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勇
旅游業是典型的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對于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釋放消費潛力、助力富民增收、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鹽城市大豐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應對大眾旅游熱潮,把發展旅游經濟作為大豐區推進“兩聚一高”、踐行“兩海兩綠”新路徑的關鍵舉措,突出全域整體聯動,圍繞全產業鏈、全要素,有力有序推進旅游產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型升級,所在的鹽城市也先后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
一、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成效
全景如畫。堅持將大豐全域作為最大景區、最美旅游目的地來整體建設,高起點、高標準制定《大豐“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大豐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大豐旅游標準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規劃,統籌整合全區優質資源,把旅游要素融入城市和鄉村建設,科學合理布局,構建“生態旅游、藍色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四大板塊,形成了“步步見景、處處可游”的一體化發展藍圖。充分挖掘麋鹿、海洋、森林、濕地、知青點、水滸等獨一無二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資源,打造風格各異、優勢互補的景點景區。大豐先后建成了中國郁金香第一花海——荷蘭花海、國內規模最大的知青文化主題景區——知青農場、國內首個海洋主題情景式互動體驗館——海洋世界等一批高品質景區,以及恒北溫泉度假村、東方桃花洲溫泉度假村、豐收大地等一批度假休閑綜合體。目前,全區共建有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6個,江蘇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2個、四星級鄉村旅游區4個,工業旅游區2個,省市級旅游度假區各1個,江蘇省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各2個,高等級景區數量和質量均位居江蘇各縣(區)前列。
全時好玩。突出不同時節和不同主題,唱響“四季歌”。精心組織梅花文化節、郁金香文化月、梨花節、百合花文化月以及“鹿王爭霸賽”等系列活動,期間舉辦音樂節、親子游、歐美風情藝術節、抖音大賽、“風中足跡”馬拉松等活動,吸引廣大游客參與,“大豐好玩呢”知名度持續打響。為適應多樣化、多層次的休閑度假需求,大豐區精心打造特色美食街區,配套建設阿姆斯特丹酒店、希爾頓逸林酒店、天沐溫泉國際度假酒店等,景區旅游酒店實現全覆蓋,開設特色商品專賣店20多家,建成精品農家樂12處、民宿35所。針對不同游客的個性化體驗要求,推出“春季踏青賞花、夏季暑期歡樂、秋季果蔬采摘、冬季踏雪尋梅”的四季主題之旅,以及沿海濕地、商務休閑、恬靜鄉村、暢游鹿鄉等一日游、多日游精品線路,讓游客充分領略大豐風光特有魅力。2018年,全區主要景點共接待游客1287.76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01.16億元。
全鏈融合。大力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旅游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不斷增強帶動力。一是堅持“+農業”增效益,以226省道花卉苗木、351省道現代園藝、228國道高效種養“三大特色觀光農業經濟帶”為重點,以荷蘭花海、梅花灣、恒北梨園風光等景區為支點,規模化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累計建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146個,培植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38家,帶動農民就業3.8萬人,并因此成功躋身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綜合發展實力50強。二是堅持“+工業”增活力,豐海公司新能源海水淡化工廠、和順電子等重點企業積極發展工業旅游,讓游客走進企業、走進車間,近距離觀賞生產線,體驗工業產品生產的全過程,既能讓游客有新奇感受又能擴大工業產品的知名度,實現造與玩的“雙贏”。三是堅持“+文化”增內涵,以白駒鎮獅子口村新四軍與八路軍會師紀念地、草堰鎮粟裕指揮所錢氏卷瓦樓為重點,發展紅色旅游,打造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做足古典名著《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故里文章,建設中華水滸園,充分展示“施公故里、水滸原鄉”的文化底蘊。
二、大豐區做優做強旅游經濟的實踐總結
大豐區在推進旅游發展過程中,突出“軟”與“硬”并舉、保護與開發并重、建設與創建并進,以新探索、新實踐不斷譜寫旅游經濟新篇章。
以生態為底色。良好的生態是旅游發展的基礎。大豐區擁有1000平方公里灘涂,是太平洋西岸保護最完好的半原始濕地,境內有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珍禽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是一所天然的海濱博物館。在開發旅游資源時,大豐區牢固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走生態路,打生態牌。國家5A級景區中華麋鹿園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庫、最大的野外麋鹿種群,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項目作支撐。旅游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項目的集聚。大豐區秉持市場化、社會化方向,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多方投入參與,梯度推進項目建設,不斷增加景區厚度,逐步累加旅游資源,做到年年有新景點、新形象,確保做一個成一個。每年排出一批旅游重點項目,明確責任單位、目標任務、序時進度,保證按期建成運行。近三年累計投入41.1億元,實施麋鹿生態小鎮、恒北原鄉旅游等項目45個,荷蘭風情街、凡高印象城、天池湖旅游度假村等已經相繼對外開放。
以特色創品牌。在推進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大豐區不搞重復建設,規避同質化競爭和“山寨化”復制,堅持特色引路、錯位發展,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例如,荷蘭花海以1919年荷蘭水利專家特萊克來大豐規劃農田水利為淵源,融入“木屋、風車、奶牛”等歐洲風情,建設集觀光、娛樂、婚慶于一體的景區,先后被央視新聞報道19次,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目前,荷蘭花海正與著名導演王潮歌合作《只有愛》戲劇幻城項目,2019年底將正式公演,力爭將其打造成長三角地區文化新地標。該項目也榮獲了“世界最大的永久性樹籬迷宮”和“世界最長路徑的永久性樹籬迷宮”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
以服務增魅力。在打造景區的同時,大豐區更加注重游客感受,下大力氣優化旅游硬件和軟件環境,努力為廣大游客提供貼心、舒心的優質服務。積極改善旅游交通條件,大力實施“三通三千”交通重點工程,完善旅游交通標識,開通旅游直通車和旅游公交專線,增設景區生態停車位近萬個,方便游客出游。深入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全區所有景區、鄉村旅游區廁所全部達到A級標準,重點景區達AAA級并配備第三衛生間和母嬰室。發展智慧旅游,重點景區在線預訂、實時監控、游客分析系統投入使用,免費無線WIFI實現全覆蓋。建立健全旅游綜合管理和執法體系,創新設立全國首個“旅游訴調中心”,第一時間處理反饋游客訴求。
以機制強保障。大豐區充分發揮政府推動作用,加大引導力度,從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旅游興區”戰略方向,到區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把旅游經濟作為全區“四大經濟”主攻方向之一,始終把旅游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聚集資源、聚合力量。注重協調聯動,在全省率先成立旅游委員會,加強統籌謀劃、指揮督導,各鎮(街道、區園)設立旅游辦,構建上下貫通、密切協作的工作網絡。在加強市場化運作的同時,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設立每年1億元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在營銷推廣、人才培養、要素保障等方面給予傾斜,不斷激發社會資本的投資熱情。
三、“大豐模式”的重要啟示
大豐區結合區情實際,充分挖掘地方資源稟賦,推動旅游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實現了生態效應、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其實踐探索和相關做法對其他地區發展旅游經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景區特色化是旅游經濟發展的生命所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景區必定獨具特色,大豐區在規劃建設景區時,堅決摒棄盲目追求“大而全”“大而洋”,而是注重“精而美”“特而強”,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各地在發展旅游經濟時,應樹立精品理念,圍繞本地優勢精心謀劃,突出特色,塑造亮點,使景點景區具有獨特性、代表性,做到“專而精”“新而特”。
業態多元化是旅游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游客需求由游覽廣度向體驗深度轉變,對旅游產品要求越來越高,單一雷同的旅游模式容易造成審美疲勞,并導致吸引力逐步降低。大豐區長期注重休閑度假、康體養生、農業觀光、文化藝術等旅游新業態、新形態的開發,不斷適應多層次的游客需求。各地在發展旅游經濟時,應順應游客消費升級趨勢,堅持“旅游+”發展格局,在創新上下功夫、出實招,使業態更加多元化,產品供給更加豐富,更好滿足游客多樣化、差異化的旅游體驗。
經營專業化是旅游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景區運維、產品開發、市場營銷都需要專業化力量。大豐區注重旅游人才引培,引進職業團隊管理旅游項目,加強從業者的崗位培訓,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素質較好的旅游人才隊伍。各地在發展旅游經濟時,應注重大力引進培養營銷推廣、項目管理、導游服務等專業團隊,健全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廣泛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支撐作用。
服務優質化是旅游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旅游業是一座城市對外的窗口,服務質量是旅游業的生命線。大豐區注重學習和引進國際化旅游服務標準,重抓旅游品質保障、旅游公共服務、旅游緊急救援等體制機制建設,制定“微笑服務”規范,充分展示“大豐人好呢”良好旅游形象,受到游客的贊譽與好評。各地在發展旅游經濟時,應遵循“游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解游客之所需,切實規范旅游服務市場,努力提供更專業、更人文、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務,讓游客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鹽城市大豐區人民政府區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