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婧偉
[摘 ? ? ? ? ? 要] ?桂林抗戰文化內涵豐富,它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服務救亡圖存,致力團結抗戰,宣傳科學的思想,傳播、集聚正能量的精神內核與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為桂林本地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將其與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桂林抗戰文化資源分類的基礎上,探討桂林抗戰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應用價值和教學效果,為各地高校將本地抗戰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提供借鑒經驗。
[關 ? ?鍵 ? 詞] ?桂林抗戰文化;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04-02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之后,我國的文化機構紛紛遷移,全國各地的進步文化人士優秀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學者來到桂林,這一時期的桂林文化薈萃,群星璀璨,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盛況空前。在1944年11月10日桂林淪陷前,作為大后方的桂林有許多抗日救亡的作品在這里問世和發行,許多有影響力的劇作在這里首次上演和發表。這些文化宣傳作品具有強烈的戰斗力和感染力,影響深遠。短短6年時間,桂林城內文人薈萃,書店、出版社林立,報刊、圖書琳瑯滿目,文藝活動如火如荼,高潮迭起,新聞出版戰線吶喊呼號,社會科學有聲有色,教育與科技艱難前行,桂林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文化城”,積淀了厚重的抗戰文化。
一、桂林抗戰文化資源的分類
(一)桂林城實物類抗戰文化資源
桂林是抗戰時期廣西的省會,由于特殊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因素,1938年至1944年,桂林成為中國抗戰大后方的抗日文化城,這一時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存。桂林現存的具有抗戰時期特殊歷史意義的遺址或建筑主要有:(1)專題場館園區。為銘記那段抗日烽火歲月,依托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建立了抗戰紀念館。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第十四志愿航空隊秧塘機場指揮所舊址上建設了飛虎隊遺址公園。這兩處場館園區主題鮮明、內容詳實,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震撼力。(2)抗戰時政治、軍事、文化機構遺址。如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中共桂林市城工委舊址、國民黨政府軍委會桂林辦公廳舊址、《救亡日報》社舊址、桂林保衛戰戰場遺址等。(3)日軍罪行遺址。主要有臨桂馬埠江村燕巖慘案遺址、雁山王家村黃泥巖慘案遺址等。(4)烈士紀念碑、塔、墓。紀念碑分布在桂林各縣,有荔浦縣義敢村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陽朔臨陽聯隊敵后抗戰紀念碑等。烈士墓比較集中在七星公園一帶,如陳光烈士墓、三將軍墓、八百壯士墓、張曙墓等。(5)名人舊址、故居。如李宗仁故居、府邸,何香凝故居,周恩來、夏衍、葉劍英蒞臨桂林時的住所住址等。
這些實物類的抗戰遺存是抗戰精神的固化載體,是抗戰精神的現實存在物,它們反映著、記載著桂林城那段烽火映日、悲壯激情的歷史,展示著民族的力量和意志。
(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桂林抗戰文化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桂林是抗戰文化城,抗戰時期,桂林在社會科學、教育、文化、藝術創作等方面的發展和成就舉世矚目,也鍛造出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頑強的抗戰精神、共同的愛國情感與高昂的愛國主義主旋律。
(三)桂林抗戰文化文獻類資源
此類資源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類型多樣數量眾多。包括反映桂林抗戰文化成就的《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文集》《桂林抗戰紀實文物史料圖集》等文獻。也包括抗戰時期產生于桂林城的為抗戰搖旗吶喊的進步文獻、藝術作品,抗戰報刊、書籍、期刊、漫畫、標語等是抗戰精神的主要傳播載體。
二、桂林抗戰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桂林抗戰文化遺產是一種偉大的文化力量,有強大的感召力。在思政課教學中,讓桂林抗戰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效融合,是抽象的、理論的教材體系向生動的、活潑的教學體系轉化。提高課堂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增強思政課的理論吸引力和內容親和力,堅定師生的政治信仰。
(一)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桂林的抗戰文化是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資源豐富,為桂林本地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思政課中用上、用好桂林抗戰文化資源,能更好地發揮思政課的政治性與學理性,能使思政課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溫度。
對于桂林本地高校的大學生來說,桂林抗戰文化資源是能真實看見,切身感受得到的實實在在的文化遺產,借助桂林抗戰文化資源對本地高校大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相關知識。積極開展實地走訪參觀、調研活動,深度挖掘桂林抗戰文化資源,能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論內容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合作意識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增加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增強理論吸引力和內容親和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不斷探索“高度”與“溫度”結合,把“天下事”更好地講成“身邊事”,立德樹人,打造有靈魂的卓越社會主義建設者。教學中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更要挖掘本地教學資源,講好身邊的故事。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離不開更有貼近性的載體。桂林抗戰文化資源是桂林本地高校大學生思政課的生動教材,將桂林抗戰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內容有機融合,符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原則,使用發生在本地的歷史事實作為教學資源加以運用,讓學生沒有距離感,吸引學生,產生共鳴與認同。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六章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考察八百將士殉難和三將軍(國民政府陸軍131師少將師長闞維雍(1900—1944)、桂林城防司令部中將參謀長陳濟桓(1893—1944)、陸軍第三十一軍少將參謀長呂旃蒙)的英勇事跡與討論“桂林為什么能夠成為國統區的抗戰文化城?”“桂林為什么能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反法西斯文化戰場?”,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國民黨正面抗戰與共產黨的敵后抗戰。通過考察與討論掌握抗戰現象的基礎上,得出統一戰線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增強理論的吸引力和內容的親和力。
(三)堅定師生政治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點要求”,“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是對思政課教師的根本要求。桂林抗戰文化是抗戰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時代的產物,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為了講好、傳播好桂林抗戰文化,思政課教師必須對桂林抗戰文化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無形中能進一步堅定思政課教師的政治信仰。
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參觀遺址、紀念館、名人故居,觀看視頻,收集歷史資料,完成探尋桂林抗戰文化的實踐活動任務,在這些過程中,能深刻地認識到戰火歲月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桂林抗戰紀念館、飛虎隊遺址公園等場館園區,不僅展示出與歷史事件相關的文物,還利用現代3D科技還原再現歷史事件,加之講解員的生動解說,使學生對發生在桂林的抗日運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當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與此相關的知識時,學生學習興趣更強,印象更深刻,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信仰。
三、桂林抗戰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思政課是傳遞真善美,啟迪思想智慧,塑造靈魂的課程。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才能讓理論內化于學生的內心,從而指導學生的具體行動,轉化為物質行動的力量。
(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挖掘桂林抗戰文化的理性魅力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蓖瑫r也強調“讓懂理論的人講理論”。理性魅力是思政課必須發出的光芒,而桂林抗戰文化正是綻放理性魅力的載體。課程教學中的思想理性魅力主要靠教師這一中介橋梁來傳遞、感染和彰顯。要讓桂林抗戰文化有效服務于思政課教學,思政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其蘊含和承載的思想性,根據每門課程特點和具體教學環節,適時融入,讓抗戰文化資源成為教材的合理補充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
(二)發揮學生主動性,用好人工智能守陣創新
在人工智能泛在化的當下,高校思政課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打造課程特色。利用好權威平臺的資源與信息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可將“學習強國”里桂林抗戰文化的視頻、文章等資源通過QQ群分享給學生。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創新傳播載體共建“桂林抗戰文化資源”微信公眾號。每學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節假日或平時出行收集與調研桂林抗戰文化遺存,制作短視頻或撰寫調研報告,評選出優秀的成果,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推送,使桂林抗戰文化資源活化為可視、可見、可讀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
桂林抗戰文化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宣傳抗戰,以通俗大眾的內容喚醒民眾,以多樣的形式鼓舞人民,形成了團結、進步、民主、包容的桂林抗戰文化,譜寫了桂林城輝煌的抗戰文化史詩,也為桂林本地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鄧云波.論桂林抗戰文化遺產(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J].社會科學家,2010(12).
[2]龍培林.論桂林抗戰文化資源在本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教育觀察,2017(21).
[3]劉萍萍.桂林抗戰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獨特價值[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5).
[4]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