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楠楠
摘要:邕江疍家作為廣西南寧市的一個重要水上居民群體,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和漁家氣息。通過構建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收集、整理并展示與疍家相關的實物、圖片、視頻音像(如咸水歌、哭嫁歌等)、故事或傳說、文獻等數據資料,尋找疍家遺風,重拾疍家風俗文化,以嶄新的視角聚焦水上人家的生活狀況,在研究保護和傳承疍族文化的同時,為民族民間文化的活態保存進行理論探求和具體實踐。
關鍵詞: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活態保存
在多年的發展和演變中,邕江流域疍家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和生產生活習慣,具有多元的水上文化,邕江流域疍家人以水為中心的鮮明民族特性在悠遠的民族歷史文化中,成為藝術創造的底蘊、展演的對象和民族精神的托載,這種以水為象征而凝練成的藝術癥候與疍家人的生存環境、生產實踐以及精神需求有著密切的聯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疍家人離開水面,走上陸地,此時正需要對疍家文化進行整理和保存,使疍家水上文化不會走向消亡。
一、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構建的現實意義
(一)數字博物館概述
“數字博物館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是利用信息電子網絡等技術對傳統博物館進行更生,實現其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轉換,進而可以為大眾(anyone)在任何時間(anytime) 、任何地點(any-where) 提供特定的信息服務。眾所周知,傳統的博物館是陳列、展覽與研究自然或人文等遺產實物的具體空間場所,具有為大眾提供教育、娛樂等社會功能。但是,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文化模式和人類思維快速變化,傳統博物館的局限性愈加凸顯,已不能滿足當代社會對文化普及的需要。”[1]數字博物館跟實體博物館所不同的是,數字博物館具有信息虛擬化、資源數字化、傳遞網絡化、利用共享化、提供智能化、展示多樣化等特性。數字博物館把文化保護和推廣的范圍擴大到最大。
(二)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建設的必要性
自1907年南寧開阜以后,邕江成為疍民云集的港灣,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疍民成為南寧市的一個重要水上居民群體,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體現出來,形成了邕江疍家獨特的多元文化特色。邕江疍家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人文環境中產生的,承載著南寧水上人家的人文環境和歷史痕跡,與邕江疍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和漁家氣息。但是自從2012年開始隨著南寧市政府水上人家安置和漁船清理補償安置工作的展開,南寧的水上人家得到綜合的整治,越來越多的疍家人離開水面,走上陸地,為了使疍民原生態的文化特征得以保留,南寧市政府在不影響邕江江面景觀和生態環境的情況下保留了部分疍民居駐點,為文化的傳承提供“原汁原味”的生活環境,便于對疍家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使疍家水上文化得以延續,建立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為民族民間文化的活態保存進行理論探求和具體實踐。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彌補邕江疍家傳統文化建設的空白,為疍家水上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支持,同時也將給疍家子孫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照,全面、準確的邕江疍家文化數據,專業性極強的學術研究,也可以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咨詢和參謀。雖然在做好邕江疍家文化的獨特性保護工作上,其數字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新媒介的產生和發展為疍家文化的保護也提出了更多的途徑和方法。
(三)邕江疍家文化博物館建設的目的
博物館對文化遺產領域的傳承保護工作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傳統的博物館以靜態地展示各種制成品為顯著特征,很多原生態的文化活動都無法呈現。但像疍家的咸水歌、哭嫁歌等技藝傳承是一種“口傳心授”的模式,要想得以有效保護,最關鍵的就是其活態的保護,必須要注重“有形”物質載體的保護與“無形”意識形態的宣傳。采用攝影攝像、二維圖像的數字合成技術以及后期影像、三維建模與動畫處理技術建立新型數字化博物館,將與疍家相關的實物、圖片、視頻音像(如咸水歌、哭嫁歌等)、故事或傳說等相關的民俗活動等信息進行系統、規范的整理、儲存,創設一個涵蓋領域巨大、結構設施完善、發展潛力巨大的數字化傳承保護平臺,為邕江疍家文化的信息共享、參觀觀賞、研究與開發利用提供準確的數字化信息素材。
二、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的基本構架
按照數字博物館建設的一般步驟,建設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對保存、收集和整理的文化形態進行數字化信息處理,然后根據相關的信息建立資源庫,并對資源庫進行歸類和整理,最后通過相關的軟件建立網站。其中,將數字化的邕江疍家文化信息上傳到網絡服務器里面,特別是將有重要意義的文化信息制作成頁面,要將文字、圖形、音頻、視頻、三維動畫等信息包含在內,受眾就可以按照一般上網方式登錄網站,依據頁面上的提示和分類,點擊自己有興趣的類別瀏覽數字博物館的藏品信息,從而方便的了解到相關的信息。[2]
(一)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信息采集
信息的采集是數字化博物館建設的第一個層面,也是最為龐大和復雜的一項工程。以邕江沿線水上疍民為田野對象,對其進行田野調查,收集疍家文化實物和影視、音頻,探索疍家人在當地歷史環境和生存環境下的生存狀況,歸納出疍族生活生產習俗的內涵、特征、變化模式、變遷緣由等,通過全面的研究和考察整理出詳實的資料然后將其進行數字化的處理是建設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最為基礎性的工作。把文化形態和物品數字化,第一步就是要依據邕江疍家文化內部的分類,并按照不同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地位進行篩選,再根據自身的需要對文物進行分類。第二步就是根據場景展示的需要,對邕江疍家文化的各項文化形態、文物進行二維信息和三維信息的采集。
(二)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數據庫建立
方便、快捷、穩定的數據庫是影響整個數字博物館運行的基石。邕江疍家文化數字資源庫建設是指借助數字技術將與邕江疍家相關的文化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存儲在數據庫中,并且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范進行數字化整合,科學地設置檢索手段,既利于實現對數據的永久性保存又滿足了用戶對資源利用精準化、個性化的需求。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的建設應該主要包含邕江疍家概況、疍之印象、歷史演進、文化保護、學術研究、新聞動態等六個模塊,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建立起完整詳實的邕江疍家文化數據庫資源,通過多媒體手段可以讓受眾以圖、文、音、像等多種方式來直觀的感受邕江疍家文化。在這一過程中主要包括掃描、錄音、錄像、圖像、文字撰稿、三維制作等工作,參照很多成功數字博物館的建設的經驗發現微軟公司的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數據系統是較為適用于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的后臺數據庫系統。也正是因為微軟公司的技術支持,這一數據庫也非常匹配windows操作系統,這就更方便了用戶的使用。[3]
(三)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展品和場景展示
對于展品和場景展示的設置,針對疍家文化的特點,我們可以將地域性與現代性相結合,體驗性與系統性相融匯,故事性與科學性相呼應,在民族特色造型標牌、疍民口述視頻、實物和圖文說明等基礎展示手段之上綜合采用速攝像分析、實物組合展示、微縮模型、實景復原、雕塑繪畫、專題片、多媒體互動、虛擬現實、互動表演大舞臺等多樣展示手法,形成系統化的非遺博物館活態展示體系。[4]
對展品的展示設計,在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所展出的每一個藏品都應該配備相應的文字和多視角全方位的高清展示圖,也應該配有相應的語音解說、視頻資料等。在展示特效上也應該配合高科技的特效系統,配備行程加光、背景、翻新、放大等特效。對數字博物館的場景展示設計要具備強烈的美學設計和交互體驗,這是用戶進入數字博物館后被吸引的第一感受。
(四)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網絡建設
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離不開網絡服務的支持,網絡建設是最后一道難題。在數字博物館建成以后要依靠網絡技術向外傳播并且有著各種不同需求的受眾也需要依靠網絡技術進入數字博物館進行數據的瀏覽。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可以依托相關文物保護單位的網絡資源,對內連接各級部門、學校的自有網絡,對外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寬帶服務商為接口,再輔之教育網、政府網、廣電網等接口。但是由于用戶廣泛,既有頻繁訪問的專業人員也有很多的非專業的普通用戶來訪問,所以為了平衡兩大受眾群體之間的易用性,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博物館應該緊緊依托于先進的政府網站,使得在博物館面對蜂擁而至的用戶群體時避免網絡崩潰。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所遇到的安全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增加,因此我們要不斷探索改善策略。[5]
三、結束語
新媒體時代,媒體技術為數字博物館設計和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新渠道。基于文化發展與數字化兩大時代潮流的趨勢,以邕江疍家文化數字化保護為核心命題,從梳理數字博物館概念開始,探討了建設文化數字博物館對邕江疍家文化保護發展的重要意義,認知了歷史文化資源數字化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邕江疍家文化進行保護,讓其得到更加全面、系統、真實的記錄和呈現,展示邕江疍家文化的圖片、影像等多媒體資料,并匯集相關的學術論文、專題報道、文獻等數據資料,全面介紹邕江疍家文化的深刻內涵以及文化保護現狀。基于此,該研究也將成為疍家人有史可考的詳實的研究資料,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社會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光良.嶺南疍民的經濟文化類型探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1(2).
[2]馬依.廣西航運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3]陳剛.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J].中國博物館,2013(4).
[4]盧民.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研究[J].博物館研究,2012(1).
[5]關昕.數字博物館與公眾教育[J].博物館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