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育新 李春燕
[摘 ? ? ? ? ? 要] ?在實踐的基礎上探討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意義,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創新從五個方向展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的研究有助于把平臺拓展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中亞國家。體制機制創新的研究有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沿線國家政校院企協同創新合作模式的建立。人才隊伍建設的創新研究探索出高職院校實踐型和科研型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模式。
[關 ? ?鍵 ? 詞] ?應用技術;協同;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52-02
協同創新是我國繼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之后的又一創新模式。作為當前研究熱點的高等教育領域的協同創新,不只是科技創新的新范式,不僅關乎科研,它還是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創新力量深度合作,建立協同機制,共享優質資源,實現人才培養、科技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同步提升,推動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有效互動的一種高等教育治理范式。
高職院校協同創新是指一群創新主體在創新意愿和利益的驅動下,由高職院校牽頭,通過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建立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促進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資源的共享,從而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的一種創新模式。
一、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意義
2015年11月,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的有關要求,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教育部發布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其任務書中明確指出:計劃到2018年底,以市場為導向,在全國建設500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在國家產業升級轉型的大背景下,各地高職院校積極推動校企協同創新,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強職業教育服務來建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專業無法與區域產業準確對接,專業發展方式與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趨勢不相協調。所以,對高職院校而言,必須主動面向區域產業,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專業發展格局,把握機遇,充分利用當前良好的職業教育政策環境,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實現教育目標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人才培養與區域人才需求協同發展,科研創造滿足社會科技創新的需求。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做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的創新合作模式。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以推進區域之間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各種互聯互通,有利于推進區域合作的水平。新疆和中亞地區都屬于干旱及半干旱地區,區域特殊巖土特點突出、分布廣泛且具有相似性,充分利用新疆近年來特殊巖土研究的成果,立足新疆,面向“絲綢之路”中亞沿線國家,建立特殊巖土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服務區域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
高職院校的教育面向的是全社會,培養的是社會一線的高層次專業技能型人才,相對于普通高校的學術性而言,高職院校的職業性、定向性與實踐性更強,對師資隊伍的要求也就更高。協同創新的整體性、互動性和多樣性,使其產生的創新效果能夠為師資隊伍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和動力,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也將迎來教育改革的高潮。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這對當前高職院校單一的教師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協同創新顛覆了傳統培訓主體單一的教師培養模式而更加多元化,這使高職院校在開展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可以向政府、社會組織和科研機構尋求支持與教育資源的共享,有利于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效率。
(二)我國教育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如今,我國的高等教育文化已經進入了多元化、普遍化的發展狀態,辦學服務質量和對教育的貢獻程度已成為社會衡量高等教育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在這種形勢下,高職院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建設能力、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才能贏得政府和社會機構的認可與大力支持。
(三)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的需要
在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中,通過協同創新能夠充分調動各個層面不同的教育資源,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各個環節統籌考慮,達到建設理念、目標、內容和方式上的統一,最大化地提升師資隊伍建設的效果。
(四)提高高職院校辦校質量的重要條件
協同創新為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指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既考慮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質,也考慮到高職院校的發展規律,在綜合諸多因素下形成的建設主體,能夠使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更有利于實現師資隊伍的專業化、一體化發展。
二、特殊巖土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實踐
特殊巖土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根據各協同單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特色,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分工明確。中心協同創新的單位包括新疆交通科學研究院、新疆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新疆立弓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喀什大學等,均是新疆地區公路工程技術領域主要研究、生產、人才培養的主體單位。
(一)協同創新的思路和目標體系
特殊巖土公路工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新疆地區特殊的干旱荒漠區和高海拔寒冷區及黃土區公路工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技術協同創新。通過與新疆交通科學研究院、新疆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等企、事業單位協同解決特殊土公路工程在勘察、設計、施工及邊坡防護、公路病害等方面的工程技術問題。目前,特殊巖土公路工程部分技術問題已逐步得到解決和應用,但是還有許多關鍵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尤其是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特殊的工程技術問題,因此有必要與相關單位開展相應的技術攻關。在特殊巖土公路工程技術方面,新疆交通科學研究院已經完成了沙漠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成套技術、鹽漬土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成套技術、冰雪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成套技術、高寒山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成套技術等研究成果,新疆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也在相應公路工程勘察設計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這為后續開展新疆地區特殊巖土公路工程相關技術攻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機制體制改革創新方面,中心將努力實現組織管理、人員團隊、人才培養、科研組織、資源共享五個方面的協同,并在協同管理機制、創新文化建設、跨校跨企業人員聘任、人員評價激勵、與本科院校聯合培養學生、協同研究、資源成果共享、合作交流等方面實現突破。
(二)協同創新中心組建設情況
中心實行由中心理事會統籌決策、學術委員會指導咨詢、中心主任委員會管理執行的協同運行模式,各協同單位共同管理的機制。以中心章程為宗旨,以重大任務為導向,協同單位間以簽訂協議的方式,約定中心、創新平臺統籌運行、資源共享、人員交流、人才培養、協同攻關、知識產權和利益共享等事宜。通過整合協同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平臺、信息、成果、儀器設備等資源,實現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吸引相關企業向中心的投入,確保中心的可持續發展。
(三)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重點任務
中心擬開展主要應用技術研究計劃包括黃土區公路高邊坡巖土體工程力學性質研究、特殊公路病害防治與養護技術研究、高速公路改擴建技術研究、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土木工程監測中的應用技術研究等。在協調機制改革方面,加大科研瓶頸,加強與區內外科研院所的協同研究,全方位靈活協調開展相關研究,在基礎實驗實訓設備基礎上,新增大型土工試驗設備,以滿足后續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在機制體制改革創新方面,中心將努力實現組織管理、人員團隊、人才培養、科研組織、資源共享五個方面的協同,并在協同管理機制、創新文化建設、跨校人員聘任、人員評價激勵、學生聯合培養、協同研究、資源成果共享、合作交流等方面實現突破。
三、特殊巖土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創新
在實踐的基礎上,特殊巖土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創新從五個方向展開。
1.闡述研究背景,明確研究目標與研究意義,對比高校協同創新和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對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的定義進行界定并闡述其特征和主要內容。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需求和沿線國家特殊巖土的特點,確定協同目標。
2.創建開放的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借助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力量發展高職教育事業。借助國內和疆內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和利用與沿線國家開展交流活動的機會,把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拓展到沿線國家。
3.建立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的建設要有與其密切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作為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沿線國家政校院企協同創新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要有新的體制和機制來將疏散的組織和資源聚合起來,形成一種管理體制的創新,對應用技術協同創新的加速發展和效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4.高職院校協同人才隊伍建設的創新。針對當前國內高職院校教師實踐和科研能力普遍不足的問題,充分利用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的優勢,結合學院正在成立的特殊巖土科研創新團隊建設,探索出高職院校實踐型和科研型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模式。
5.協同創新途徑的研究。重點研究科研創新、專業提升創新和服務社會模式的創新。
科研創新,新疆及“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沿線國家特殊巖土分布廣泛,為科研創新提供了大量的機會,通過學院正在建立的高職院校特殊巖土科研創新團隊的實踐,探索出高職院校科研創新的新途徑;專業提升創新,借助特殊巖土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平臺的優勢,對我院高職與本科院校聯辦的“4+0”土木工程應用本科新專業和其他相關高職專業的專業提升進行研究,探索專業提升新途徑;服務社會模式創新,新疆在鹽漬土、風積沙、風吹雪等特殊地區的筑路技術國內領先,世界先進。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契機,在傳統服務社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特殊巖土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開放平臺的優勢,立足新疆,把先進的技術推廣到沿線國家。
四、小結
對比高校協同創新和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對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的定義進行界定并闡述其特征和主要內容。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需求和沿線國家特殊巖土的特點,確定協同目標;創建開放的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建立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進行高職院校人才隊伍建設的創新;對協同創新途徑進行研究,為國內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李京晶.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2][美]安德魯·坎貝爾.戰略協同[M].任通海,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21-23,68-69.
[3]張男星,王春春.加強協同創新 建設一流大學[J].大學(學術版),2011(8):4-9.
[4]胡中鋒.試論協同創新背景下高校績效評估目標[J].高教探索,2013(1):8-9.
[5]易高峰.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8-21.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