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云,李繼志
(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農產品產地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因素,也是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健康的根本保障[1]。然而,隨著人類不合理農耕活動及高強度外源物質的輸入,致使土壤重金屬污染加劇,重金屬通過“土壤—作物”途徑進入食物鏈,導致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超標,威脅人類健康。湖南省耕地重金屬污染形勢嚴峻,局部地區的重金屬污染已經超過耕地土壤的自凈能力,外部干預進行修復治理勢在必行。為了降低糧食安全風險,科學家研發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重金屬鎘污染耕地治理與安全利用的VIP技術[2-3],現已被農業部和財政部確定為重金屬鎘污染耕地治理和安全利用的關鍵技術,在湖南省長株潭地區試點年均推廣12萬hm2以上[4]。前期推廣實踐發現,農戶采用該技術體系的積極性并不高,技術推廣受到限制。因此,農戶作為耕地的直接利用者和受益者,研究其采用VIP技術體系的影響因素是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與安全利用的關鍵。
已有文獻多圍繞農戶采用測土配方肥、節水灌溉等其他農業安全生產技術行為及影響因素展開,研究表明,內、外部因素都能影響農戶的技術采用行為。其中,內部因素主要包括農戶個人因素和家庭經營特征。如農戶的年齡[5]、受教育水平[6]、家庭勞動力人數、認知能力[7]、耕地面積[8]、家庭收入及其構成[9]等因素都顯著影響農戶技術采用行為。外部因素則包括技術因素和政策因素。如技術特征及配套服務、技術應用成本[10]、政府補貼政策、土地流轉政策[11-12]和鄰里示范作用[13]等因素均對農戶的技術采用行為有顯著影響。以上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鑒。
VIP技術體系是一項新的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與安全利用技術,在湖南省長株潭地區開展推廣和應用四年。但作為一套新型的研發技術,農戶接受程度和應用效果如何值得探討。因此,本文以外部性理論和農戶行為理論為基礎,利用長株潭地區VIP技術試點區域內10個縣市的597個農戶的微觀調研數據,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VIP技術體系采用行為,探討農戶個人特征、家庭經營特征、技術特征、政策特征對農戶VIP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以期為激勵農戶采用VIP技術和促進VIP技術的推廣提供依據和決策參考。
由湖南省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站牽頭,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共同實施的《稻米鎘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于2011年初提出將種植鎘低積累品種(Variety)、全生育期灌溉(Irrigation)和施用生石灰調節土壤pH值(pH)等單項土壤鎘污染治理的農藝調控措施進行組裝集成與示范,并于 2013 年底總結形成了水稻降鎘的“品種—灌溉—pH”(VIP)技術體系[14]。相對于客土法、換土法、電動力修復法等工程措施而言,農藝調控措施具有經濟成本低、操作簡單的優點[15],是耕地“邊生產、邊治理、邊修復”的非工程性技術路徑。已有研究顯示,種植鎘低積累品種、調控農田水分、調節土壤pH值、合理施用化肥和噴施葉面拮抗物質等單項農藝措施均能有效降低土壤鎘的有效性,減少植物對鎘的吸收[16]。其中,VIP三項措施組合在降低水稻鎘吸收與積累、提高水稻產量方面的效果最佳[17-18]。
Pigou的“外部性理論”和Schultz的“農戶行為理論”是國內外學者研究農戶采用農業安全生產技術,實施耕地保護行為的重要理論基礎。由于耕地質量惡化和減少具有負的外部性[19-20],而實施耕地保護具有正的外部性,會增加農戶的成本,所以,采用安全生產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并非“理性小農”的最優選擇[21-24]。農戶作為耕地利用的微觀主體,在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過程中,其VIP技術采用行為的響應建立在權衡經濟收益、技術風險、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基礎之上。所以,探究農戶采用VIP技術的影響因素,克服外部性對農戶的影響,引導農戶自覺采用并提升VIP技術落地率成為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和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重點。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結合長株潭地區實地調研情況,本文將影響農戶VIP技術采用行為的因素大致分為農戶個人特征(年齡、受教育程度、是否為村干部、是否參加過技術培訓)、家庭經營特征(耕地面積,是否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務農人口數量、農業收入占比、是否參與技術實施)、技術特征(技術難易程度、技術預期收益、是否符合種植習慣)和政策特征(政策是否持續)。
1)個人特征。已有研究表明,農戶年齡越大,沿用固有種植經驗的傾向性就越強,越不愿意采用農業生產新技術[25]。也有學者發現,農戶年齡越高,受到自身體力漸弱的影響,對勞動節約型生產技術的需求越強烈[26]。農戶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認識到新技術的優勢,采用新技術的可能性越大[6]。較之普通農戶,村干部的社會資源相對豐富,視野更加開闊,對農業生產新技術的認知度更好,采用新技術的概率更高[27]。參與農業技術培訓有利于農戶認同、了解和掌握新技術,從而提升其新技術的采用率[7-8]。借鑒上述研究,本文認為實施VIP技術體系會增加農戶勞動時間,農戶年齡將負向影響其VIP技術采用行為;農戶受教育水平和參與技術培訓正向影響其VIP技術采用行為;村干部采用VIP技術的概率高于普通農戶。
2)家庭經營特征。王喜等[28]和周小平等[29]研究發現耕地細碎化程度低,土地規模化經營對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張三峰和楊德才[30]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既能產生農業規模效益,也可以使農民在互相信任的環境中,通過接受集中培訓、在實踐中學習等方式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在農業科技推廣和耕地保護中作用明顯[31]。姚科艷等[32]和何可等[33]發現農戶大多傾向于學習和采納勞動節約型技術,家庭人力資本是影響其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的重要因素。羅光強和周念[34]研究表明,存在兼業收入的家庭,接觸新事物較多,更容易認識到農業技術服務的重要性,越是需要農業技術服務;也有研究發現,農戶家庭務農收入占比高,對農業生產經營更加看重,更希望通過農業技術服務提高收益[35]。第三方治理企業大面積實施VIP技術的過程中,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來參與技術落地,農戶能否參與其中并獲得勞務收入是影響其是否采納技術措施的重要因素。參考以上研究,本文認為耕地面積和家庭務農人口數量會正向影響農戶采用VIP技術的行為;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利于農戶采用VIP技術;家庭農業收入占比對農戶VIP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不確定。
3)技術特征。技術實施越復雜,農戶投入的時間和勞動力就越多,進而影響其技術采用行為[36]。李后建[37]研究發現知覺易用性和知覺有用性是驅動農戶采納農業技術的關鍵心理因素。于正松等[38]認為預期收益和綜合價值感知對農戶的技術采用傾向有顯著的正向作用。VIP技術中的全生育期灌溉措施不符合試點區農戶的種植習慣,農戶普遍反映田間管理難度加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降低技術實施難度有利于農戶采用VIP技術;技術預期收益會正向激勵農戶采用VIP技術;農戶種植習慣會影響其對VIP技術的采用行為。
4)政策特征。政策的支持力度、補貼方式和持續時間會顯著影響農戶技術采用的效果[39]。長株潭地區運用VIP技術體系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已有四年,期間相關政策在不斷調整,實施方案、推進方式、補償方式和標準不斷變化,在此情況下,“理性農戶”會極力規避政策風險,從而影響VIP技術落地。因此,本文認為政策持續性正向影響農戶采用VIP技術。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17年10—12月先后在湖南省長沙縣、望城區、寧鄉市、瀏陽市、株洲縣、醴陵市、茶陵縣、攸縣、湘潭縣、湘鄉市等10個VIP技術試點縣市的實地調查。實地調查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訪談和調查問卷主要包括5個部分:戶主的基本情況、農戶家庭經營的基本情況、農戶對VIP技術的認知及實施情況、農戶對相關政策的了解與評價情況和農戶對VIP技術實施的建議情況。訪談和問卷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共計發放問卷620份,回收有效問卷597份,有效率為96.29%。有效問卷中農戶385戶,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計212戶(表1)。

表1 調查對象分布情況Table 1 Survey object distribution
本文主要考察農戶對VIP三項技術的采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被解釋變量是定性二分類變量(即采用技術和不采用技術兩種)。所以,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其基本形式為:

式中:yi為農戶采用某項VIP技術的行為;Pi表示農戶采用某項技術的概率;Xi為農戶采用某項技術的第i個影響因素;β0為常數項,βi為第i個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n為影響因素的個數;μ為誤差項。
本文的因變量是農戶采用VIP三項技術的行為,為二分類變量,農戶采用某項技術賦值為1,不采用某項技術賦值為0。結合前文理論分析與相關研究基礎,從農戶個人特征、農戶家庭特征、技術特征和政策特征4個方面選擇了13個自變量。變量的定義及賦值見表2。

表2 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計Table 2 Variable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從農戶個人特征來看,農戶平均年齡在45~60歲之間,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77.05%;14.4%的農戶有村委會任職經歷。從家庭特征來看,耕地面積在1 hm2及以下的占71.02%;家庭務農人口數量在5人及以下的占96.48%;21.44%的家庭農業收入占比達到60%及以上;參加V、I、P三項技術培訓的農戶所占比重分別為34.17%、31.82%、50.08%。從技術特征來看,12.06%的農戶表示施撒生石灰實施困難;41.21%的農戶表示全生育期灌溉不符合種植習慣;23.12%的農戶認為種植鎘低積累品種的預期收益比較差。此外,三項技術措施實施的相關政策在調研區域持續三年以上的比重分別是97.82%、71.35%、62.98%。
597戶調查對象中嚴格按照技術規程有65.9%的農戶采用了V技術、71.5%的農戶采用了P技術,僅有26.4%的農戶采用I技術(表2),仍有部分農戶未使用VIP技術。盡管VIP技術較為成熟,但在實際生產中,“理性”農戶往往會權衡技術采用的成本收益,購植鎘積累水稻種子、落實全生育期田間水分管理和購施生石灰都會增加農戶的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投入,且VIP技術并非水稻增產增收型技術,實施技術對糧食產量和銷售價格的影響所帶來的經濟收益不明顯。加之長株潭試點區面積大、分布散,地貌類型多種多樣,技術推廣模式變化頻繁,技術措施實施的復雜性和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等,都使得農戶對VIP三項技術措施采用行為存在很大差異。
在進行Binary Logistic回歸分析之前,考慮到各自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本文利用VIF法對各個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各解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值和容忍度1/VIF值均小于5(表3),說明各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本研究運用Stata14軟件分別對農戶VIP三項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Binary Logistic回歸分析。

表3 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Table 3 Multicollinearity diagnostic results
1)農戶個人特征對其VIP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戶主年齡對全生育期灌溉技術的采用有顯著負向影響(表4),由于全生育期灌溉不符合當前的高產栽培模式,會增加農戶的勞動強度,所以年齡越大的農戶越難以實施。戶主年齡對鎘低積累品種選用和施用生石灰的影響均不顯著。農戶受教育程度對三項技術采用的影響均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VIP技術實施僅四年,經歷了政府主導實施和第三方治理企業實施兩個階段,治理的實施方案一直在摸索和調整中,因此,農戶僅依靠自身文化水平難以深度參與和了解相關技術。擔任社會公職在5%的水平上負向影響鎘低積累品種的采用。可能是由于目前鎘低積累品種都不是高產主栽品種,產量和品質一般,村干部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銷售渠道,所以更愿意選種口感好、銷路好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擔任公職對全生育期灌溉和施用生石灰影響不顯著。參與技術培訓在1%的水平下顯著影響農戶鎘低積累品種和施用生石灰兩項技術的選用。可見,農戶技術采納行為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技術培訓能有效增強農戶耕地保護和確保糧食安全的意識,幫助農戶掌握相關技術原理和技術要領,從而提高技術采用率。
2)家庭經營特征對農戶VIP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耕地面積對農戶采用全生育期灌溉和施用生石灰技術的影響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檢驗(表4)。規模化經營能有效降低農戶采用全生育期灌溉和撒施生石灰的單位成本,因而種植面積大的農戶對這兩項技術的采用率更高。農戶是否加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其采用VIP三項技術的影響均不顯著。可能是試點區從事水稻種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樣本量較少的緣故,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家庭務農人口數量在10%的水平下與全生育期灌溉技術采用顯著正相關。全生育期灌溉技術的實施耗時耗力,農戶家庭務農人口數量越多,田間淹水管理更到位。家庭務農人口數與農戶施用生石灰技術采用行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負相關。這一結論與是否參與技術實施對農戶采用生石灰技術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相互印證。說明在第三方企業治理的背景下,農戶更希望由其家庭成員來實施生石灰撒施措施,從而獲得施撒石灰的勞務報酬。農業收入占比與VIP各項技術的采用均沒有顯著的影響。

表4 Binary Logistic模型估計結果Table 4 Binary Logistic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3)技術特征對農戶VIP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技術難易程度對全生育期灌溉和施用生石灰技術均有極其顯著的正向影響(表4)。調研中發現,由于全生育期灌溉對當地水資源條件要求高,《鎘污染稻田安全利用田間水分管理技術規程》規定,水稻移栽后至收割前7天,田間灌水并保持2~4 cm水深,勞動力投入需求較大,容易導致病蟲害增加影響水稻產量,還不利于機械收割,所以,農戶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私自放水的現象時有發生;生石灰具有較強的腐蝕性,人工撒施容易造成身體傷害,因此,耕地面積小而分散,需要人工施撒的普遍實施不到位。技術預期收益對農戶VIP三項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某項技術預期收益越高,農戶采用該技術的可能性就越大。是否符合種植習慣對農戶VIP三項技術措施的采用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長期積累的農業生產經驗使得農戶在生產中形成了路徑依賴,會影響農戶對新技術判斷和使用。
4)政策特征對農戶VIP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政策是否持續對鎘低積累品種和施用生石灰技術的采用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全生育期灌溉技術措施的采用影響不顯著(表4)。政府的支持政策能有效地激勵農戶采用新技術,同時,農戶對VIP技術的采用行為是一個“逐步”學習的動態過程,需要持續穩定的政策對其行為進行激勵和鞏固,逐漸引導農戶形成安全高效的種植新習慣。
研究表明,試點區域內農戶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采用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與安全利用VIP三項技術的比例分別為65.9%,26.4%和71.5%,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戶主年齡、擔任社會公職、參加技術培訓、耕地面積、家庭務農人口、參與技術實施、技術和政策特征因素對農戶 VIP三項技術的采用行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技術特征因素是影響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關鍵因素。技術實施的難易程度、技術的預期收益和技術是否符合種植習慣均對農戶VIP三項技術的采用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技術培訓對農戶采用鎘低積累品種和施用生石灰有顯著的正向激勵作用,是促進農戶采用VIP技術的有效舉措。政策特征因素與農戶采用鎘低積累品種和施用生石灰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政府為長株潭試點區提供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持,其政策的持續性和相對穩定是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與安全利用的主要推動因素。
政府在VIP技術試點推廣過程中應重視技術措施本身的適用性和易用性,充分結合區域實際生產情況,因地制宜開展技術推廣工作。在提升農戶采用VIP技術的主動性和持續性方面,還應加大VIP技術宣傳培訓力度,保障修復治理相關政策的穩定實施。目前,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與安全利用仍處于探索階段,本文僅探討了農戶VIP技術的采用行為,而該技術推廣使用效果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
1)優化VIP技術體系,提升技術的效益性、易用性和適用性。要激勵科研機構培育鎘低積累的優質高抗水稻品種,以彌補現有低鎘品種米質一般、抗逆性不強、收益預期低的不足。精準實施灌水管理,根據水稻生長過程中鎘傳輸和吸收機制,變全生育期灌溉為水稻灌漿期灌水,以減輕農戶的用工壓力。因地制宜,改進生石灰施用方式,推廣實施更多元化的耕地pH值調整方法。
2)加大VIP技術培訓與宣傳力度,提高農戶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生產的認知水平。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為農戶提供VIP技術培訓,讓農戶充分認識到耕地重金屬污染的危害,了解相關技術發揮作用的機理,掌握實施技術的要領。同時,加大對VIP技術的宣傳力度,采取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多元化宣傳形式,如編制VIP技術實施手冊、掛歷,建立微信公眾號等,結合農時提醒農戶各項技術的實施時間、實施程序和注意事項等,讓農戶的技術采用行為更為輕松。
3)保持政策相對穩定,維護農戶良好的收益預期。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并非一日之功,治理效果要達到政策預期目標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試點區的相關政策,包括技術實施方式、政府補貼方式和補貼金額等都要保持相對穩定,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需要進行溫和調整和優化,避免出現大的政策波動,讓農戶感覺無所適從。鼓勵適度規模經營,保護耕地流出、流入雙方的合法權益,引導土地規范流向種糧能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步推進糧食收儲政策調整,引入“優糧優價”的市場化機制,提升農戶采用農業安全生產技術的收入預期。通過運用好政策組合拳,激勵農戶實現從“要我采用”到“我要采用”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