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小宇
摘要: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茶文化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具文化也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建盞文化隨之走入人們的視野,重新走進人大眾的生活,受到中國甚至世界的廣泛關注和推崇,尤其日本在建盞研究上也頗有見解。在研究生二年級的一次考察中,有幸接觸到了中國建盞,走訪了建陽當地以建盞手藝人,葉禮旺、周遠義、兄弟建盞等建盞傳承人。現將所見、所思、所想做一個簡單的記錄,希望以此拋轉引玉,將中國建盞文化弘揚發展壯大。
關鍵詞:品牌建設;建盞
一、研究背景
(一)建盞的歷史
宋代是一個特殊的文人時代,他溫文爾雅,沒有其他王朝的囂張氣焰,盡管一直處于一種四分五裂的局勢下,國土面積小,國力孱弱。但這種時代所蘊含的卻是一種平淡的浪漫,若是一個文人能穿越,想必一定希望回到宋朝。在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文人時代下,我們不難想象宋代的建盞是何種的典雅、平易。中國古代建盞黑釉盞為北宋皇帝所賞識,用作賜茶的專門茶具。在南宋時期,飲茶斗茶之風盛行。除了必需提供優質的茶葉之外,還需要有最適于斗茶所用的茶具。由于斗茶過程中,要看浮沫和擊拂的情形,而浮沫是白色的,在黑釉用茶碗里看得最清楚,所以黑釉茶具成為當時備受追捧的對象,“建盞”則是當時斗茶最佳的茶具珍品。明代初年,斗茶之風慢慢消失,加上戰亂頻繁,建盞遂從興盛走向衰亡,工藝失傳。曾經盛行一時的建窯黑釉盞,也就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建盞從明代停燒至今已有600余年了。
近代建盞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通過采訪“兄弟建盞”的兄弟二人,了解到關于建盞復燒的歷史。1978年真正開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組成聯合攻關小組,進行建盞復燒實驗研究。1982年燒出的兔毫盞十分接近北宋的建盞,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這個攻關小組被解散了。建盞復燒又一次進入沉默期,1996年瓷廠改制,到2008年至2009年時期,建盞再次興起,開始慢慢有了一點市場,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 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建盞的發展現狀
2012年之前,水吉鎮大多燒建盞的都是以燒著玩的心態在嘗試,2012年之后水吉鎮上大概有30多家專門燒建盞的,政府從2012年開始介入建盞市場的推廣、宣傳,慢慢已經開始有認識建盞價值的人來到水吉鎮進行采購,但是情況并不樂觀。從2013年到2014年,水吉鎮形成了建盞一條街,幾乎家家都有盞,不管是自己燒的還是親戚燒的,都陳設于自己店里。路邊的理發店、水果店里也都會有一個不大的柜臺,上面零零星星放著一些建盞,給人以家家能燒盞的情況。目前到2018年水吉鎮上大概有十萬左右的人在從事建盞工作。相信未來建盞的發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目前建盞的知名度一路攀升,不光在南方得到飲茶者的青睞,在北方的飲茶者也正被建盞看似豪放,實則含蓄的外觀所吸引。建盞的營銷方式也多種多樣,淘寶直播、微信代購等新的營銷方式的出現也大大促進建盞產業的發展,建盞當然也受到收藏者的傾心。在各大拍賣行都一盞難求。喝茶、品茶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習慣,隨著茶文化的深入,茶具文化也隨之其后,建盞也慢慢被多數人所接受。
二、品牌化運營與建盞的關系
(一)品牌化運營與建盞手工藝的在地保護
建盞,創燒于晚唐,興勝于兩宋,元朝后由于飲茶方式改變,建盞停燒600多年。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盞的產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建盞因斗茶而生,宋代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鼎盛時期,其中以北宋建茶的崛起對中國后世茶葉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宋代歷任皇帝皆嗜飲茶,特別是宋徽宗趙佶,建茶是中國御供史最長的茶,建茶名揚天下與當時流行的“斗茶”是密不可分的,通過斗茶選出御供的茶葉,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回報,以餅茶為主,斗的是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具的優劣等,為了滿足“斗茶”的需要,于是便產生了建盞。建盞的產生不單單因為茶葉行業的興旺,更得益于建陽的土壤環境,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建盞的泥料取自吉水地區特有的礦土——紅、黃壤土,氧化鐵含量高達百分之八左右的有色黏土,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縮大、耐火度不高,而其中的氧化鐵是助熔劑和發泡劑,在高溫還原階段不僅降低胎體起泡,實際這種土壤就是為建盞而生。建陽區吉水鎮池中村比其他地區高出了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之間。這就決定了這個地區的植被所吸收的營養成分中,鐵元素也較高,這個地區的草木灰是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的。因此水吉鎮成為建盞文化發展的重要基地,水吉鎮的建盞更是被作為建盞文化的重要部分,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都以此為標簽。
建盞作為基于建陽民間文化、民間創造的作品,具有較強的地區性,只有在建陽文化土壤中能夠得到較好的傳承與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下好多地區都在燒制建盞,因為人們的生活和審美習慣都發生了變化,大眾開始慢慢接受建盞,甚至受到大眾的追捧。元朝飲茶習慣的改變,造成了建盞慢慢的淡出歷史舞臺,但是現在的社會又重新把這古老神秘的技藝重新恢復起來,2011年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盞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名片,講好中國故事的平臺,傳達中國文化的名片,建盞文化在中國傳統工藝文化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品牌是具有識別性的,通過更加接近當代審美的概括提煉式的視覺形象系統,建盞這一品牌將重新被大眾系統的識別和認知,從而使建盞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并重新喚起大眾對建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建盞文化發展的土壤復蘇。目前建陽吉水鎮建盞一條街中,各家店鋪都在經營自家燒制的建盞,價錢沒有統一衡量標準,出現了無序競爭的現象,對于知識產權也沒有具體的認識。在深入了解建盞品牌化市場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并沒有品牌的認知,而是將燒制者的名字印在盞底,以示出自誰之手,以此種方式標記已經明顯不適應現在經濟、文化市場的發展方式,一代手藝人的逝去,是否會造成技藝的失傳,或者已無根可尋。在走訪過程中,“葉氏兄弟建盞”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大家對外都宣稱某某大師建盞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對外宣傳也是始終把建陽吉水鎮放在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