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泗陽縣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城鎮化率持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先后創建成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縣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五次蟬聯“全國百佳深呼吸城市”榮譽稱號,走出了一條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之路,積累了具有一定示范價值的實踐經驗。
一、構建“三個體系”,奠定生態文明建設之基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始終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泗陽縣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事關全局的頭等大事來抓,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障體系,從源頭把生態保護基礎做得更牢更實。
科學編制生態規劃體系。堅守保護生態就是最好的開發理念,泗陽縣制定出臺了《生態文明建設六年行動計劃》等綱領性文件,科學編制《成子湖生態修復規劃》《泗陽縣生態紅線保護區域調整方案》,以科學規劃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優化調整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劃定洪澤湖濕地等10個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生態紅線保護區總面積達597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40%,給自然留下更多生態修復空間。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劃定永久基本農田90.35萬畝,確保全縣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國土開發強度控制在17%以下。
積極打造生態安全體系。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審計,建立自然資源、規劃、園林等部門共同監管的生態環保機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環保執法全過程公開”制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信用“黑名單”制度,對環境嚴重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壓緊壓實各方監督管護責任。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管制措施,以自然要素、生態特征等為依據,將全縣劃分為生態涵養類、城市功能類、田園綜合體類等三個功能區,不斷加強對水系、土壤、野生物種等自然資源的保護,有效保證生態網架結構的完整性和功能聚集性。
努力構建生態保障體系。制定出臺了《泗陽縣鄉鎮工業環保準入規定》,對新引進項目嚴格準入門檻,不符合標準一律不引,未通過環評一律不建,影響和破壞生態一律不要,治理不達標一律不放,從源頭上把好項目環保關。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成效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生態環保指標在全縣高質量管理考核體系中占比20%以上。對鄉鎮目標考核實行分類管理,通過差別化考核評價制度,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硬任務和政績考核的硬指標。
二、推動“三個轉變”,筑牢生態經濟發展支撐
產業發展形態可以反映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泗陽縣始終堅持以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為引導、以綠色低碳為目標、以產業轉型為核心,著力構建綠色經濟發展布局,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8:49.3:37.9,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87.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推動傳統工業向綠色工業轉變。深入推進科技創新“五個一”活動,每年投入技改資金超40億元,實施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60個,累計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6家。持續加強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園區低碳模式改造和“三高三落后”企業整治,從源頭上減少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單位GDP能耗、用地和用水逐年降低。
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重點發展精品林果、綠色蔬菜等特色主導產業,建成2000畝以上高效農業結構調整示范基地20個,全縣高效農業面積達41.3萬畝、比重超過42%。強化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培育“泗陽鮮桃”“成子湖青蝦”等特色品牌,新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26個,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超過80%,先后創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推動傳統旅游業向生態旅游業轉變。加快農村旅游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實施特色景區建設、鄉村旅游開發、基礎設施配套等重點工程,統籌推進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建成中國楊樹博物館等“國字號”場館3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3A級旅游景區4個、省三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11個,初步形成了“游平原林海,賞大湖風光,逛最美縣城”的生態旅游品牌。
三、打好“三場硬仗”,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
泗陽縣堅持從群眾最關心關注的環境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入手,深入實施“263利劍100”和“綠盾100”專項行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場硬仗”,不斷改善人居環境質量。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大力推進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重點抓好燃煤鍋爐、城市揚塵、交通尾氣、餐飲油煙等治理,空氣質量逐年改善,2018年全縣優良天數達286天,比率高達80.3%,均為宿遷市最高。加強城市道路清掃保潔和灑水抑塵,推行環衛市場化,投入環衛作業車83輛(臺),城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90%。持續推進天然氣鎮鎮通工程,提升應急儲氣保障能力,4個總容量500立方的LNG儲氣站已在農業產業園建成并投入運營。強化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8%,連續多年被省政府列為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針對全縣境內水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近30%、有大小河流360余條的現狀,泗陽堅持水陸并進,統籌水上、岸上污染綜合治理,讓“湖清岸綠、魚戲水中”的景象得以重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依法關閉一批小化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項目,重點企業均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經濟開發區創建成省級生態園區。實施城鄉污水處理“三擴三提”工程,建成運行城鄉污水處理廠20座、提升改造鄉鎮污水處理廠6座,鄉鎮鎮區污水管網實現“十個必接”,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1.2%。創新實施鎮村污水處理治理模式,鄉鎮每個污水處理廠配建不低于50畝的濕地公園,村級污水處理設施配建一個公共廁所、一個生態水塘,實現污水治理的生態微循環,被國家住建部列為蘇北唯一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全面推行“河長制”“斷面長制”,建立縣、鄉、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每半年開展一次河長述職評議,對“不合格河長”進行電視曝光、五方約談、限期整改,兩年來共評出“不合格河長”43人。分項制定流域性、區域性和縣鄉村級河道溝渠水系“一河一檔、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境內主要河湖水質已經達到相應功能區標準。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整治、監管和達標建設,完善雙水源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水質達標率100%。實施退漁還湖及生態修復工程,累計清除圩區1.85萬畝,完成大運河沿線25座非法碼頭專項治理。
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在蘇北率先建立“村保潔、鎮收集、鎮集中、縣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聯動處理模式,建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1座、壓縮式中轉站58座、垃圾房(池)4840座。一般工業固廢處置中心、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運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按照“大分流、細分類”的原則,推進城區主要道路、機關事業單位、中小學校、住宅小區等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到60%。加大農業廢棄物和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扶持生態環保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改造,完成654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理工作,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5.8%。
四、打造“三座城市”,增強生態共建共享質感
生態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都是改善和服務民生。泗陽縣以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為目標,把群眾享受優美生態環境作為追求,發動群眾充分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全力以赴守護好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
打造生態綠城。泗陽縣擁有成片林60余萬畝,綠色是泗陽最大的“底色”。以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為抓手,大力實施城區園林化、道路林蔭化、鄉村森林化等為重點的生態綠城建設工程,高標準建成各類園林33個,打造街頭綠地28塊,年均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3.78%和41.2%,人均綠地面積超過14平方米,市民出行實現“300米見綠、500米入園”。加快林相改造和樹種更新步伐,完成雌株楊樹更新10.55萬畝,榮獲綠色江蘇建設生態創建成就獎和突出貢獻獎。
打造文化韻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泗陽縣始終秉持敬畏自然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納入全民教育計劃,深入開展生態鄉鎮、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各類生態創建行動,省市級綠色學校、綠色機關占比均超過50%,所有鄉鎮爭創國家級生態鄉鎮,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度高達93.7%。深入推進李口八堡、新袁三岔等5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承載鄉愁記憶的農村生態景觀。加強資源環境國情縣情宣傳,公眾對生態文明知識知曉度超過93%。
打造低碳新城。以中國人居環境獎創建為統領,大力推動城鄉環境由“清凈整潔”向“精細秀美”邁進,推動工作和生活方式向低碳節能的方向轉變。開展低碳生活進家庭、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等“十進”活動,積極倡導低碳生活,發展綠色建筑,新建綠色建筑比例達到100%。推動低碳出行,城區建成公共自行車系統,投放公共自行車2600輛,公眾綠色出行率達到71.8%。
五、健全“三項機制”,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建設生態文明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泗陽縣堅持用深化改革的思路破解生態發展難題,加快體制機制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
健全高位協調機制。圍繞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黨政“一把手”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長遠規劃,成立以縣委書記為政委、縣長為總指揮,9位分管縣領導為指揮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揮部,高位組織推進落實;各鄉鎮和部門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使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健全環保約束機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保護”原則,增加企業生態環境違法成本,倒逼企業治污減排。加大對環保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造成污染、群眾反響強烈的企業,綜合運用經濟、金融、法律手段進行處罰,提高企業生態環境違法成本,倒逼企業治污減排。同時充分利用PPP、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積極引導大企業、大集團和社會資金參與生態經濟項目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經濟創收的“雙贏”效應。
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唯GDP論英雄。制定出臺了《泗陽縣生態文明建設實績考核實施細則》,強化領導干部“抓生態是本職、不抓生態是瀆職、抓不好生態是失職”的責任意識,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獎勵和風險抵押金制度,加大生態文明考核結果的運用,將其與干部任用對接,形成促進科學發展的倒逼機制,進一步壓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保責任。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監管責任,統籌環保、水利、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聯動執法機制和信訪案件查處機制,全面形成部門聯動、長效管理的工作格局。縣人大、縣政協也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議案和提案,定期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題調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扎實開展。
(作者系江蘇省泗陽縣人民政府縣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