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斷,明確了黨和國家事業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在新的歷史境遇下,新時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必須反映新時代的特征,必須反映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展。因此探討新時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路徑問題,已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內涵與價值意蘊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主流意識形態掌握了話語權說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強大影響力,通過其思想價值觀念的傳播,擴大民眾的政治認同感,增強其政治主導地位的合法性。因此新時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關系黨的前途命運,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新時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內涵。意識形態是指基于經濟基礎上生成的,維護特定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利益,用一定的話語體系表達的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和觀念體系。話語權是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實現方式,作為國家主體的自我表達,意識形態話語權也是提高國際社會認同的手段。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必然有一種處于主導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實現,本質是價值信仰、理想目標能獲得民眾的認可。作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生命力在于勇于直面復雜局面,敢于進行偉大斗爭,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理論創新,凸顯其所蘊含的道德倫理和價值標準。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今中國被民眾認可、接受和推廣的程度。探求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在新時代中國的言說規律,構建科學系統的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話語解說體系,“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都具有重要意義。
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價值意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地位體現在引領、批判和包容三個層面,即引領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正確價值觀,批判違背歷史規律的社會思潮,包容中性多樣的思想觀念。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對社會多元價值觀念的整合,一方面,源于由社會現實的利益沖突而產生的觀念沖突,其價值即在于謀求差異之中的共識。另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以其建構于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性和代表無產階級與全人類利益的普遍性而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是社會主義社會凝聚人心的重要支點。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鞏固與維系不同于傳統政治化意識形態的思想禁錮,也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隱形的意識麻痹,即“我們不強迫你去做,我們要潛入你的心靈,進入你的潛意識,達到你自己愿意去做”[2]。當代中國通過對國家發展治理的謀略以及對民生福祉獲得感的關注,增強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認同度。
二、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面臨的時代境遇
“話語權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環節,現代意識形態斗爭的特點不在于各種潮流本身,而在于對于潮流的解釋,亦即‘話語權之爭”[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確剖析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之爭呈現的現實境遇,是構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邏輯起點。
時代訴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意識形態能否得到人們的認同在于能否實現人們的利益訴求,而非其理論本身的完美性。任何偏離社會主義本質的經濟模式和政治行為都會危及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認識到矛盾的轉化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必須破解的時代課題,也是構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必須直面的現實語境。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有效指導中國實踐,必須立足人民立場,破解時代課題,通過理論創新,增強對現實問題的闡釋力。當前中國處于經濟轉型期,社會矛盾和問題疊加交織,民生領域任務艱巨,脫貧攻堅任重道遠,黨的建設領域仍有不少薄弱環節需要改進等,這些都可能影響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公信力,使得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無法產生對社會成員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國際圖景:中西意識形態交鋒日趨頻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緊密,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表現得更為激烈。黨的十八大以來,包括“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標識性概念,業已成為國際話語場的基本共識。另一方面,置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由于中西方文明的差異性,導致西方國家把中國的發展壯大視為對其意識形態的挑戰。“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甚至“中國責任論”等站在西方自我中心主義立場的不實論調紛紛拋出,打著所謂“自由、民主、多元”的旗號,長期貶損、抹黑中國形象,將攻擊的矛頭指向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西方發達國家以他們的所謂道義制高點和真理定義權,對他者文化進行評判和裁決,通過輿情操控等多種形式,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長期實施文化輸出和滲透戰略。雖然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并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厚的文化資源,但有理論不出、說了傳不開的情況仍然存在。
多元博弈:社會思潮修正解構指向凸顯。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對于活躍社會思想、吸收借鑒異質文化有益部分具有積極意義,但錯誤思潮的泛濫容易在社會中形成巨大的主流意識形態虛化效應。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夸大捏造事實的方式,隨意裁剪歷史,“重新評價歷史”,詆毀革命的歷史合理性。新自由主義論者竭力主張經濟全面私有化、絕對自由化,試圖改變我國改革的正確方向。除此之外,個別西方國家以推行其普世價值為名,行分化、西化中國之實,人為美化資本主義制度,以此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一方面,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特殊的理論,通過思想的體現,在理論詮釋方面具有一定的邏輯魅力與邏輯力量。“它常常表現對整個社會現象或社會現象某些方面較為深刻系統的理性認識”[4]。因此對社會思潮的引領必須基于理論邏輯的批判引領。另一方面,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通過不斷分化整合,緊密聯系特定的利益關系。一些錯誤社會思潮利用社會熱點焦點尋機發聲,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形成沖擊和挑戰。因此需要及時分析研判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新動向,揭示其理論上的錯誤,廓清思想迷霧。
空間切換:意識形態話語權主戰場轉戰互聯網。網絡信息時代,互聯網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新的輿論場。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取得成效的同時,仍面臨新的挑戰。一是民眾在網絡這一虛擬開放的空間進行利益表達時,不免出現情緒釋放的非理性偏激。各種非主流觀點肆意傳播,負面情緒肆意蔓延,使得人們產生了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質疑。二是互聯網傳播特點導致不同場域思想的“同頻共振”,部分思想輿論脫離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控制,消解了道德權威,負面信息在網絡上下交織纏繞、相互激蕩,造成有效控制負面輿論影響的難度明顯加大。三是信息時代的互聯網背后藏匿著更具隱蔽性和誘導性的意識形態滲透。由于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的公開性和直達性,西方國家利用掌握互聯網核心技術優勢,依托軟硬件技術平臺,傳播資本主義價值理念,通過隱形的思想操縱來影響甚至左右受眾的價值判斷和政治立場,并且以自由、民主的名義攻擊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通過網絡世界,其所謂的普世價值觀的傳播和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輸出,有可能沖擊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弱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
三、新時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路徑
新時代牢牢把握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堅持人民立場,提高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說服力。“為誰說話”是意識形態的精髓與核心,也是意識形態的話語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人加強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基本原則。首先,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企盼。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新時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所表述的價值信仰和道德目標,必須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將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理念與個體所追求相結合,以利益增進的方式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由受眾的感情共鳴、自我認同走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自覺認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真實性可靠性。其次,意識形態話語要立足群眾的日常生活,研究群眾心理構成,把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方針。對中國而言就是對現代化實踐的目標、動力、機制、手段等議題的關注與回應。在政府決策和執政實踐中,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對民生輿論熱點問題和突發社會事件不回避、不退縮,化解民眾的思想疑慮。在實踐中提出更多惠民舉措,著眼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推動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精準把握問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解釋力。馬克思主義孕育于對時代問題的自覺探索和科學回答之中。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實踐過程中,客觀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短板和瓶頸制約,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重大問題著力突破,呈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和目標指向。創造性地解答了“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描繪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逐夢前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成為引領我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要突出問題意識,提出和解決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梳理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深入研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規律,形成系統化的思想和觀點,構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話語體系。從而增強主體意識形態對未來發展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和說服力,守護好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
強化反思批判,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指引力。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明辨是非,把握話語主動權,開拓話語新領域,要旗幟鮮明地亮出底線,有理有力地展開對錯誤思想觀念的批判。同時積極實現對社會思潮的整合,梳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歷史得出的寶貴經驗。要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真精神,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政治辨別力,解開其意識形態的神秘面紗,勇于進行“武器的批判”。第一,思想批判層面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的“高勢位”建設,剖析各種社會思潮背后的利益偏執與立場狹隘,從而實現有效的價值引領。第二,理論反思層面要正視各種思潮聚焦的社會問題,彰顯主流意識形態的人文關懷,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實踐的理論詮釋能力。第三,實現對多元社會思潮的引領,關鍵在于對人民群眾的引領。必須堅定話語自信,在對各種社會思潮的批判超越中創新和完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以此作為加強與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基石。
創新話語模式,加大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吸引力。在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過程中,理論的傳播與表達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創新話語體系要擺脫冰冷抽象的政治術語,在體現主流意識形態崇高性權威性的基礎上,把中國特色與大眾化話語相契合,在語言表述上更具親和力,以此增強話語表達的感染力。在意識形態屬性日益凸顯的互聯網領域,要拓寬話語傳播平臺,借鑒反映民眾情感訴求的網絡流行語,實現話語風格的轉換;要靈活應用文字、圖片、視頻等符號,實現話語表達方式的轉換;要尊重網民的主體自覺和網絡語境平等自由的特點,實現話語傳播模式的轉換,增強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情感認同。對外交往領域應立足中國實際,增強民族文化意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批判繼承傳統文化資源,并賦予時代新意,創造出既彰顯中國特色,又凝聚世界共識的話語表達。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在意識形態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可以為如何解決國家間矛盾和分歧,實現共同發展的問題提供可借鑒參考的路徑選擇。加強媒介傳播能力建設,打造直通國際的全媒體平臺,為解決當前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等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2]謝·卡拉-穆爾扎.論意識操縱[M].徐昌翰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52.
[3]侯惠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487.
[4]佘雙好.當代社會思潮的內涵、特征及研究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7).
(作者單位:中共徐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