以通過與合作企業之間聯合開發中藥人文修養課程,并制定專門的教材,以求企業用人標準能夠在人才培養中廣泛滲透下去,同時喚起學生對中藥事業的無限熱愛,為高職中藥專業人才人文素養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教育載體。其次,課堂教學中要插入相關人文教育內容。在高職中藥專業的專業課程教學中,要強調人文教育的穿插,讓學生能夠從人文教育中感受人文素養的培育在推動中藥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進而激起學生為祖國中藥事業發展傾盡全力的欲望。在此過程中,可以與合作企業開展聯合教學,讓工作在企業一線的職工走進課堂,講述其親身經歷,讓學生能夠意識到中藥作為中國智慧的代表,無論工序多么復雜、煩瑣都要做良心藥、做放心藥,進而為培養高職中藥專業人才人文素養搭建良好的教學平臺。
(二)中藥人文素養培養氛圍化
中藥專業文化氛圍的營造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所在,高職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將這一方面放在重要位置,從兩方面著手讓中藥人文素養培養實現氛圍化。首先,積極尋求合作企業,在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引入企業文化。高職中藥專業要擴大社會合作的范圍,在同行業內積極尋找合作對象,最大限度地與社會有影響、業內有聲望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讓企業先進文化能夠進入高職中藥專業中來,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發揮文化引領與熏陶作用。其次,立足中藥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融性,創建適合高職中藥專業人才人文素養培育的全新文化氛圍。在引進合作企業的企業文化過程中,高職中藥專業必須立足當前專業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將其有互補性的因素作為重要補充,進而創造出交融性強、創新性突出的全新人文素養培育氛圍,讓高職中藥專業學生能夠更好地受到文化氛圍的感染,為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中藥人文素質培養活動化
1.校企合作舉辦中醫藥文化節
在高職中藥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培育的路徑中,依托社團舉辦校企合作舉辦中醫藥文化節是理想的選擇之一。其中,中醫養生協會、太極拳協會、美容美體協會、采藥辨藥協會、營養保健協會、運動健身協會依托協會創建的宗旨,舉辦主題鮮明的中醫藥文化節,用真誠的服務去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偉大和魅力所在,這樣不僅可以突出校企文化交融的專業文化氛圍,同時還能讓學生積累專業層面上的閱歷,為學生更好地形成“尊重生命,仁心濟世”的思想提供外在推動力,幫助高職中藥專業學生培育和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確保高職中藥專業學生能夠適應未來工作崗位需要,并為祖國中醫藥事業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學徒進企業感受企業文化
高職中藥專業要秉承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將其傳承并發揚光大,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讓學徒走進百年老店,感受百年老店的文化底蘊,讓學徒能夠從中悟到以人為本、獨具匠心的發展理念,進而為學徒人文素養的培育帶來強有力的文化熏陶。其間,高職中藥專業必須與百年老店建立合作育人關系,并且制定出合作育人的具體方案及規劃,學校定期組織學徒進入百年老店參與采藥、配藥、煎藥等工作流程,師傅則要為之提供精心的指導,讓學徒能夠明確為什么在每一環節都要傾注自己的心血,融入自己的情感,進而讓學徒能夠感受付出之后所帶來的滿足感和自豪感。這樣,學徒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祖國中醫藥領域的合格人才,在進入行業內部能夠真正站穩腳跟,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3.校企分別為學生(學徒)開展素養拓展訓練
“校企文化交融”背景下,高職中藥專業必須依托自身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特征,聯合企業分別組織學生(學徒)開展人文素養拓展訓練,這是全面培養和提升中藥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路徑之一。企業則是以自身企業為依托,定期組織學生(學徒)走入企業,感受企業真實的工作氛圍,并在企業中組織學生(學徒)培訓,讓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為什么要傳遞工匠精神,為什么要用心做好藥、做良心藥、做放心藥,進而讓學生(學徒)能夠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為提高學生(學徒)人文素養。學校則是要定期組織學生(學徒)開展義務宣講、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學徒)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引導其感受快樂所在,這樣學生(學徒)能夠意識到自身的責任重大,從而達到不斷增強自身人文素養的目的。
(四)中藥人文素養培養“雙師”化
高職中藥專業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上,應該緊緊抓住“企業文化”這一契機,通過校企文化的交融,讓師資隊伍建設能夠邁向新的臺階,在這里“雙師”化師資隊伍建設就是最為直接的體現?!靶F笪幕蝗凇钡谋厝粭l件中,企業一線工作人員必須進入高職中藥專業教育教學和文化氛圍建設的各項工作。其間,中藥專業要深入挖掘企業一線員工可以挖掘的價值,如在教師隊伍中開展關于人文素養的培訓活動,同時進行企業一線工作人員教學能力培訓活動等。這樣企業一線工作人員、教師都能同時具備“員工”和“教師”的雙重身份,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也會走向“雙師”化道路,進而為全面提高我國中藥領域專業人才人文素養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二、校企文化交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產生了較大影響
(一)高職中藥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得到了大幅提升
高職中藥專業走校企文化交融的發展路線,不僅讓學生更加了解現實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同時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提升上帶來了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讓學生自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所謂的“校企文化交融”,指的就是企業作為高職院校的辦學主體之一,參與課堂教學、教學管理、課程開發等領域,以企業文化為契機建立起校園文化,為高職院校培養出更多企業急需的人才帶來文化引領與熏陶。高職中藥專業在走校企文化交融的道路過程中,企業文化會深深印刻在學生心中,為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形成與提升起文化引領作用,讓學生的角色從“校園人”過渡為“企業人”,為成功走向并勝任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專業領域中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得到了顯著增強。在企業文化的熏陶下,高職中藥專業人才在專業領域的良好習慣養成上以及職業素養的提升上必然會體現出良好的效果。因為企業文化與高職中藥專業文化的融合是引領學生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應該具備哪些良好習慣以及哪些職業素養,進而激發良好習慣養成以及職業道德素養培育的自主性,這些恰恰是人文素養全面提升的重要表現之一。
(二)實訓環境得到升級的同時提高了中藥專業人才就業核心競爭力
在高職中藥專業“校企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中藥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構建、實訓工作方面都必將得到前所未有的空前發展。其中,在以合作企業為新主體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企業具體的用人標準、用人要求,強化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強自身專業習慣以及專業素養的培育與提升,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實訓。在實訓過程中,企業文化作為新的支撐,實訓環境往往并不是以“模擬”企業工作環境為主,而是將真實的企業環境移植到高職中藥專業實訓過程中去,提高了實訓環境的真實度。擁有真實度較高的實訓環境作為支撐,中藥專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真實的就業氛圍,同時能夠體會到用心做藥、做放心藥、做好藥的意義所在。長此以往,高職中藥學生人文素養必將會得到大幅提升,在業內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勢必會不斷增強。
在校企文化交融背景之下,高職中藥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在某一方面加以完善就能夠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培養,而是需要廣大有關專家、高職中藥專業教育工作者、學者進行全方位研究與分析,并在實踐中加以及時改進和調整方可實現。然而,文章所提出的觀點中勢必會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還希望廣大有關專家、高職中藥專業教育工作者、學者積極提出寶貴意見與建議,為高職中藥專業培養出更多高質量技術型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潔玉,沈力.高職中藥專業中藥人文素質培養探索與實踐[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9).
[2]劉曉秋,潘英妮,高慧媛,等.中藥制藥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藥學教育,2017,33(5).
[3]葉青,楊延云,吳芳蘭,等.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以江西中醫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為例[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28(4).
[4]譚開鍵,李生,李文輝.校企合作開發《中藥人文修養》教材的探索與實踐[J].醫藥前沿,2013(8).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