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居駱 盧治友
[摘要]湛江市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農業防治等,采用多項綠色的綜合防控技術措施,對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防治效果較好。
[關鍵詞]有機水稻;病蟲草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B
有機水稻,是指根據有機認證標準生產,從育種到大田種植全過程,不施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經獨立機構認證的水稻,所產稻米屬于國際上最高標準的綠色食品。湛江位于我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島,面積約1.17萬km2,地處熱帶北緣,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廣東省農業大市,農業以種植為主,常年水稻種植面積在20萬hm2以上,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對增加湛江市水稻產量、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湛江市有機水稻種植面積有所增加,但由于受制于病蟲草害防治技術難題,有機稻米產量及質量不高,農戶種植有機水稻積極性不高。湛江市廣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麻章區種植有機水稻8hm2,經多年來的種植實踐,不斷總結、創新,摸索了一套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南亞熱帶地區有機水稻生產及技術推廣提供參考。
1 有機水稻主要病蟲草害種類
有機水稻主要病蟲草害有:(1)病害。主要有稻薊馬、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2)蟲害。主要有條紋枯葉病、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3)草害。主要有稗草、蓮子草、鴨跖草、節節菜、泥花草、千金子、異型莎草、水龍、四葉萍、草龍等。
2 有機水稻主要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2.1 種植田塊的選擇
選擇周邊無工業、畜禽養殖業及生活污染源等污染的地塊,其生產單元的土壤環境質量、灌溉用水水質、環境空氣質量經檢測合格,符合《有機水稻生產質量控制技術規范》(NY/T 2410-2013)中的環境評價要求。
2.2 良種選擇
選擇適宜本地區種植的常規優良高產稻品種,如抗病性能較好的深兩優898、粵晶絲苗2號等品種,這兩個品種產量高、米質優,對稻瘟病抗性均較好,但深兩優898對白葉枯病抗性稍差。
2.3 土壤培肥
增施有機肥,培育土壤肥力。培肥土壤可增強稻株的抗逆性,提高其抗病能力,促進后期根系發育??衫盟窘斩挌堅?、人糞尿、廚余廢物、生活垃圾等在稻田邊堆肥、漚制有機肥,稻田旋耕前按照1000kg/667m2的用量將有機肥施入田中,旋耕的同時,在稻田種植綠肥,后期適當施用生物肥料。
2.4 種子處理
稻種浸種前曬1~2天,用1%石灰水浸種24小時,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用量為2.5kg/667m2。
2.5 物理防治措施
田間均勻布置太陽能殺蟲燈(每4~5hm2安裝一盞),可誘殺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害蟲,效果較好。根據調查,在蟲害高峰期(一般7d左右),每天每只殺蟲燈可誘殺100~300只,一次蟲害發生期即可誘殺700~2100只。
2.6 生物防治措施
2.6.1 一稻兩鴨模式。即“一季中稻養兩批鴨”,該模式是利用水稻和鴨之間互利共生關系構建的一種立體種養生態系統,以鴨治蟲、治雜草,鴨的排泄物又可作為有機肥,有利于水稻的生長,而稻田也為鴨提供了食物和良好的生活空間,從而實現鴨、稻雙豐收。有文獻報道,此種生態種養技術在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均獲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技術關鍵點有三點:(1)水稻栽培技術:每667m2移栽15000~18000株左右,株距15cm、行距25cm左右,雙行條栽,方便鴨子自由活動;(2)幼鴨放養技術:分兩批放養,分別在水稻栽插和齊穗期分兩批入田,每667m2不超過20只;鴨苗投放前要打預防針,預防疾病;水稻孕穗后期,趕鴨回籠,防止吃穗;(3)水肥管理:科學的水肥管理是稻穗足穗、硬稈抗倒伏和高產栽培的關鍵,應根據水稻生育期規律,視天氣、地力等條件,科學施肥、科學供水,速效肥可選用碳酸氫銨等。
2.6.2 生物藥劑防治。采用有機認證機構認可的生物農藥和植物性農藥進行防治。對紋枯病的發生,除采取淺水勤灌、多次晾田,延遲、減輕病害發生外,還可以同時采用井岡霉素水劑噴霧防治,用量500ml/667m2;防治稻縱卷葉螟,可采用蘇云金桿菌和阿維菌素;防治稻瘟病,可采用春雷霉素;防治蟲害,可采用球孢白僵菌、“BT粉劑”或 “苦參堿”等。
2.6.3 其他防治措施。在田埂上種植硫華菊、香根草、波斯菊等植物,可誘捕田間害蟲,也可為天敵昆蟲提供食料和棲境,提高寄生蜂種群數量;另外,也可利用現有自然天敵赤眼蜂、蛙類等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減少二化螟等害蟲的為害。
3 結語
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嚴格禁用傳統化肥、農藥,對于病蟲草害的防治技術、栽培管理等要求頗高。經多年的生產實踐,采用多項綠色的綜合防控技術措施,對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防治效果較好,有機水稻產量不低于常規水稻種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參考文獻]
[1] 汪貞,席運官.國內外有機水稻發展現狀及有機稻米品質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14,30(1):103-107.
[2] 李繼道,曹炳宏,袁桂實,等.有機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3):221-222.
[3] 王成豹,馬成武,陳海星.稻鴨共作生產有機稻的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03(4):194-196.
[4] 羌勛良,金軍,潘國璋,等.稻鴨共作—有機稻米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J].上海農業科技,2004(4):60-62.
[5] 葉延瓊,章家恩,呂建秋,等.稻鴨共作生產有機稻米技術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9):65-66,129.
[6] 謝耀明,何顯強,周隆,等.有機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4,3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