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城
摘要:酉陽由冉姓主持土司制度604年(冉守忠之子冉文炳于紹興三年(1133年)征四寨九溪有功,加思州宣慰使),在此歷史時期產生和遺留下來了大量文化遺產。為了讓人民群眾真正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沉睡的文化遺產活起來,現不但要保護好文化遺產,還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蘊,不斷地加以利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酉陽土司;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中國土司是元、明、清王朝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分封大宗族首領世襲官職,在朝廷的統治下,對本區域進行治理的一種地方政權制度。自秦朝推行羈縻制度以來,在各歷史時期制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進入元、明、清時期實行了土司制度,一般都是分封少數民族地區強宗大姓的首領為州、縣、土司的長官,并世襲其職,世有其地。可酉陽冉土司是從外來入酉平定有功,授御前兵馬使,命鎮守諸寨,封為知寨、知州,后逐漸壯大,持續世襲了土官、知州、土司二十四世(28任),共604年。北宋宣和至清雍正13年期間,冉姓各世土官、土司都在本轄區域進行統治和發展,在統治和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了文化及其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遺留了大量的土司文化遺產,亟需保護挖掘和利用。
一、酉陽土司淵源、地域及職責
宋高宗建炎三年王辟之亂,劫思、務、涪陵、重慶,下直破歸州,酉陽蠻起而相應,聲勢震動,朝廷為了盡快平息西南判亂,鞏固后方,以浦州朗官冉守忠率兵討之,亂平,授冉守忠御前兵馬使,酉陽寨使,子孫世襲,為酉陽土司制度奠定了基礎。五世冉維義才誥封“武略將軍,改授奉訓大夫酉陽州使”,才改寨為州,九世冉載朝才授宣慰使,酉陽州又改為酉陽土司,直至清雍正13年(1735年)改土歸流。
南宋酉陽州的疆域是北至富州及柔遠州(今湖北來鳳縣地),西北與紹慶府(今重慶市彭水),西南與思州(今中貴州思南),南鄰思州平茶洞(今重慶市秀山),東南與永順、溪州、保靖等地為鄰(今湖南湘西州)。元建置酉陽宣慰司,其領地為原酉陽州之域,并領平茶長官司、佛鄉洞長官司。清初沿襲明制,所轄九溪十八洞,主轄今湖北來鳳、秀山、彭水、湖南保靖、貴州松桃等地。酉陽冉姓土司所治地域在土司制度時期地域最廣,涉及現有省市較多。
酉陽冉姓土司統治酉陽期間,時間長達604年,在這一時期內,按照各朝各代朝廷統治者意志,謹守疆土,維護國家統一,安定社會秩序,團結周邊各民族,并上繳各種賦稅和進貢地域特色農副產品及礦產。《貴州通志》記載:恩夷等州,土地之辟,苗民之附,皆自始,冉守忠入酉后,諭以國恩,示以大義,比感激悅服,其子文炳襲職,恩信遠播,紹興二十年,四寨九溪之酋長悉納進來。在唐、宋羈縻州制時期已經實行了貢賦,據《新唐書》、《元和志》中記載,黔州貢丹砂和黃蠟,涪州貢白蜜。明初,以進貢為忠順,重加封賞,嚴格控制土司,使之依附于朝廷,襲替必奉朝命,雖在萬里外,人皆赴闕受職。
二、酉陽土司文化遺存
(一)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后溪土司遺址。后溪土司遺址位于酉陽自治縣后溪鎮后溪村酉水中游的峽谷地帶。后溪遺址包括小河口遺址、衙院遺址與上寨遺址三部分。小河口遺址位于大干溪與酉水河交匯處臺地上,衙院遺址位于巴科山南麓,上寨遺址位于巴科山東麓的一片狹長臺地。三處遺址在后溪鎮的三個不同方向呈“品”字形分布。這三處遺址在明代既有著各自的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上寨為居住區,衙院為辦公區,小河口為生活、作坊綜合區。后溪遺址發掘出土一批陶、瓷器和建筑遺跡,對于研究武陵山區土司文化以及當時后溪地區的社會經濟、宗族制度、地域文化、建筑布局和營造技術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同時也對研究該區域明清時期的交通、貿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009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
第二,飛來峰。該建筑位于酉陽自治縣桃花源鎮桃花源中路。該建筑座北向南,始建于明弘治年間,由峰和閣組成,上為閣下為峰,建筑面積176.12平方米,占地面積640平方米。閣為重檐六角攢尖式屋頂,木結構穿逗式梁架,上層4柱,面闊1間4.3米,進深5.5米,檐高3.2米,下層16柱,面闊3間11.9米,進深5.4米,通進深7.4米,檐高4.3米,通高11米,素面臺基高2.4米,階梯式踏道6級,上層門額懸鎏金匾“來熏閣”。峰用鐘乳石壘砌呈“品”字形,中間為“雪洞”,亦稱“蟾窟”;左洞為“紅流”;右洞為“翠茸”;后為“北窗”。東西南三面有出口,轉折相通,東西長18米,南北寬8米,前有池塘,架石拱橋一座。據《增修酉陽直隸州總志》載,明弘治年間酉陽宣撫冉舜臣修建。1982年酉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小調。酉陽小調內容豐富多彩,悅耳動聽,是土司時代創作的民族作品之一,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調詞短小精悍,反映愛與恨、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給人以幻想,通過故事情節,激發聽眾的興趣,抒發自己的情懷,如“十繡”“鬧五更”等。
第二,舞蹈與戲劇。為了各種祭祀活動和各種慶祝活動,根據當時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狀況,創編了各種各樣的參與性廣、娛樂性強、寓意深遠,且具有想象力和寄托感的舞蹈和戲劇,供大家娛樂和了結心愿。如“擺手舞”,在當時,它是祭祀“八部大王”和“土司官兵凱旋”主要的大型舞蹈,參與人數少時叫“小擺手舞”,參與人數多且上千人時叫“大擺手舞”,擺手舞有“單擺”、“雙擺”、“回旋擺”,其擺動的姿勢都來至于跋山涉水、農事勞作、戰斗攻守、日常生活,也表現出土家人粗獷豪放的性格。
第三,民間燈戲。在土司時期,為了在水上祭祀祖先,祈求蒼天超度亡魂早升天界所做的民俗活動,所放的“河燈”,又叫“神燈”,冉土司時期,還將河燈節定于每年農歷七月十五。
三、酉陽土司文化遺產現狀
因歷時時間較長,年代較為久遠,保存至今的土司物質文化遺產較少,本文也只列舉了酉陽土司區域的部分文化遺產現狀。通過對酉陽土司文化遺產遺存情況進行初步的調查了解,現除了土司墓葬和現存的幾處土司衙署遺址、寺廟遺址、祠堂遺址及極少數建筑物外,現庫藏部分文物,都分別是從墓葬和遺址中出土的遺物。同時,在過去一段歷史時期,大部分人的思想觀念存在差異,相關法律法規又極不健全,制度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導致大量文化遺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損毀,土司文化遺產也難逃厄運,現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也經各級人民政府公布為相應的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四有”工作也比較完善,但也還只是停留在被動保護的局面。非物質文化遺產雖有部分保存下來,傳承至今,但整體來看,還存在挖掘不夠,傳承不好、參與面不廣、參加人員少、無人自愿學習和傳承,傳承人老年化等問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斷代和失傳的局面。[2]
四、酉陽土司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一)酉陽土司文化遺產保護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確保土司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各級政府應站在政治的高度,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系列講話精神,切實擔負起責任,保護好現有的文化遺產,特別是要全力保護好特定區域內特有的、不可再生的土司文化遺產。應加大土司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強機構設置及專業人員的配備,出臺保護與利用相關配套政策,吸引外界資金,做好保護工作,確保現有的土司文化遺產不會進一步遭到破壞。
第二,完善相關制度,制定相關措施,確保土司文化遺產的安全。制度是前提,措施是保障。要進一步的完善相關制度,制定相關措施,讓土司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要堅持各級人民政府的屬地管理原則,并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年終政府目標績效考核,作為領導干部考核、考評和職務晉升的依據;在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審批時,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國土、城建等部門應充分征求當地文物部門意見,將文物部門意見作為用地和建設手續審批的前提;加大文化遺產執法力度,將文化遺產執法權限交給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盡可能做到全國文物行政部門實行垂直接管理,直接領導,統一管理。
(二)酉陽土司文化遺產利用
文化遺產的利用,主要是讓座落在地面和沉睡在館(庫)藏的文化遺產及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首先是要充分查閱相關古籍,充分掌握區域內文化遺產遺存狀況,認真做好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工作,將挖掘出來的歷史文化底蘊融入本區域的旅游開發、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中去,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利用:
第一,建設土司文化專題博物館,充分展示土司文化的內涵與外延,講述土司歷史過程和相關故事。
第二,建設土司遺址文化公園,做好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
第三,開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和表演活動,注重趣味性和參與性,增強吸引力。
第四,做好土司文化遺產創意產品開發及推廣,對于文創產品的開發,要把握好其實用性、藝術性、寓意性、區域性和特色性。
第五,加大土司文化宣傳力度,將酉陽土司時期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保護好國家的每一寸土地,奮勇沙場,功績卓著的戰功編寫成電影電視劇本,拍攝成電影和電視劇進行放映。
五、結束語
為了做好土司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利劍效應。當土司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和損毀時,應充分利用好各種媒體網絡、各種協會和愛遺人士,加強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形成輿論壓力,使其相關人員在法律法規和相應制度框架下得到應有的懲處,讓敬畏之心永存干部群眾心間;二是要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土司文化遺產的挖掘利用應打破區域界限性,克服部分保守主義思想,共同挖掘研究,找出相關性和相連性,共同保護、共同挖掘、共同利用;三是要結合本區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進行規劃,并合理的進行利用,使土司文化遺產發揮應有的價值,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實現“保護利發展,發展促保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酉陽自治縣檔案局整理.酉陽直隸州總志[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
[2]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文物局.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通知[Z].國發〔2012〕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