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殷 李晶
[摘 ? ? ? ? ? 要] ?高等民族師范教育作為少數民族教師專業成長的源頭,對師范生將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通過分析少數民族師范生的教學反思,可以看出:加強少數民族師范生的教學實踐智慧培育至關重要。要加強師范生教學實踐智慧,必須保障師范生的教學實踐時間,采用“現代學徒制”的方式繼承指導教師的教學經驗,并加強反思,讓師范生形成教學實踐智慧。
[關 ? ?鍵 ? 詞] ?少數民族幼師生;教學實習反思;教學實踐智慧培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34-02
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認為,教育作為人類活動中培養人、發展人的活動,在繼承智慧、發展智慧、創造智慧的道路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幼兒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發展幼兒身心成長和思維培養等方面的導師,其教學實踐智慧更顯得尤為重要。杜威認為,實踐智慧就是一種深思熟慮,能夠深思熟慮的人,就是最有實踐智慧的人。根據張建平的研究,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教學情境高度敏銳、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教學實踐智慧的形成,離不開長期連續的理論學習和在崗實踐。高等民族師范教育作為少數民族教師專業成長的源頭,為他們將來服務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奠定了基礎。少數民族師范生通過教學實習后,接觸到了幼兒園的教學實際,感受到了幼兒教師的實際生活,寫下了教學反思。分析他們的教學反思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加強少數民族師范生教學實踐智慧培育至關重要。
二、少數民族師范生教學實習反思及其分析
少數民族師范生由于文化基礎的原因,在教學反思寫作的時候就體現出句子短、邏輯性差等語言表達上的問題。但我們仍然能從他們的見習中,分析出見習對他們教學實踐智慧形成的影響。
教學反思案例一:
幼兒都很聰明,提出的問題都能積極回答,都比較活躍,但有時候不能控制場面。我面對幼兒沒那么緊張,授課的過程中聲音還比較大,但最后總結沒有做好,以后還是要多熟悉教案。
案例一的這位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發現了自己的教學準備不夠充分的問題,并且在教學過程當中開始學會控制自己的聲音和情緒,排除了阻礙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后,引導幼兒達成教學目標。雖然略有瑕疵,但學生已在實踐過程中生成幼兒教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教學實踐智慧。
教學反思案例二:
第一次給幼兒上課還是有些許的緊張,授課過程中也和小朋友有互動,但在此次授課過程中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雖然我的授課帶動了幼兒的學習氣氛,但隨機應變能力有待加強。第一次下園的感受和平時感受不一樣,因為自己的經驗不夠,希望自己在這方面多加努力,希望以后下園時間能夠長一點。
案例二的學生在反思中提到了“隨機應變能力”,這就是實踐智慧能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優秀的教師能擁有較為高超的教育技巧和經驗,做到了這一點,教師上課隨時可以預見教學活動的結果,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計劃,將隨機應變演繹為教學實踐智慧。
教學反思案例三:
突然覺得教師這個行業很讓人敬佩,增強了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愛好。還有面對真實的幼兒確實有很多的不足,如自己很緊張,以后得讓自己擴大知識量。
案例三中強調了“對教師職業的愛好”,即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2017年《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指出,幼師應“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依法執教。”在案例中學生指出,“突然覺得教師行業很讓人欽佩”,這說明高職院校在課程的制定與實施時應讓師范生了解幼兒教育專業,了解幼師這一職業的工作內容及意義,加強少數民族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
教學反思案例四:
幼兒和書上說的不一樣,更需要我們老師去觀察幼兒,更好地了解幼兒。幼兒帶給我們的感覺也沒有很鬧騰,反而特別乖巧,我們作為老師,更應該去幫助幼兒,了解到幼兒的真實想法。真實生活中的幼兒是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需要我們的隨機應變能力。希望下次能多一些和幼兒交流的時間和機會!
師范生認為幼兒非常聰明,提出的問題比較活躍,這也是其他少數民族師范生會感慨的。有的學生發現,幼兒的回答甚至會難倒他們。這說明幼兒的實際形象與他們從教科書上和老師口中獲得的對幼兒的概念不同。教師往往強調幼兒年齡所對應的年齡的局限性,反而增強了準幼師對幼兒的不信任感。其實在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和幼兒之間的相互信任是實現雙方理解的基礎,有益于教師與幼兒提升思維流暢性,提升他們的知識、思想和價值的切合度,最終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
從少數民族師范生的教學實習反思以及日常了解發現:師范生具有一定教學實踐智慧的基礎,也開始認識到教學實踐智慧的重要性,但對其理解還不夠有深度。
三、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師范生教學實踐智慧的培育
(一)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師范生的教學實習時間
智慧來源于實踐,而實踐智慧必須在具體的實踐活動過程中來完成自己、實現自己。目前高職院校中的教學實習主要存在三個方面:(1)課程內見習,時間為1~2天,利用大一、大二年級課程中的時間帶學生下園見習;(2)崗位見習,利用大二至大三中1~2個月的時間對幼師崗位進行見習,了解崗位的大致工作內容;(3)頂崗實習,時間為一個學期,大多安排在畢業前夕,頂崗幼師生將頂替原任教師開展工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要想實現這些實習任務,存在諸多阻礙,原因在于:幼師生課程繁多,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在每學期的教學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就已經相當吃力,再從較少的課時中拿出時間實習就更加困難;而頂崗實習的時間恰好位于學生畢業前夕,學生既要完成畢業設計,又要應對求職,時間壓力也非常大。
(二)“現代學徒制”繼承指導教師的教學經驗
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離不開教育實習的作用。教育實習作為少數民族師范生進行教學實踐、實踐智慧構建的核心條件,對師范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園所中的指導教師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儲藏了大量的緘默的專業知識。根據波蘭尼的觀點,緘默知識作為一種不能言說的知識智能通過“學徒制”的方式進行傳遞,通過實踐中新手對導師的自然觀察與服從而進行。對少數民族師范生來說,他們大多文化水平低,專業素質薄弱,要想做到與工作崗位無縫對接,不僅要學習教育理論,更要在實踐中體會教育理論,領悟指導教師的教學心得和隱性的專業知識和才能。少數民族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都有至少一位教師實施教學和班級管理的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實習生通過觀察學習可以獲得部分的教學經驗。
(三)加強反思,形成個性化的教學實踐智慧
少數民族幼師生在教育實習的過程中都會獲得對幼師職業的經驗,形成幼師職業的專業信念,得到相應的實踐感悟。在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之前,他們可以通過理論學習、寫教學反思案例、撰寫教學日記、對他人和自己進行觀察與分析,分析他人的教學案例、與他人的交流和對話等方式來進行反思。反思讓少數民族幼師生認識到,教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幼兒也不是教材與教師口中描述的簡單刻板的形象,幼兒教師不僅僅是一個崗位,更是一個促進幼兒成長與發展的崇高職業。
(四)提升少數民族師范生的思維敏捷性
少數民族師范生作為祖國未來教育工作的棟梁之才,應該具備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思維敏捷性是指一個人思維過程變化的速度,更是一名合格幼兒教師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只有具備對事物感受的敏銳性、思維方式的靈活性、思維過程的效率性,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及時發現幼兒的行為與思想意識形態,更加靈活地應對問題、解決問題。此外,思維敏捷性還能夠幫助少數民族師范生更加深刻、主觀、多角度地看待事情,掌握事情發展的本質和客觀規律。所以,在開展少數民族師范生思維敏捷性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轉移話題、轉移看待問題的視角、轉移學生的注意力”等形式,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程度。此外,機智的人和有敏感能力的人,能夠從他人的表情、手勢、習慣、神態等表征來理解人們內心的情感和思維,并且掌握一定程度的微表情察覺能力和心理學知識,這也是一個合格教師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所以,在針對少數民族師范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地融入“心理學解析”“微表情觀察”教學內容,有效地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敏銳捕捉能力,以便于日后及時地捕捉學生的心理和思想變化,強化少數民族師范生的思維敏捷性。
(五)培育優良職業道德情感和行為
教師行業作為一個偉大的行業,所肩負的責任是學生的命運,更是祖國的未來,良好的師德師風是所有教師必須具備的基礎準則和能力。少數民族師范生必須在職業認知的基礎上,清晰深刻地認識到教師這種職業的神圣和責任,對教師職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為了切實增強少數民族師范生自身的職業道德、培養少數民族師范生良好的職業行為,高校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職業道德課程,通過多媒體、視頻、信息化教學手段,生動形象地讓廣大少數民族師范生認識到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案例解析教育的基礎上,讓教師真切感受到優秀教師應該具備的情感、價值、態度、職業使命、職業榮譽感、個人尊嚴追求等各項內容。積極為少數民族師范生創建實踐活動渠道,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讓學生深入小學生、幼兒當中,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化少數民族師范生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豐富少數民族師范生的見習、實習機會,并且在實踐之后引導學生交流、體驗、交互自身對職業道德情感的認識。通過課程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體驗教學相結合的手段,融入信息化技術內涵,最大限度地激發少數民族師范生投入教育事業的滿腔熱血,培育優良的職業道德情感和行為,幫助少數民族師范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張建平.從教學實習反思談師范生教學實踐智慧的培育[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3).
[2]何葉.幼兒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3]佐藤學.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49.
[4]彭玲藝,陳朝暉.頂崗實習生教學實踐智慧生成探究[J].職業教育,2012(2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