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兵
[摘 ? ? ? ? ? 要] ?早期教育對個體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兒童最初形成的經驗和主觀能動性將成為其后個性發展的主觀基礎和出發點,形成個體繼后接受其他影響的“準備狀態”。兒童早期接受的教育主要來自家庭,研究并實施好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將極大地提高孩子心智發展的進程,促進其社會化,為個體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 ? ?鍵 ? 詞]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優質陪伴
[中圖分類號] ?G78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152-02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指發生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對從出生至入學前的兒童進行的一種早期教育。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鶴琴指出:“幼稚期(0~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在此階段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么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由此形成的兒童最初的早期經驗、培養的最初的主觀能動性,對一個人智力的發展、道德觀念的形成、性格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啟蒙意義。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成為個體其后個性發展的主觀基礎和出發點,形成個體繼后接受其他影響的“準備狀態”。
鑒于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對個體成長的奠基作用,開展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原則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呵護“起跑線”,優質陪伴
在人生的最初幾年,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蹣跚學步,從初生時只知吃喝拉撒睡到慢慢地開始覺知周圍的世界,嬌嫩的個體離不開成人精心的呵護。此階段的兒童,身心猶如一張白紙,父母與環境對他們身心體驗產生的影響,發揮著“印刻效應”的作用,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安全舒適的家庭生活環境、科學合理的喂養、精心的呵護、優質的陪伴將大大提升兒童身體發育、心智發展水平,為個體一生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反之,則可能為日后的發展埋下隱患。
飲食、營養對個體早期發展的重要作用已被人們所認識,在這兒我們僅就家庭教育對孩子心智發展的影響來談。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幼小的孩童除了需要食物,最需要的就是對撫養者的依戀。人在生命早期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可以極大地滿足孩子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有助于形成個體對社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生命早期,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表現出愉快、輕松的感受。如果在生命早期長期得不到依戀的滿足,很容易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這種人成年后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會性發展,如與他人交往、關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現異常現象。許多個體成年后表現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在其早年生活的家庭找到影子。
依戀在兒童早期最明顯,孩子在依戀期里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做父母的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時機。
二、遇物則誨,相機而教
家庭教育不受時間、地點、場合、條件的限制,大量滲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育內容可以是生活知識、生活技能、習慣養成、語言、認識能力,也可以是品德修養、待人接物的道理……家長通過生活實踐或者是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伴隨著具體的情境展開對孩子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根據兒童的實際表現與發展水平,隨時調整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對子女的情況最為熟悉,在因材施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最利于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呈現出的隨時、隨地、隨機、情境性、個性化的特點,讓這種教育更容易達到極高的效果。
以家庭教育中語言的教育為例。在個體語言發展的準備期(1歲以內),如果父母堅持在照顧孩子時不斷地和孩子進行“交流”,看到什么就和他說什么,激發他說話的欲望,孩子在“聽”的方面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嘗試進行語言表達。剛開始他們的語言可能會有很多錯誤,包括發錯音、用錯詞、句子不完整等,但陪伴孩子成長的母親能夠結合情境明白孩子的意思,如果在這個階段母親能隨時針對性地給孩子糾正發音、用較慢的語速給孩子示范表述,孩子的語言會得到較快發展。為什么有的孩子說話早,伶牙俐齒?這與家長在孩子早期實施的語言開發是分不開的。
2018年江蘇衛視《了不起的孩子》中,年僅3歲的王恒屹,能認識3000多個漢字、上百個國旗國徽,能極速分辨出上百首歌曲,能背400多首唐詩宋詞,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奶奶對他長期、精心的培育。遇物則誨、相機而教不同于灌輸知識,可以選取的教育內容范圍更廣,涉及領域更寬,因為是在特定的場合或特定的情境中觸景而教、遇物而誨,順應了學前兒童具體形象為主的思維特點,更能觸動孩子的思維,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無數早慧孩子的成功案例,都與撫養人對他們早期實施的廣泛而持久的潛能開發有關。
三、愛與規則,雙管齊下
個體從一出生的自然人到走向社會公共生活成為社會人,需要度過一個特定的社會化時期。在這期間不但要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導學習必要的日常生活知識,還要培養形成他們粗淺的規則意識,讓其行為逐漸接近并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識是個體維持基本生命活動的需要,而樹立規則則是個體走向社會共同生活、融入現實社會的需要,規則是一切社會活動得以正常開展的保障。孩子的成長固然需要愛,但愛不只是滿足孩子吃喝拉撒的生理需要、滿足依戀的情感需要,還應當包括在愛的鼓勵下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形成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因為,在只有愛而沒有規則的情況下,孩子很難學會凡事必須盡力,并且很難非常刻苦地去學會一些必要的能力。沒有規則的個體一旦離開家庭,面對復雜的世界很難感到足夠的自信。所以,好的家庭教育既要有愛的陪伴和鼓勵,還要幫助孩子學習社會中的標準和規范,促進其社會化。
三歲前的孩子語言理解能力比較差,父母重在培養他們簡單的吃喝拉撒的習慣;三歲開始,孩子進入幼兒園,這是個體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個轉折期,此時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首先要確定恰當的目標,可以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如吃飯時不許講話、用完物品要放回原處等。其次,要以積極、正面的方式引導孩子遵守規則,養成習慣,如可以用獎勵小紅花的方式,做到了就獎勵小紅花,做不到不得花。再次,要堅持規則統一的原則。規則的內容、獎懲的要求要一致,規則要針對家庭全體成員,要求孩子怎么做,父母首先要做到。最后,定好的規則不能朝令夕改。以此幫助孩子逐步達成一些學習和生活的目標,在體驗成功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習慣,最終形成良好的個性。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愛的呵護,同樣也離不開父母嚴格的管教,家長剛柔相濟的培育才能促進孩子更好地社會化。
四、巧妙施策,化解偏差
樹木生長會出現側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小問題體現為孩子的行為,折射的卻是孩子的內心。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家長的要及時發現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手段幫助孩子矯正。嬰幼兒期,游戲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也是他們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途徑。父母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參加一些專門設計的游戲,在陪孩子游戲的過程中借力角色扮演,幫助孩子排解內心的不適,達到矯正行為、助力成長的目的。如針對有攻擊行為的寶寶,父母的應對原則首先是了解孩子攻擊行為背后的原因,是被困在了負面情緒當中?還是能量特別強,力量釋放不夠導致的?然后通過組織游戲或采取其他方式,幫助孩子排除負面情緒、釋放力量,矯正行為。
總之,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一些不當行為,需要把它看成是一種情緒情感的表達,教導的方法不是單純地制止、堵截孩子表達的通路,更不是放任、縱容不良行為的滋生、蔓延,而是想辦法弄清楚問題背后的原因,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糾偏正向,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五、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和家庭成員的交往與互動、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日常家務勞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觀察一下周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說話的神情、動作以及從行為上表現出的生活習慣、是非觀念,或多或少都會有其撫養人的影子。中央電視臺曾經播放過一則公益廣告:年輕的媽媽用臉盆給婆婆洗腳,她年幼的兒子看到后,顫顫巍巍端來一盆水,也要為媽媽洗腳。倘若一個家庭中,成員間尊老愛幼、交談溫文儒雅,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與人交往時必然也很謙和。而一個從家庭生活物品擺放雜亂無序的家庭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在整理物品方面也很難會有好習慣。幼小時的耳濡目染不光影響人的行為還影響人的思想。面對幼小孩子無意中摔倒這樣的小事件,有的家長會通過拍地、跺腳等指責外在因素的方式來安撫孩子,有的家長則是鼓勵孩子勇敢地自己爬起來。家長不同的教養方式,形成了孩子不同的為人處世觀念。第一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可能會更多地指責外界;而后者可能更多地會客觀認識問題,甚至通過反思從中吸取教訓。
其實,在父母撫養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在復制著撫養人的觀念與性格,復制著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可以這樣說,家長自身的優秀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母親——安·鄧納姆是一位杰出的人類學家,奧巴馬在自傳中這樣評價母親帶給自己的影響:“在她(母親)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優點都源于我的母親。”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先讓自己飛起來,孩子自會跟著振翅翱翔。做為父母,要虛心學習有關的育兒知識,滿懷愛的期待和包容,科學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啟迪孩子的心智,呵護孩子成長;做為父母,要給孩子創設民主的生活環境,培養孩子形成規則意識,促進孩子社會化的發展;做為父母,要內外兼修,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文雅與嚴謹,在處理各種事務時有理有節,讓兒童潛移默化習得有效策略,必將為個體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連信.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維吉尼亞·希勒.好的家庭教育要有鼓勵,還要樹立規則[J].當代教育家,2019(1).
[3]李玫瑾.對孩子的心理撫養意義重大[J].家庭教育導讀,2019(1).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