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林
摘要:發展鄉鎮文化事業有利于更好的進行宣傳和建設鄉鎮文化。傳播鄉鎮文化、建設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就是發展廣播電視事業。我國當前發展鄉鎮文化方面有了一定進步,但是,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貧困留守地區,這些地區的配套硬件服務設施比較落后、建設基礎設施的條件難度比較大、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標準化與均等化成為了推進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發展的難點。下一步需要將建成覆蓋城鄉、公平、有力度、針對性強的服務體系,將其短板補齊,提升質量增加效用。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播電視;服務
在社會化大發展的今天,社會主義市場改革持續深入,相關機制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各項改革政策和舉措施也在不斷推動鄉鎮的廣播電視服務事業發展,目前人才短缺問題是當前鄉鎮廣播電視服務工作的首要問題。復合型廣播電視人才非常缺乏。只有選拔優秀的人才,才能夠切實改變廣播電視工作上傳統模式,改變員工老舊思想,制定科學的方案,積極推動執行,進而有效提升技術水平,促進廣電技術的發展。另外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轉變,人們接收到的信息來源渠道以及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例如人們接收新聞消息不再僅限于廣播,所以,鄉鎮文化廣播電視就要順應時代發展,生活習慣要符合目前的需要。比如說,當前人們主要接收信息的渠道是通過手機上的一些新聞軟件或者利用電腦直接瀏覽網頁信息等移動終端設備。
一、介紹廣播電視公共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提供的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就是將文化產品與服務提供給公民的總稱,這其中囊括了服務設施、資源等相關方面的內容。社會的靈魂就是文化,社會依靠文化的發展得以穩定前進,形成社會凝聚力,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條件。[1]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沒有文化基礎的小康,就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小康。黨中央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以提出了一系列的戰略目標,并頒布了一系列與這一戰略目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將頂層設計完善。并且進一步明確其基本定位、責任、標準,提出了科學建設服務體系總體的目標任務。[2]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能夠更好的保障服務的提供,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主要分成了硬件和軟件;不僅有基礎設施,還有運行的機制和管理的體制。以云南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例子,傳輸覆蓋體系就包含其中,達到廣播電視戶戶通、村村響、全面覆蓋數字電視、建設基站設施、覆蓋音頻廣播、應急廣播和監測監管等任務,達到全覆蓋廣播電視[3]。
二、重要性
(一)豐富文化生活水平
鄉鎮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具有十分豐富的功能,諸如技術綜合、政治社會、平臺等相關服務。其建設能夠將信息化程度進一步的提高,不僅有利于鄉鎮文化事業整體發展,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和諧社會造成影響,同時對攻堅扶貧有利、更好的豐富群眾文娛生活。
(二)廣電的職責和使命所在
只有將政府主導作用充分進行發揮,提供建設鄉鎮公共服務體系基礎的保障,同時將媒介功能也充分進行發揮,才能將鄉鎮公共服務真正落實。鞏固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大力發展廣播電視服務能夠更加有效的助力于國家的攻堅扶貧戰略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探索標準化和均等化實現的目標,有利于更好的推動創新[4]。
(三)加強建設
建立完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非常重要,它是廣播電視的短板,而補齊這個短板的關鍵因素就是將文化水平提高,同時也是實現小康目標的攻堅重點[5]。只有得到有效加強,才能將差距拉的更近、從而達到了均衡,進而才能夠使全國各族人民都享受到文化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6]。
三、建設現狀
(一)布局受到制約
由于牧區居民居住的比較分散、信息傳遞的手段落后,導致了公共服務體系在農村牧區的布局不夠完善、不夠合理。因為農村牧區的自然環境比較差、經濟基礎弱、信息有限等相關因素,制約其建設[7]。
(二)完善機制
將鄉鎮廣播的電視站與文化站進行合并,站內人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鄉鎮政府中心開展工作,存在諸多的分割條塊、在管理上比較分散,而且站內普遍存在人員少、年齡大、使用的相關廣播電視技術水平滯后等問題。
(三)基建薄弱
基礎設施建設使群眾聽廣播看電視更加便利,這些服務都是基本的,體現著均等化。但是由于目前基礎設施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相關基礎設施嚴重缺乏[8];基礎服務設施使用不夠合理,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四)服務人員少
鄉鎮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基層人員承擔著大量的工作,主要是廣播電視戶戶通、村村響、全面覆蓋數字電視、建設基站、音頻應急廣播和監測監管等相關任務,以及維護整個項目期間的運行工作。在大部分旗縣地區是由一個股室負責,但是分工不夠明確,由于技術有限,旗縣的廣電部門主要負責管理技術及運行維護工作。
四、建設方向
加大推進基建的力度,達到基本文化需求的目標。以此作為契機,緊緊圍繞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進行制定,將標準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提供給農牧民。當前,鄉鎮體系建設主要集中在廣播電視戶戶通、村村響、全面覆蓋數字電視、建設基站、覆蓋廣播、應急廣播和監測監管等相關領域建設任務,將傳輸質量進一步的提高。
(一)配備專業技術人員
建設鄉鎮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最根本要求的就是技術人員,尤其是旗縣廣播電視部門需要配備技術硬、能力強的技術人員,才能保障廣播電視戶戶通、村村響、全覆蓋電視、建設設施、全覆蓋音頻廣播、應急廣播和監測監管等任務,才能保障其運行。
(二)完善管理、建立機制
鄉鎮廣播電視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的原則負責組建一支人才隊伍,充分調動社會上的各種資源,讓社會力量進行參與,形成長效機制。因在旗縣的各個村布局村村響設備,所以需將設備產權移交給鄉鎮政府,而對于相關的技術的指導工作由旗縣廣電局負責。維護人員進行維護的同時給予相應的報酬。在維修技術過硬、家電維修技術較強的地點設置戶戶通、廣播村村響維護維修點。鄉鎮部門收集各類故障、進行匯總等工作,定期組織培訓。并且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補充一些相關專業人才,組織志愿者隊伍。
(三)健全無線臺站監測監管
近些年來,通過各地區實施覆蓋工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增加臺站和設備的數量,正所謂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實施遠程監控無線發射臺站是必然趨勢,實時監測發射機的功率、電流、電壓等相關信息,實現對設備的遠程開關機、并對信號控制實現切換等操作。培養骨干技術人才,組建維護隊伍,進行臺站的信號維護、各類系統故障,將傳輸質量大幅提高。
(四)創新管理機制體制
通過進行創新體制機制,將服務體系建立起來。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提高保障能力。圍繞人才使用環節,加強人才機制創新以及激勵機制,將并進行完善,將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不斷提升綜合實力,改進服務質量。
(五)加大資金投入
鄉鎮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資金支持是以公共財政為主。在政策、資金和項目上需要加大對鄉鎮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的投入,并且要傾向于窮困地區和特殊群體,將穩定的財政保障機制建立起來,并納入每年的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由財政直接撥款轉變為多種形式諸如工程采購、項目補貼等相結合,提高使用效益。
五、結束語
必須將文化創新活力激發出來,對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進行完善,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從而使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更加充滿生機、緊跟時代步伐,確保提供長期通、優質通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景萍.基于新時期加強鄉鎮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建設的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7(05).
[2]謝成紅.淺談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對群眾文化的建設[J].新聞研究導刊,2018(02).
[3]鄧瑞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任重道遠[J].新聞天地(論文版),2014(04).
[4]王曉燕.制約新農村文化建設因素淺析[J].山東檔案,2014(01).
[5]夏毓清.加快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新聞世界,2014(05).
[6]馮淳玲.淺論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策略[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09).
[7]俞思念.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研究的新成果[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8]趙剛,姚紅.從農民的視角看農村文化建設——中國農村文化市場發展研究評介[J].中國出版,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