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音樂發展體系的不斷創新,揚琴也從伴奏樂器逐步發展到獨奏樂器,在發展過程中應以固定設計模式作為研究點,根據具體變化趨勢,確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揚琴演奏技法作為區別不同流派的一個重要標志,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并使之與揚琴技藝的發展體系相適應。
關鍵詞:揚琴音樂創作;創新;創作特點
一、引言
明末清初時,揚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傳入中國,但隨著歷代演奏家對其研究的深入,以及揚琴各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我國的揚琴演奏已獨樹一幟,并形成獨特的音樂體系。揚琴演奏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了揚琴的教學地位。通過對揚琴音樂創作發展的研究,不僅可以了解揚琴作品的發展史,而且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揚琴演奏技巧發展的脈絡。新中國建立前,揚琴獨奏曲的數量很少,多為各種民間音樂擔任伴奏角色。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揚琴正式進入了藝術院校的教學體系,并積極開展了揚琴音樂創作,使這種民族樂器逐漸發展成為表現力極強的獨奏樂器。此外,揚琴在創作技法上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并不斷提高演奏水平,表現手法也特別豐富。
二、揚琴創新技法的類別分析
現代音樂藝術中,揚琴的創新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了解其藝術形式,并根據分類體系進行優化分析。下面是關于揚琴創新技術的分類分析。
(一)勾弦指弦又稱指腹撥弦,即用指腹在腹上鉤弦,由王沂甫先生開創,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勾弦還產生了另一種技巧,叫作“勾揉”,指的是在勾弦的同時,用右手的中指和無名指壓住另一端,以發出輕柔的吟唱。捏曲較輕柔,所演奏的樂曲清新淡雅,深沉古樸,在后來的音樂發展中也被廣泛運用。
(二)泛音。泛音是一種虛幻、無雜音的純音色,廣泛應用于抒情音樂中,在音樂應用領域中,主要用來表現和描繪山谷的回聲和遠處的歌聲。演奏時一定要把握運用要領,當一支琴行敲擊弦后,另一只手用無名指輕觸琴弦,到達琴碼的一半。要創造一個清新的音色,在演奏的時候必須同時舉起左手和右手。彈奏時要熟練掌握彈奏方法,中指和無名指所需的音高弦靠近滾珠輕輕接觸,彈奏出的音色近似于泛音。
三、揚琴創新技法對揚琴藝術發展的影響
(一)創新揚琴技術對音色的影響
模仿鳥叫,風雪聲等自然聲音的創新技巧:揚琴演奏技巧有撥弦、滑音、搖撥、抓弦、撥弦等,如樂曲《鳥之舞》采用撥弦的技巧,在一個音上撥弦,在另一音上撥弦,并在彈奏的過程中,根據鳥的鳴叫頻率、力度、節奏等來確定撥弦節奏,同時也要了解樂曲的結構、作曲家的構思,了解這段曲調所表現的是幾只鳥在跳舞,而這段旋律又表現了一群鳥的舞姿,惟妙惟肖地模仿鳥的歌聲。
模仿打擊樂音色的創新技巧:揚琴曲《龍船》是一首以琵琶曲為題材的極具民族傳統風格的曲目,它描述了端午節民間競賽龍船紀念屈原的情景。該曲的曲體結構為:一段樂章中有一個繆鼓,越多的樂章與繆鼓結合,代表了更多的龍。前半部分運用才音技法,模仿吹號打擊樂器大鼓的敲擊聲,描繪出端午節賽龍舟的民間生活場景,后半部分則用撥弦技法使具有民間鼓樂特色的曲調更緊湊、更有力,表現了賽龍舟時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熱烈場面。
(二)揚琴創新技法對音樂表現的影響
揚琴的演奏形式趨于多樣化,突出了色彩、亮度和空間等因素,在演奏中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演奏技巧,體現了作品類型的運用形式和作者的情感表達。所以揚琴演奏的音樂表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了體現不同的音樂類型,在運用階段產生了新的運用技巧,突出創新技巧的表現力。音樂性意象是作品表現的核心,在具體運用時應注重意象的塑造,使之與創作意識和審美形態相適應。多部音樂作品體現了揚琴藝術發展階段技法創新的重要性。特定的創作階段要體現出一種精神感染力,使觀眾對作品有全新的認識。根據音樂形式的多樣性,在運用階段需要運用獨特的手法來描述,明確節奏的推進形式,和弦的分解類型等等,積極地表達作者的思想。
揚琴創新技法對演奏形式的影響。隨著揚琴演奏技法的不斷更新,在應用過程中必須重視多種演奏形式的類別,包括獨奏、協奏、重奏、齊奏等,在發展階段必須根據演奏形式的應用效果,確定合理的演奏模式。揚琴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歌唱伴奏為主,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在音樂表現形式上不成熟,因此長期流于民間。隨著地方戲曲的不斷發展,必須對揚琴演奏形式和專業化模式進行系統的分析。近些年來在創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演奏形式主要以揚琴獨奏、揚琴合奏、揚琴重奏、揚琴齊奏,還有揚琴協奏曲、揚琴交響樂為主。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必須根據曲調的具體要求進行創新。
四、結語
基于揚琴創新技法的重要性,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必須按照固定的設計形式對其進行分析,減少干擾因素的影響。揚琴藝術要想與時俱進,必須采用創新技法,按照固定的應用體系對其進行分析,使其適應樂曲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項祖華.從揚琴特點看它的演奏技巧的發展[J].中國音樂,1984(04):38-42.
[2]張新昊.揚琴演奏技法的創新與傳承[J].音樂時空,2016(02):29-30.
[3]徐治.現代揚琴音樂創作的發展與特點[J].黃河之聲,2019(21):16-17.
作者簡介:馬媛,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