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堃成
摘? 要:當代競技武術的蓬勃發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為了非奧運項目中的重要國內外體育項目之一。而作為中國武術的起源——民間武術卻逐漸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通過民間武術的特點、發展現狀和民間武術保護措施,從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的特點出發,提出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一人一拳”模式開展對民間武術的活態保護。
關鍵詞:民間武術? 武術的保護傳承? 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a)-0184-02
中國武術歷史悠長,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在現代社會的演變發展下以“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來進行區分?!案偧嘉湫g”演變為西方體育化的競賽武術。經過申奧的發展,對賽事規則完整化,系統多樣化,以成為非奧運項目中的重要國內外體育項目之一。
“傳統武術”曾經作為中國古代武術流派的代稱。在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下,多數學者支持“民間武術”的稱謂?!爸袊奈湫g在民間”。在競技武術發展得轟轟烈烈時,而中國的民間武術已經逐漸邊緣化。本文基于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的角度,分析對民間武術保護的方法。
1?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民間武術。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書籍,中國知網及其他網站對關于民間武術傳播、民間武術保護、發展特征等論文進行翻閱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主張和建議。
1.2.2 歸納法
通過查閱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歸納了民間武術傳播的現狀、發展的特點與劣勢,提出新的保護方法。
1.2.3 邏輯法
運用邏輯學知識與方法,對文獻資料、訪談意見分析進行系統的邏輯分析和理論闡述,并給予論證。
2? 民間武術的類目與發展特征
2.1 民間武術的類目
民間武術是指競技武術以外的具有“流傳有序,體用兼備,理、法、勢齊全”的武術拳種。20世紀80年代,國家體委曾動員8000余人歷時3年開展、對民間武術進行研究整理分類。初步區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129個。收集了有關于民間武術文獻孤本資料482本、古武實物29件、古武兵械392件。此種方式,保護了武術器物層的丟失,但這種保護模式違反了“活態”保護的方式,對于民間武術傳統的“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與民間武術的技術層面保護仍然是不可攻克的難題。
2.2 民間武術傳承的特征
在競技武術申奧的契機下,競技武術蓬勃發展,中國的民間武術已然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換言之,“已經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死亡期或消亡期”。中國的民間武術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在幾千年來一直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當現代化的來臨,缺少農耕文明的背景,傳承人的數量就減少。日益發展的經濟社會,傳承人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時,民間武術的傳承就出現脆弱性。
民間武術傳承的長期性,使民間武術的傳承必須是師徒傳承。“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說法一直存在,民間武術因為其體系的龐大因為多數拳種性質的限制,就造成了傳承方式的長期性,同時就必然造成了傳承人數量少的脆弱性狀況。
民間武術的技術傳承術傳承遵循一定的拳理,但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它的非標準性使武術演練有不同的意境,也使武術能夠終身追求,標準性的武術其實不利于大眾傳播。
2.3 民間武術邊緣化的生存狀態
當今的競技武術是在西方體育的影響下脫胎于民間武術的體育化項目。并以競賽為特征,通過官方進行傳播,在幾十年的時間內獲得了飛速的發展。129種,包含數千個套路的民間武術卻被只有為數不多的競賽套路的競技武術沖擊得越來越邊緣化。競技武術是按照標準量化打分的體育項目,被當代人稱為“體操”。
民間武術邊緣化的第一表現為其習練群體的邊緣化。由于民間武術的起源背景為農耕文明,其習練的環境以農村為主,其習練群體便以民間的社會人士為主。
民間武術研究的邊緣化。在武術入奧口號高漲的時期,高等院校對于武術方面的科學研究圍繞競技武術入奧運會與科學化訓練等方面。
2.4 民間武術的保護與發展模式
已經有研究提出了對民間武術的保護,本文將其概括為五點:第一,數字化傳承民間武術;第二,發展武術教育;第三,中國民間武術要在“建設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世界”中發揮作用;第四,保護與資助民間武術傳人;第五,以農村武術為工作重點。本文從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的角度出發,利用武術研究生的身份,對民間武術保護的一個新方向和思考。
3? “一人一拳模式”基于上海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
“一人一拳模式”顧名思義就是: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一人學習一個民間武術拳種,一人研究一個民間武術拳種。
所以想要研究和發展中國民間武術,對拳種的系統學習是研究的基礎,也是深入武術文化=的前提條件。
如今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時進行武術研究的重要力量,也是武術研究不可忽視的發展群體。其生源主要來源于各個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體育教育專業下設的武術專項班,傳統武術由于競賽項目少,導致進入以上兩個專業的人群較少。雖然如今也有其他高等教育專業的民間武術傳承人通過跨專業考入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研究生,但數量仍然較少,對民間武術的研究難以做到廣泛、深入,“一人一拳”模式的開展能夠彌補這一缺點,使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深入其民間武術的文化空間,了解和學習民間武術拳種的技術體系,學習發現民間武術的文化,在學習民間傳統武術的同時發現傳統武術,探索武術實踐的規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不僅僅是一個高校的專業設置,更是作為武術研究的前沿工作者。對民間武術的保護和研究應高度重視,利用一人一拳的模式,學習民間武術拳種體系,進行傳承保護。
4? 結語
如今民間武術的邊緣性發展,已經需要我們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對此引起重視,對民間武術的保護迫在眉睫。通過一人一拳模式在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生的開展,可以增強其武術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尊,豐富其武術精神文化,能夠使武術文化得以傳承思維、理念、感知,減弱民間武術發展的邊緣化,減弱其習練群體的邊緣化的同時增強民間武術與高校的連接。通過對技術文化的學習,增強對民間武術的研究。這對武術技術文化和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也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玉成.武術傳承的文化空間[J].博擊(武術科學),2007(2):1-2.
[2] 溫力.原始人類的技擊需要促使了武術的產生[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3):5-8.
[3] 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4] 郭玉成.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2):51-57.
[5] 郭玉成.中國民間武術的傳承特征、當代價值與發展方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2):40-44.
[6] 范銅鋼,郭玉成.論武術文化傳承的層次空間、時代困境與未來走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1):55-60.
[7] 劉正銀,吳攀文.地域武術進校園傳承的現實困境及路徑選擇[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8,5(9):81-88.
[8] 蘇浩然,張滋滋,郭強.武術傳承人活態保護機制的理論構思——以武術數字化博物館為例[J].中華武術(研究),2018,7(5):63-66.
[9] 鄭勤,梁亞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荊楚民間武術數字化保護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7,6(11):45-47,44.
[10]王俊.皖北地區民族傳統武術技藝傳承與文化空間保護問題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8):64-65.
[11]陶朔秀.文化涵化視域下傳統武術的當代傳承與發展[J].中華武術(研究),2018,7(5):6-9.
[12]朱丞.中國武術當代使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13]楊超.傳統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現狀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7(12):52-53.
[14]趙國慶.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J].武術研究,2017,2(6):10-12.
[15]宋領兵.武術傳承人現實困境的“三重視域”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17.
[16]蔡傳喜,湯立許.使命與擔當:當代中國武術的責任詮釋[J].武術研究,2016,1(5):7-10.
[17]朱永飛,王崗. 當代中國武術發展使命:塑造中國國家形象——一項“國家品牌”的研究[A].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1)[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1:2.
[18]馬文國.文化安全視野下中國武術的當代教育使命[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1):57-60.
[19]馬文國,邱丕相. 文化安全視野下中國武術的當代教育使命[A].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