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辛未
摘要:“點子藝術”想必是我們每位藝術工作者都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匯,在雕塑圈尤甚。但它既不是美術流派中的某一派別,也沒有在藝術史中的成文性總結,在這一方面來講,它在理論研究中無跡可尋。但作為一個常見話題,又時刻浮現在我們身邊。看來對此進行研究總結,乃是藝術圈當務之急。本文從藝術特點、發展利弊、歷史源頭解析、繼承與發展建議四個方面對其詳細解析。
關鍵詞:雕塑創作;“點子藝術”
一、“點子”何為
“這作品就是一個點子唄”“嗯,這個點子有點意思”“無非就是抖機靈的點子”....我相信,這些話已經在我們藝術工作者耳邊回繞已久,“點子藝術”想必也是我們每位藝術工作者都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匯,就算初次聽到這個詞語,想必也能大差不離地猜出其意思,甚至是瞬時便能對它形成已經具備有一定感悟之后的深刻了解。點子藝術因其創意的物質化呈現規律使然,當代綜合材料雕塑創作成為了其發揮其全部價值與便利條件的最佳溫床,故點子藝術大肆誕生的局面在雕塑圈尤甚。但是,“點子藝術”的局面有些尷尬,因為它既不是美術流派中的某一派別,也沒有在藝術史中的成文性總結,在這一方面來講,它在理論研究中無跡可尋。但作為一個常見話題,又時刻浮現在我們身邊。它宛如一只神秘的幽靈般存在,飄忽不定、難以捉摸。看來對此進行研究總結,乃是藝術圈當務之急。什么是點子藝術?在民間俚語中,但凡跟創意有關的東西都被形容為點子。美術、雕塑中也不例外,點子通常指代藝術創作中的創意,而點子藝術通常指代運用此類方法模式創作的作品。我認為,一個具備一定智力水準的創作方案的提出就需要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所以在這種藝術創作邏輯之下,作品的內容形式與美學核心淪為創意本身,這就是點子藝術,點子藝術特征有二。
(一)作品中創意的比重遠遠大于材料與技法
點子的成功獲取與否完全足以導致作品是否能最終成型以及作品有否制作實施的必要,畢竟作品的核心美學來源是點子智力水準所達到的高度化而非作品制作技藝的高度化。涉及到作品藝術水準評價時,只需所提出的點子概念的優劣與否去決定最終完成作品的藝術高度。另外,點子藝術創作幾乎不需要作為雕塑家修煉多年的雕塑語言的支撐,早已擺脫素描色彩等需要長久修煉的造型基礎語言束縛的當代雕塑創作中,大部分雕塑家只需提供點子,作品的加工制作僅需助手甚至無美術基礎的工人代工。“我很反感的事情是當代藝術抵制來放大自己的能量,就是一個點子、創意,然后整個美術館機制、整個策展機制就發動起來去把它品牌化,制造它的影響力”。——邱志杰在接受新浪記者采訪中談到。
(二)創作需要靈感的恩澤
點子,讓我們聯想到“抖機靈”等帶有某種隨機性、偶然性的標簽,它難免給我們一種靠運氣、不踏實的感受。“在機場轉機的時候,其實我是看到那個機場,它有毛玻璃,毛玻璃它后面有一盆花,這盆花緊挨著毛玻璃,一看我覺得這個太好看了,有點像中國的國畫,當然這種情景我相信我過去一定是看過不少,但就此刻就讓我把這邊優勢的繪畫和美術館大的玻璃展柜聯系起來,我覺得可以用這種手來復制這個博物館丟失的東西,”。譬如從徐冰的口述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點子的靈感來源在本質上與其說是你努力尋找靈感,不如說是靈感主動來找了你,這無非是運氣與偶然,創作中,點子的獲取是最終結果,而點子的獲取過程變得不再重要。
二、“點子藝術”之優劣定奪
(一)劣勢
雕塑創作淪為點子此時又涉及到和它相關的問題,“點子”有一個致使藝術創作異化的惡果:如果當代雕塑創作進入“點子藝術”時代,那么就是一個可以被“竊取勝利果實”的具備競爭性質的事情:針對方案點子的保密工作。“很多藝術家讓我看方案,看完之后交代我,一定要為他們保密,每當這個時候,我心里就有點不舒服:方案需要保密,這意味著如果別人知道這個想法,搶先做出來,結果會是一樣的。怎么制作,誰去制作,在這里都不重要了,制作過程對制作結果加分不多,減分也不多。”? ----邱志杰在用黃賓虹和弘一法師這兩位古典藝術大師的古典藝術修養和磨練來舉例,此時的雕塑創作于實踐逐漸淪為了一種無須從基礎訓練開始的,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這樣一種緩慢而扎實的過程,越來越多的非雕塑工作者甚至非美術工作者,在滿足一定程度的機緣之下,更甚至是對他人優秀點子藝術方案的成功盜取,都可以變為雕塑家,生產優秀的雕塑作品。
(二)優勢
第一,語言本身至今仍舊強大的吸引力。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更是仍有較大一部分的欣賞者、支持者、觀賞者與肯定者:在美術館中我們常常聽到描述運用材料置換語言手法的作品的高頻形容詞,例如“好玩”、“有趣”、“有點意思”。畢竟,點子藝術作為綜合材料創作的表現語言,其帶來的最根本影響是對我們舊有思想觀念的改變,讓人看到本來視而不見的事物、讓人接受原本無法接受的現實、感知原本無法感知的全新經驗。雖然這樣的聽起來不夠嚴肅的形容詞卻并不是不嚴肅的,因為對在當代雕塑美學經驗而言,其有著十分嚴肅的意義:這里的“好玩”“有趣” “有意思”包含著游戲精神的態度,也包含著豐富的想象力,意味著我們能為這個世界一直提供新的東西。
第二,語言運用的廣泛性。這種方式在商品海報設計、廣告文案設計、產品設計、亞文化網絡用語、修辭學中皆大量運用,雖然在具體每個范疇之內的具體意味與趣味的塑造結果不盡相同,但本質確是一樣的。因為其傳達內容經由外在語言形式的包裹之下,其表達內容通俗易懂,語言趣味簡潔詼諧,且受眾面非常廣,相比在象牙塔內掙扎著的前衛當代藝術,它不再是少數藝術家與文化人的精神自娛,這一點是點子藝術語言的優勢。點子藝術作為多媒介多用途的幾近完美的表達手法,它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曾一度被雕塑學術界忽略。例如,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企業運營中的企業營銷策劃與廣告文案設計,很多企業至今擺脫不了“點子情節”,認為一個好的點子就能救活企業,能幫助企業迅速大起來。而廣告創意,特別是廣告語創意就成為最長采用的辦法。諸如某地產文案“別讓這個城市留下了你的青春,卻留不下你。”“故鄉眼中的驕子,不該是城市的游子。”又例如寶馬mini的廣告語:“不要告訴我你爬過得山,只有晚高峰。”等等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廣告語出現了。它和藝術點子有著千絲萬縷的共同之處:廣告語點子的人群目標與受眾是消費者的“趣味性閱讀需求”(驚奇感,詫異感,覺得有趣)。這些和藝術要面對藝術品受眾觀眾的等心理因素的成功調動,在傳播源頭、傳播過程與傳播結果的順序結構關系是高度一致的。[1]
第三,作為創作方法的易模仿實施性。南朝齊、梁間繪畫理論家謝赫曾提出中國繪畫上的著名的美術理論“六法”之“傳模移寫”,在初學藝術創作上模仿先人之路,古已有之。同樣鑒于中國當代雕塑創作這門學問在入門時期亦趨亦步的特性以及藝術初學者范水模山的特質使然,點子創意作為綜合材料雕塑創作的表現語言,其通俗易懂、易模仿實施的特質,吸引了大部分在初入藝途中迷茫的學習實踐者,尤其在藝術院校本碩階段低年級學生,綜合材料雕塑創作課程中時常高頻率被學生使用。
三、追本溯源
我們的時代無疑進入一種“泛創意”時代,首先,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文化環境就滋養著我們“創意至上”的集體意識。我們來歸類分析“創意時代”的形成原因歸類:一.政府文案提議中的“創意產業”從勞動中被完全地剝離出來,被視為綠色環保的,不消耗能源的經濟模式。二.不僅出現了銷售創意的生產者,還出現了富于創意的消費者,人們越來越愿意在多種領域為創意買單:吃一頓更富創意的私房菜;穿一身更富創意的服裝;規劃一條更富創意的旅游路線;因為,“創意”和“個性”緊密相連,為自我提供了一種超越控制的自由感,解放感。至此,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當代雕塑為何慢慢淪為創意點子藝術的現狀了呢?
四、繼承與發展
點子藝術,因其傳達內容經由外在語言形式的包裹之下其表達內容通俗易懂、語言趣味簡潔詼諧作為表達方式的優勢,在各類事物媒介中大量運用、在藝術創作中易被借鑒學習的優點,以及容易陷入點子藝術創作時的苦思冥想、淪為藝術家們方案比拼與保密的智力競賽層面的缺陷,我們對其該如何繼承與發展?
(一)堅持就是力量,存在就是合理
點子藝術在當今雕塑界各類形式語言多元并存的局面、各種批評質疑的聲音、各路新藝術流派新創作手法的大肆崛起、觀眾對既定藝術模式的審美疲勞的各路壓力之下,其作為創作手法一度被認為是老套陳舊的,雖然在面對褒貶不一的評價之下,但仍有較大一部分人去堅持實踐,運用點子藝術表現語言的優秀雕塑作品在中國當代雕塑創作的歷史進程中閃現出巨大且持續的身影。[2]
(二)方法論的固化窮盡,但材料、內容、形式選擇上的無窮
邱志杰先生在其著作《總體藝術論》中曾提出“游戲空間飽和說”的概念:如果把某種藝術方法論比作一種藝術界的“游戲”,且這種藝術流派樣式或者語言發展沿用至今,手段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技術到位,規則明確,評判準則成熟,此種藝術樣式提供了可供藝術創作者施展極大才華的游戲空間,當一種“游戲”不再能夠提供給人們新奇感,不能夠開發新的實踐渠道的可能性,我們就說此時的藝術游戲空間飽和了,這時候,繼續從事這種舊的“游戲”和其尚屬新鮮時的快感與意義是大不相同的。那么點子藝術是否已經處于“游戲空間飽和”的狀態呢?
我認為,點子藝術作為創作方法雖然年邁陳腐,舊“游戲”和其尚屬新鮮時的快感雖不復存在,但其所依賴的根基:作品材料內容的選擇與運用、內容與形式的合二為一、靈感思緒的完美迸發,卻是亟待我們開墾的富饒且廣袤大地,方法雖相似,內涵卻盡不同。當代雕塑史上點子藝術已有百年歷史,但每個作品的點子都有著屬于它們不可替代的唯一感受與品味,我相信,伴隨著人類文明智慧的日益提升,將有無數更新奇、巧思的點子亟待我們探索發現,只要點子新,不怕方法舊,我們作為雕塑家創作者,要繼續給觀眾提供新奇點子為使命,今天的任務,可謂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邱志杰.總體藝術論[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7).
[2]邱志杰.自由的有限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