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譜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徐州資源稟賦豐厚,區位優勢明顯。面對新時代新機遇,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品牌,彰顯城市特質,為江蘇文化強省建設貢獻徐州力量。
一、聚焦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新使命新要求,更加堅定文化強市建設的發展方向和信心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指明了奮斗方向。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地方視察就來到徐州,對徐州轉型發展的實踐給予充分肯定,聚焦高質量發展做出重要指示,特別是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傳承紅色基因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徐州發展,省委主要領導明確要求徐州對標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打造世界級的大漢文化名片,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發展的徐州經驗、徐州典型。文化強市建設,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部署,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創新實踐,全力推動文化振興繁榮。
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徐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存豐富,在中華文明中占據重要位置。彭祖文化、兩漢文化、軍事文化、宗教文化、書畫文化等享譽全國,尤其作為兩漢文化的發祥地,以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為代表的“漢代三絕”名揚海內外,享有“兩漢文化看徐州”的美譽。如何深挖歷史文化“富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是我們近年來積極探索的實踐主題。讓徐州文脈“興”起來,復建云龍書院“百年學府”,徐州博物館提檔升級,音樂廳、藝術館、名人館、民俗館、珠山藝術街區、戶部山歷史街區等一大批重點文化設施建成開放,出版發行《漢學大系》《徐州通史》《徐州簡史》等一系列經典著作。讓文化遺存“活”起來,綜合運用專題欄目、文物講座、漢服走秀、文博科普、布景展覽等形式,加大對文化遺存的宣傳推介,制作推出《徐州寶藏》等融媒體音視頻產品,打造徐州漢畫等文創產品,讓文化遺存走近群眾身邊、走入百姓生活。讓非遺技藝“傳”下去,出臺好政策、建立工作室、培養接班人,加大對市內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徐州剪紙、香包、農民畫、邳州獅子頭、銅山面塑、沛縣泥模、豐縣糖人貢等先后列入國家和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全市文化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不斷的源頭活水。
紅色基因的時代光輝提供了強大動力。徐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淮海戰役精神的發源地。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淮海戰役精神始終歷久彌新,閃耀著永恒的精神光芒,至今仍鼓舞激勵著1000萬徐州人民接續奮斗、砥礪前進。近年來,我們大力弘揚淮海戰役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不斷賦予淮海戰役精神新的時代價值。創新好人推薦遴選、激勵幫扶、學習弘揚三大機制,建成開放“徐州好人園”,設立好人基金,全市共有7人獲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9人獲江蘇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13人(組)入選“中國好人榜”,176人(組)入選“江蘇好人榜”,學好人、做好人、敬好人的好人文化蔚然成風。實施學習推廣馬莊經驗“十大工程”,培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鎮(街道)、示范村(社區)、文明村創建達標村,以馬莊為代表的向善向上先進鄉村文化蓬勃發展。下水道四班、徐工集團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先后涌現,是徐州人民勤勞奮進、干事創業的縮影。
二、聚焦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高定位高標準,以全局視野謀劃徐州文化強市建設新架構
品牌就是品質的象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的關鍵所在,是推動徐州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
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做強江蘇文化“吳韻漢風”的重要一極。漢風吳韻潤江蘇,是江蘇文化的獨特格局,也是江蘇獨有的文化特質。漢文化是徐州區域文化最厚重、最鮮明的底色,也是徐州文化邁進新時代、走向全世界最厚重、最充分的底氣。我們主動扛起“舞動漢風”大旗,重點從三個方向發力:一是堅持高層次規劃設計。將傳承發展漢文化融入全省發展大局,編制出臺《漢文化傳承發展專項規劃》,明確任務目標、時間節點、實施路徑。二是堅持高水平標識打造。將漢文化符號融入城市建設發展空間,設計推出高顯示度的漢文化標識,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和旅游目的地。三是堅持高品質精品創作。充分挖掘整理漢文化資源,創作推出反映徐州漢文化的文藝精品,把漢文化更形象、更立體地展示出來,打造徐州最鮮明、最閃亮的文化名片。
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樣板段,擦亮徐州山水文化的“時代名片”。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是千年大計。徐州是大運河的重要樞紐城市,大運河作為徐州的“文化之河”“交通之河”“發展之河”,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造就了徐州獨特的經濟社會風貌和歷史文化底蘊。我們從三個方面著手,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徐州樣板段:一是省市聯動發力。在江蘇省委的統一指導與幫助下,編制出臺《大運河文化帶(徐州段)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將徐州段規劃納入全省大盤子,成立省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徐州子基金,為加快大運河文化帶徐州段建設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突出徐州元素。圍繞建設“千年運河”國際旅游品牌重要節點城市定位,重點打造文化帶、觀光帶、生態帶三大板塊,推動建設一批大運河徐州段重大項目。三是注重保護利用。加強運河沿線文物遺存和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徐州分院,深入整理發掘徐州運河文化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加強運河沿線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及綜合治理、南水北調清水走廊尾水導流利用、煤炭塌陷地綜合治理、非常規水利用、水源地保護、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六大工程”,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徐州經驗。
打造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延攬淮海區域文化整體崛起。徐州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要把中心城市的“定位”變“地位”,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切實增強城市文化輻射力、影響力、競爭力。一是聚焦科教文化中心建設,發展壯大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優勢資源,形成統籌推動、協調互補的良好發展局面。二是突出先進文化打造,大力繁榮文藝創作生產,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推進公共文化設施達標,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通文化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步伐,全面激發文化發展活力。三是提升文化交流層次,加快徐州文化走出去步伐,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機遇,舉辦對外文化交流系列活動,扶持壯大外向型文化企業,制作推出城市形象外宣片和外宣品,更好的宣傳推介徐州形象,努力將徐州打造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和文化創新活躍的區域文化中心。
三、聚焦文化強市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以五大高地建設助力文化建設高質量走在前列
“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以構建區域文化中心為目標,以“五大高地”建設為抓手,推動徐州文化高質量發展走前全省前列。
構筑文化引領高地,以“兩中心一平臺”建設引領主流思想輿論。搶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試點建設機遇,強化“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推廣使用力度,將“兩中心一平臺”建設成為宣傳新思想、貫徹新思想,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新陣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針對農村信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薄弱環節,突出督查巡察、陣地管理、人員管理、行業管控,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大做強好人文化、紅色文化、鄉村文化品牌,深化公民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講好徐州故事,傳播徐州聲音。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傳播手段的轉型升級,注重內容生產,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新型主流媒體。實施網絡文化引領工程,多用品牌化網絡文化活動和“爆款”和“刷屏”力作,擴大網上正面宣傳效應。完善體制機制,建強工作隊伍,提升對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突出公共事件的引導處置效果。
構筑文化生產高地,讓根深葉茂的特色文化碩果累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制定《徐州市構筑文藝精品創作高地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抓住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策劃生產一批獨具地方特色的原創精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藝生產經營機制,制定《徐州市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扶持辦法》,開展“五個一工程獎”和漢風文華獎評選,進一步激發文藝創作動力。組織《漢風華章》《漢風武林》《母親》《淮海兒女》《小蘿卜頭》等文化精品進行國內外巡演活動,推動文化走出去。發揮徐州網絡創作人才多、影響大的優勢,加大網上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推動網絡文藝繁榮發展。
構筑文化服務高地,把大師文化和大眾文化變成惠及群眾的精神大餐。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達標建設,加快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加快徐州知名藝術家街區建設,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規劃建設李可染藝術中心、趙緒成藝術館,打造展覽展示和教育培訓基地。精心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采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推廣互動式、菜單式、訂單式文化服務模式,加大送書、送戲、送文化的力度,辦好淮海書展,組織全民閱讀活動,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總結推廣馬莊村基層文化建設經驗,舉辦“文化進萬家”“城鄉文化對對碰”等品牌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構筑文化產業高地,把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鍛造成徐州文化的堅強支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文化消費升級,進一步激發文化產業發展動能。突出產業集聚,積極構建業態布局合理、品牌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體系,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要求,打造一批省級重點文化園區。突出業態融合,優先發展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出版印刷、文博展銷等業態,推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的新興業態。突出龍頭帶動,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重中之重,出臺扶持激勵舉措,支持國有文化骨干企業和民營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突出文化招商,利用深圳文博會、長三角文博會、南京文交會等平臺,加大文化招商力度,做大徐州文博會的品牌效應。
構筑文化人才高地,讓領軍人才和文化能人成為文化強市建設的中堅力量。把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實施標志性文化人才工程,優化文化人才政策環境、發展環境和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廣泛選拔、培育、引進和使用各領域各層次文化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文化人才隊伍。實施名師帶徒專項行動,掛牌50個文藝名家工作室,加大領軍型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力度。辦好創新創業大賽,用干事創業平臺、廣闊發展空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徐州成為文化人才施展才華、成就夢想的沃土。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