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欣珂
摘要:藝術創作雖為一種藝術性行為,但創作的靈感并非憑空而來,都會具有結合當下生活的社會背景和藝術家心理狀態的依據。如藝術家所生活的年代的政治政策對藝術方向的引導,安定或戰亂的大社會環境下對藝術創作的需求,科技發展改變的創作模式,社會發展伴隨的經濟自然人文問題所引發的創作思考以及藝術家自身對社會矛盾的敏感認知而自發產生的創作欲望,眾多因素共同決定了創作的內容與形式,然后通過藝術家的藝術行為展示給大眾。
關鍵詞:藝術創作;影響因素;政策;環境;科技
一、社會政策引導下的創作方向
藝術創作伴隨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尤其社會變化的初期階段,社會的先進人群已經意識到藝術對政治經濟的促進作用。當時的藝術并非是個人抒情的產物,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屬性,更多的是要服務于大眾、民族,為政府宣揚思想理念,因此藝術的影響具有更多社會責任和教育內涵。當權者以藝術為武器,將藝術創作主題分為批判類和歌頌類,一部分用以批評惡與劣行,一部分用于歌頌善與美德,以達到統一思想,統一戰線的目的。
劉春華在文革期間創作的油畫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有很大的名氣。畫面采用紀念碑式的構圖,給人頂天立地的視覺效果,青年毛澤東被描繪在畫面的正中心位置,凸顯了毛澤東的高大形象。他身穿長衫,腳穿布鞋,右手拿著油紙傘,走在去安源的山間小路上,同時頭上翻滾的烏云,腳下的崎嶇山路和毛主席鎮定從容的神情形成了鮮明對比,遠山的光輝則象征革命必定勝利,光明即將到來的堅定信念。這幅作品并不符合正統的西方油畫的標準,甚至在繪畫技法上也并不出色,但因其體現的人物精神與環境符合當時社會政治背景需求,而傳為經典。
二、時代大環境決定的創作主題
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革命、工業革命與現代設計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整個社會文化大氛圍中討論的主題為現代性理論,具體表現為“反思國民性”。這股思想解放的風潮吹向當時的中國社會,從“星星美展”到“八五思潮”,一種自覺對藝術捍衛的精神產生了,使得更大范圍內的人們感受到了一種新的藝術價值標準[1]。他們將矛盾對準專治時期的“極左”藝術和“文革”傳統,希望將長期制約藝術的政治意志,階級意志,傳統的藝術趣味,價值理想與思維方式排除在藝術創作之外。80年代是一個充滿使命感的年代,青年藝術家們在自覺而積極的反思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問題,他們急切的需要在藝術創作中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形式上有新的突破。這時期,很多藝術家有機會到國外進行交流學習,對于新接觸到的西方經典文化中體現的時代性和關于人性與自由精神的創造引起了年輕藝術家的思考,于是對于思想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成為了20世紀80年代的主題曲,諸多青年藝術家開始追求藝術創作的現代化、多元化,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中,諸多關于人道主義、思想自由的較前衛的藝術作品相繼產生。
油畫家張群、孟祿丁的作品《在新時代—亞當·夏娃的啟示》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他們從《圣經》故事中取材進行創作,兩個裸體人物亞當與夏娃安排于畫面兩側,他們將象征封閉之門的龍門石窟踩于腳下,遠方走來的是拿著蘋果的時尚少女,象征著傳統文化的太極盤已被打碎。畫面極為大膽的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挑戰,表達現代青年寧可像亞當、夏娃一樣吃下危險的果子,也不愿貪圖安逸的決心。藝術家通過這樣激烈的畫面,展示出當時社會下人性解放對于人們心靈的沖擊。
三、科技變化對創作主題、創作方式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伴隨人類社會的全過程,科學技術的前進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藝術領域也不例外。藝術形式的創新長久以來受到內在規律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響而不斷變化,其中科技變化對藝術形式創新的推動作用尤為顯著,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藝術創作的方式[2]。以視覺創作為例,在歷史早期階段,技術貧乏,沒有工具,人類的藝術實踐多為用石頭、竹條在山間巖壁上進行壁畫創作,色澤單調,線條生硬,更由于其空間固定性導致只能為小部分人群欣賞,無法廣泛傳閱。由于科技的進步,出現了帛和紙制品,這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創作方式,開始出現紙質繪畫和收藏品。還有陶瓷工藝的出現,都說明科技變化對于藝術創作的方式的促進作用。歷史早期如此,現代社會更甚,尤其科技力量所帶來的巨大的沖擊力。
在20世紀90年代,各種各樣以高科技為媒介的藝術品包括攝影、錄像。電腦數碼制作的圖像迅速進入中國社會,如果說在90年代初期攝影技術還在用于對于事件和文獻的記錄上,那么到90年代末期,信息產業已經非常普及,影像已經成為獨立的藝術品登上現代社會的舞臺,這種新媒體的環境改變了藝術家的對生活和藝術的感受,人們開始習以為常的使用攝影機、錄像機、電腦、電視和手機等新型的創作方式來實現藝術的創新。
視像藝術是對科技變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如藝術家朱加的錄像、行為藝術作品《永遠》,藝術家將一個小型的攝影機固定在三輪車的輪胎邊緣,然后在北京的街頭任意騎行,攝影機隨著輪子的連續滾動記錄著360°旋轉的景象,隨著騎行速度的快慢和景物距離的遠近而呈現出變幻多端的景象。這種令人頭暈目眩的視覺感受將現代都市的光怪陸離表現的淋漓盡致。
藝術家徐坦的圖片作品《飛機》,是一張由許多的照片拼貼而成的圖片,每一張小圖上都展示著飛機和某一地方的環境關系。這張圖表明了科技的改變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區域都在發生著變化,不論人們的意愿如何,飛機已經將不同地區的人們聯系在了一起,地球已經變成了一個人們共同居住的大村落,藝術家通過飛機與地方的關系,實質反應的是科技發展伴隨的經濟全球化問題。
四、經典的傳承對藝術家的影響
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藝術家出生于和平安定、經濟迅速增長的年代,他們自身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殘酷,也沒有那個時代所獨有的偉大理想的精神追求,他們感受最多的是自身的情感矛盾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故。他們從小培養的是對高雅藝術的興趣,接觸到的是社會先進文化,看到的是早期藝術活動中經典大師的藝術作品,受到的是系統的理論與藝術的實踐教學。他們還擅長運用新時代的多種材料與媒體作為新的創作媒介達到創作的目的。
在平和的年代下,生活和思想都會趨于平淡,年輕藝術家沒有太多突出的創作事件來源,經常會開始一次創作的時候面臨選材的猶豫,這時經典的藝術作品便成為他們學習的方向,他們將研究經典藝術作品與結合當下社會現實相融合形成了一條自身的創作路線。初期學習畫面的顏色與技法,進而研究大師的內涵與靈魂。藝術家通過臨摹和研究大師的作品,學習畫面組成的處理方法和表現方式,在臨摹的過程中尋求靈感火花,進而實現自己的創作[3]。因而在這個年代,我們從現代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經典大師繪畫的風格或技法的影子,這可以讓一個藝術家在專業方面進步的很快,但同時對于經典作品的依賴也導致現代很少有能超越經典的作品出現。
宋代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大家耳熟能聞,是藝術史上的經典名作。而現代藝術家袁曉舫的同名觀念攝影作品《千里江山圖》則是一個直接體現對經典作品學習繼承并發揚的典例。袁曉舫在相同的構圖下,用現代城市鋼筋水泥、高聳入云的高樓替代了原作中的綠水青山,將《千里江山圖》進行現代意義上的結構和重新解讀,用現代飛速發展的房地產行業對比昔日的自然環境,藝術家運用傳統的經典提出現代的問題,引起當代人的思考,無疑是一種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手段。
崔岫聞的藝術作品《2004的某一天》中,作品的中心人物是一個戴有紅領巾、身著白襯衫的少先隊員,這些元素本身體現的是兒童的純真與善良。但作品模擬了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構圖,為了達到兒童的單純性與歷史復雜性的對比,借用《最后的晚餐》給人心中的共識性特征,人們總是會尋找,哪一個是猶大,原來猶大也是由孩子長成的。通過這種借經典作品反映現代社會的手法,暗示了人類的成長過程是不斷異化的過程。
五、結語
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藝術家是各不相同的,研究藝術家生活的社會背景和成長經歷對理解他們的作品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不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和歷史前提,就會對作品主題方向的變化摸不著頭腦。因此,熟悉歷史,做到談論任何時段的藝術都能從容聯系出相關的社會政治背景、文化背景與藝術的發展主線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能力。在研究藝術作品時,不應局限于創作本身,在分析畫面構圖、顏色、形態的同時,更應該把作品放在它所產生的時代環境之中,結合當時的政治需求、經濟基礎、科技條件與大眾的精神生活去理解一幅作品創作的原因和意圖,這才算是完成了對一件作品創作全過程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羅蘭.淺談“85美術新潮”[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5(12).
[2]岳楊.淺談科技發展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7(Z4).
[3]王彬.繪畫藝術創作的影響因素解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