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彤
[摘要]農業乃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一直備受國家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我國農產品需求的日益提升,農產品無論是在購買方式上還是在消費結構上均呈現出多樣化特征。相比于工業產品,農產品容易腐爛且不易保存,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地域性,這一特征決定了其流通成本較高。但是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比較繁瑣,存在著流通設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技術含量低等問題,不能滿足農產品安全、快速運輸的要求,在運輸過程容易導致農產品磕碰、變質等,因此新形勢下急需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產品流通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嘗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流通的角度尋找解決方案。新時期農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農業技術,成為主要驅動力,農業設備日益現代化,生產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完善農產品流通模式,可以幫助農業生產者和購買者節約成本,提高效率,解決小農戶分散經營與農產品集中流通的矛盾,實現農產品生產供給與市場需求的有效銜接。對此,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2 農產品流通現狀
中國的農產品產量非常大,排在世界前十,農產品流通模式主要有農戶+采購商+批發商+零售終端。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環節太多。從流通模式上可以看出,農產品從生產到采購、批發、倉儲、運輸等環節消耗較多,流通成本較高,也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其中,交通運輸占很大比重。中國的農產品的運輸成本較高,物流發展也相對落后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不僅削弱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阻礙整個流通體系。陳文玲曾說過,中國農產品物流的平均損失率為30%,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損失率為3%甚至更低。在包裝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設計理念,資金和人力投入較少,同時也缺乏環保理念和高新技術。同時,農產品銷售也沒有很大的創新,始終依靠傳統的流通模式。結果造成農民說賺不到錢,市民說農產品價格太高。
3 農產品流通現存問題
3.1 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低
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農民,農民經紀人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屬于當前農產品流通。主體,不過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不高,以下從三方面著手闡述:①農戶個體。農戶個體力量不足,若要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應加大團結力度,不過農戶受傳統思想影響,市場意識低下,缺乏合作、參與市場意識,可能會使他們做出錯誤決策與行動;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已有一定歷史,不過現今發展相對健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多,一些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僅屬于名號,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自身管理上約束力不強,組織經營能力低下,未發揮自身作用;③在農產品流通的銷售、采購與信息傳遞等環節中農產品經紀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不過農產品經紀人參與農產品經紀人協會的占比低,對農產品經紀人組織化程度造成影響。
3.2 農產品流通技術有待提升
現今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仍以未作任何初加工處理的農產品為主,部分產品雖然已作初加工處理,不過工藝落后且不規范,具體表現在:①農產品倉儲、運輸、冷藏與保險等環節中大多數農產品均以裸裝、常規、散裝等方式進行流通;②生鮮農產品未做到分級包裝,所用包裝技術缺乏先進性,保鮮措施不妥當,產品品質得不到保證;③農產品流通標準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品質監督檢查仍處于“真空”狀態,運輸期間不少農產品外包裝所用包裝標準、材料、方式等簡陋,以致于農產品在流通時出現損壞、變質現象;④未建立農產品品質、安全性等溯源機制,和消費者購買需求不相符。
3.3 農產品信息化程度低
在我國農村網絡設施建設持續推進過程里,農村網絡覆蓋范圍拓寬,網民數量增加,推動了信息在農村地區的流動速度。但有資料顯示,2011年,農業網站在網站總數中所占比例在4%以下,并且以農業商務為主的純農業網站數量相當少,專業性與實用性缺乏,并不能為民眾供給真正想要的信息。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里,現代化信息技術(如射頻識別技術、二維碼等)的使用力度較低,缺乏把生產至銷售一系列流程集合起來的農產品管理平臺,農戶無法及時獲得有效的市場信息,對市場變動不敏感,不能及時獲得生產信息以致于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對農產品流通不利。
3.4 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基礎設施不完善也屬于引起農產品流通成本上升的關鍵原因,具體表現在如下兩點:①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較少,城鄉間道路情況有明顯差異,農村地區路況差使農產品運輸期間的損耗加重,同時農產品質量檢測上設施投入不足;②農產品屬于易腐爛產品,對物流速度、質量等有一定要求,部分農產品需作冷藏處理,但現今國內冷鏈物流發展滯后,不符合制冷循環的要求。據不完全統計,直到2012年,共有6970次國家冷藏列車占總鐵路運營車輛的2%。有3萬輛冷藏車,60%以上屬于冰冷藏車,占公路運輸的15%。
4 農產品流通方式創新對策
4.1 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
就當前我國各個地區的農產品流通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著組織規模較小、管理水平落后、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缺乏輻射帶動能力等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流通發展,增加了農產品流通成本,因此要想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首當其沖應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提升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除了可以合理配置農產品流通資源,提升農產品流通的效率和收益,而且還能夠保證農產品的市場供應、價格穩定、信息暢通。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具體可以采取積極發展并改革農村合作社、設置專業的金融機構、進一步擴大銀行的業務范圍等措施,改造原有的供銷合作社,對農產品出產地的加工配送企業給予一定扶持,應用協議的方式,組織廣大農民借助信息技術、物理技術等參與到農產品的加工和配送中,以此形成附加值,實現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借助現代商業模式將農產品打造成全方位本土化農產品流通體系以及農產品品牌。
4.2 提升農產品流通技術
“沒有技術的創新是沒有長久生命力的”。因此要想創新農產品的流通方式,還需要提升農產品流通的技術含量,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第一,應用冷凍鏈物流技術。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新鮮程度,而冷凍鏈物流技術作為保持農產品新鮮度的有效技術,有助于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范圍。所以,要想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還應該將冷鏈技術應用在農產品流通中。當前,美國和日本在冷鏈技術方面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例如:日本專門設立了冷藏庫和運輸中心,并且擁有先進的冷鏈物流體系。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前日本有近95%的農產品應用的是冷鏈物流技術,現有保溫汽車約12萬輛,而美國的保溫汽車數量更多,約20萬輛,這也是美國農產品冷藏運輸率高于其他國家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美國還非常重視農產品的包裝,實現產品包裝的統一不僅便于農產品的流通,而且還有助于減少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第二,明確可追溯體系的技術標準。要充分運用各種現代化技術,對重要指標(如:農產品產地、流通企業、農產品農藥殘留指標、零售企業等)統計數據采集,以實現不同環節的各種信息的互通互聯,農產品全過程通查通識以及全程可追溯管理。第三,加強技術人才培養。當前我們已經全面進入電子商務時代,在新時代下要想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必然少不了人才做支撐。而農戶作為參與電子商務平臺的主要群體,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因此還必須重視技術人才引進。要通過政策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就技術人才隊伍制定長期可行的規劃,從而培養廣大農戶掌握基礎的計算機操作和技術,學會獨立利用網絡收集信息、發布信息,能夠完成簡單的交易。可以以大學生支農為契機,向大學生提供就業的平臺,提供創業的機會,組織他們對農民開展技術指導,從而提升廣大農民的技術水平,推動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創新。
4.3 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各個地區的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首先應該加強基礎市場建設,特別是要盡快建立其農產品批發市場,并通過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和建立相應的配套設施來吸引生產者、批發商、販運者參與到農產品市場中,不斷更新農產品的儲藏、加工以及運輸等技術,構建現代化的服務體系,要積極扶持農產品場地建立冷藏等公益性的基礎設施,積極改造城市社區中的農貿市場,鼓勵現有的各級集貿市場開展“退路進市”和“退路進場”。然后,要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方式予以創新,傳統的批發市場需要根據現有農產品流通管理方式開展管理,因此應對現有的市場進行改造和升級。最后,還應該積極引導市場開展網上交易活動,鼓勵網上訂單交易、結算等等。
4.4 加強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建設
互聯網技術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主的農產品銷售企業紛紛出現,模式眾多,如京東、天貓、淘寶等平臺型賣家,順豐優選、天天果園、易果生鮮等垂直型賣家等。同時,在智能手機與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的背景下,電商銷售更受歡迎,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不少消費者均在網上進行農產品購買。所以我國應加快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建設步伐,主要舉措有:①建構可連接消費者、生產者與銷售市場的信息體系,確保農產品信息可與各區域間、主體間相互流動,合理銜接,且農產品購買過程中的農產品交易訂單和物流信息等均可在網絡平臺查詢,實現透明化管理;②相關部門應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并建構專門的農產品信息采集組織,完成信息的采集與預測分析;③搭建信息發布平臺,為使用者供給可靠信息,且產銷過程里出現的新信息應及時更新,使農民第一時間了解農產品市場變動情況。另外,還可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農作物種植技巧推廣,為農戶產品種植提供建議與參考,進而為市場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優質農產品。
5 結論
因市場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產品市場競爭也越來越強。農產品流通直接關系到農產品市場銷售量,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故而,需增加農產品流通中運輸、包裝、設備等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帶動農產品流通發展,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與質量提升,使農產品流通市場更規范。
[參考文獻]
[1] 姜卉,孫杰友,張金寶,等.互聯網+農產品流通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18(25):210-211.
[2] 王紅強.我國農產品流通創新系統構建與實施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8(15):117-120.
[3] 蔡利紅.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變革與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17(0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