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云 姚瑞平
從歷史進程看,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黨的作風建設一直是黨的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1949年以后,作風建設中又邏輯地衍生出“政風”與“行風”建設的內涵,之后中國共產黨對于作風建設的認知在不斷深化,其具體表現就是作風概念的多樣化,比如有“黨風”與“政風”的區別,有“思想作風”“領導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與“學風”等不同內涵的理解,還有“機關作風”與“干部作風”的區分等。事實上,作風概念的多樣化反映出具體實踐中作風類型的多樣性。換言之,在作風建設實踐中,我們面對的是多種多樣的作風樣態,這也給作風建設帶來了諸多的復雜性。因此面對作風類型的多樣性及其作風建設的復雜性,我們需要在理論上澄清作風概念的差異,以及不同概念所表達的真實內涵,以為作風建設提供理論上的引導與澄清。
一、作風建設的外延與內涵
1.外延:作風包含“黨風”與“政風”
“黨風”與“政風”的概念及其內涵。“黨風”即“黨的作風”的簡稱,這兩個詞都是由“作風”這一語詞演變而來的。而“作風”一詞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厚的底蘊,比如在漢語中有“鄉風”“民風”及“家風”等詞匯,在這些詞匯的基礎上就形成了目前在中國政治生活與政治生態中常用的兩個詞匯,即“黨風”與“政風”。有學者認為,在自然界中,空氣的流動形成了某種風向,即“風”;而在社會生活中,當人們的思想與行為都具有朝著一個方向或者是具有向著一個方向的趨勢時,同時這一思想與行為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時,就形成了“社會風氣”或社會之“風”。因此“黨風”就是指,一定數量的黨員或組織在思想、學習、組織、工作、領導及生活等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的傾向性。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中首次提出“黨風”的概念。他說:“我們要完成打倒敵人的任務,必須完成這個整頓黨內作風的任務。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而“政風”是“行政作風”或“政府機關作風”的簡稱。“政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政風”概念,既包括國家立法機關,也包括國家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在內的“國家政權機關的作風”;而狹義上使用的“政風”則特指“國家行政機關的作風”或“國家政府機關的作風”。一般地說,“政風”的內涵就可以理解為:它是指國家公職人員在行政或公務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一貫性的態度和言行。
“黨風”建設是作風建設的核心內容。毛澤東同志在講到整風運動的意義時強調:“只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黨外有這種不良風氣的人,只要他們是善良的,就會跟我們學,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樣就會影響全民族。”在這里,毛澤東同志強調了“黨風”建設是作風建設核心內容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黨風”建設一直處于很高的戰略位置,因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處于執政黨位置的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建設,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自毛澤東同志開拓性地論述了黨風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在實踐中不斷地通過“整風運動”來強化“黨風”建設之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也非常重視“黨風”建設這一政治議題。比如針對“黨風”建設,鄧小平同志就曾指出:“贊成陳云同志講的,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啟動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治國理政戰略,這一戰略以“黨風”建設開局、八項規定起步,遏制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與奢靡之風等不良“四風”問題。因此近百年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踐證明,只有充分認識到加強“黨風”建設的戰略地位及其重要性,才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戰斗力和凝聚力。
2.內涵:作風包括思想作風、領導作風、工作作風、干部生活作風及學風
2001年9月,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在這次會議及其《決定》里,第一次將“黨風”概括為: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這“五風”。自此之后,相對抽象意義上的“黨風”與作風建設問題,就具體化為思想作風、領導作風、工作作風、干部生活作風與學風這“五風”,這樣“黨風”與作風建設的內容就更加具體。
首先,“思想作風”是作風建設的核心。“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必須把思想作風建設擺在第一位。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思想作風,是黨順應時代進步潮流、永葆先進性的根本要求。”這次會議及其《決定》進一步強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作風的核心地位。其次,“領導作風”是作風建設的關鍵。當前在領導作風中暴露出來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違反“民主集中制”這一中國共產黨組織及其領導者應遵從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比如有的一把手搞“一言堂”“家長制”、作風霸道、獨斷專行;有的行政領導“地方保護主義”或“部門保護主義”思想嚴重,為了地方利益或部門利益損害黨、國家、社會或群體的整體利益。這實際上形成了以個人領導、個人專制取代“民主集中制”的集體領導,使個人決策代替了集體決策,從而使一切對權力的監督與約束成為一紙空談,這不僅嚴重破壞了黨的民主生活秩序,也容易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再次,“工作作風”是作風建設的基礎。黨的干部或國家公職人員的工作作風,是黨的事業與政府工作的基礎,它事關黨的“執政為民”這一宗旨能否真正得到兌現。在現實中,不良工作作風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突出問題抓起,以整風肅紀。目前“四風”問題中的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問題已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但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因為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的工作作風具有頑固性、隱蔽性的特征。復次,“生活作風”是作風建設的切入點。所謂生活作風,是指黨員干部或國家公職人員除工作之外,在處理家庭事務、私人事務及處理非工作性質的社會交往事務等在“八小時以外”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一貫性的行為及態度。生活作風問題屬于私人領域的范疇,它與具有公共領域性質的“黨風”與“政風”之間沒有關系,但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社會管理中,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往往難以分開。黨員干部或國家公職人員的不良生活作風,雖然不直接體現在公共權力行使的過程中,但卻比較具體地體現在老百姓能接觸與感受到的日常生活中,并對良好的“黨風”與“政風”建設產生強大的沖擊與破壞。最后,“學風”是作風建設的必要環節。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講到學風時曾說過:“所謂學風有些不正,就是說有主觀主義的毛病。”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學風”時,也不無憂慮地說:“學風方面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鄭重地提出要“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
二、主體:作風包含“機關作風”與“干部作風”
任何作風都是有其擔當主體的,而作風的主體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組織形態為主體的作風,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言的“機關作風”,它強調作風的整體性;另一個就是以個體形態存在的作風,即我們通常所言的“干部作風”,它強調的則是作風的個體性。“機關作風”與“干部作風”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因為社會與民眾一般都將國家公職部門及國家公職人員俗稱為“機關”與“干部”,這樣在作風建設問題上,就形成了兩個具有約定俗成的概念,即“機關作風”與“干部作風”。
在作風的研究中,有大量從“機關作風”角度的研究文獻,也有大量從“干部作風”角度的研究文獻,而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研究的文獻幾乎沒有。具體到一個組織、部門或機構,既存在“機關作風”也存在“干部作風”,而且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與制約的關系。從作風的性質來看,機關作風有良好與不良之分,干部作風也有良好與不良之區別。因此從組合方式來看就有四種形式:良好的機關作風與良好的干部作風之關系;良好的機關作風與不良的干部作風之關系;不良的機關作風與良好的干部作風之關系;不良的機關作風與不良的干部作風之關系。
“整體上良好+個體上良好”的組合關系。這一組合關系是指,“良好的機關作風”與“良好的干部作風”之組合。這種“良好+良好”的組合關系,是最理想的作風呈現形態,因為這一關系能夠在機關團體與干部個體之間形成合力,從而使黨政組織能夠呈現出一種良好的工作氛圍以實現其責任、目標與任務。在這一組合關系中,機關團體與干部個體也不存在源于思想沖突、認知沖突而可能產生的各種角色沖突。在各級各類黨政組織中,組織與個體在工作中會面臨多種角色期待:一方面,黨政機關作為公共組織一定承擔著社會與公眾實現“公共價值”的期待,同時它作為一個組織還承載著組織內成員追求其利益及福利最大化的期望;另一方面,作為個體的機關干部,既存在著成為“好官”的社會期待,還存在著“好的母親/父親”或“好的社區成員”等各種家庭及社會角色期待。因此當機關團體或干部個體面臨多種角色沖突與困境時,“良好+良好”的作風組合關系,常常能夠有效地化解角色沖突與困境。因為在這種良好的作風氛圍下,黨政機關實現公共價值的優先權,既有良好的以規則方式存在的“外部控制”,也有以道德約束方式存在的“內部控制”。當機關團體與干部個體的思想、行為可能越過“公共價值”這一邊界時,既有“外部控制”的約束,也有“內部控制”的約束,這是良好作風正向循環的最理想的存在方式。
“整體上良好+個體上不良”的組合關系。這是指,“良好的機關作風”與“不良的干部作風”之組合關系。當我們假設,一個黨政機關已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機關作風,這一機關作風既可能往下傳遞,也可能被改變。因為在黨政機關的發展中,源于人員調整或干部基本價值觀的變化,就可能會形成一種“整體上良好+個體上不良”的組合關系。在這一組合關系中,明顯就會出現干部個體與組織整體發生思想、認知及行為沖突。首先,在這一組合關系中,干部個體與機關整體的行為沖突具有不對稱性。在這一組合關系中,整個機關良好作風所形成的組織氛圍與組織氣場,會形成一種強大的“道德約束”,這一約束會強烈地控制以至于糾正任何個體的不良作風及行為。結果要么具有不良作風的官員干部的行為獲得改造,要么不良作風的官員干部被這一組織所排斥,因此機關整體上仍然能保持其“良好作風”的純潔性。其次,在這一組合關系中,要特別注意一種動向,即當與機關整體作風發生沖突的干部個體是黨政組織的核心成員,尤其是黨政組織的“一把手”時,那么這一作風沖突的不對稱性就會發生變化。因為在黨政組織中,“一把手”常常掌握著組織的絕大部分資源與話語權,這時具有不良作風的“一把手”會以強制方式動搖整個機關整體長期形成的良好作風。
“整體上不良+個體上良好”的組合關系。這是指不良的機關作風與良好的干部作風的組合關系,這恰好與第二種組合關系相反。我們假定,如果黨政機關在整體上形成了一種不良的作風,那么其中就必然存在著的一種“反向力量”,這種力量會破壞或削弱任何個體追求良好行為與作風的沖動,結果具有良好作風的干部個體要么屈服于組織,要么離開這個組織。從理論與邏輯上看,如果一個黨政組織在整體上出現了這種不良的作風,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源于組織整體與成員個體博弈能力的差異,任何一個具有良好作風與行為的個體,即便是主要領導者甚至是“一把手”,都難以在一個不良作風的整體組織環境中具有比較優勢。
“整體上不良+個體上不良”的組合關系。這是指不良的機關整體作風與不良的干部個體作風的組合,這是最糟糕的組合關系。在這一組合關系中,整體上的黨政組織與個體上的干部官員之間會形成一種“反向合力”,它對于黨政組織建設良好的作風具有一種“高抗力”。這一關系的實踐形式就是王海明教授所言的“純粹惡”,即“為實現價值較小的欲望而喪失價值較大的欲望”[1]。即組織與個體為了實現其私利而喪失追求“公利”的任何可能性。在這一關系組合中,機關整體與干部個體在自身利益的問題上是一致的,因此整體與個體以及個體與個體之間不會產生行為沖突。在我國現實的反腐敗斗爭實踐中出現的“集體腐敗”“團體作惡”以及“一窩蜂”等現象,都提醒我們這一組合關系的苗頭以及它對社會的危害性程度。
結語: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做出的一個政治宣示。這一樸素的政治宣示反映了中央反“四風”、狠抓作風建設的政治決斷,也反映出“作風問題”的頑固性。筆者認為,要落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政治決心,我們必須狠抓以下兩個關鍵環節:一是堅定地反對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的作風。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明確將整治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向全黨與全社會再次釋放“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強烈政治信號。二是在反對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的作風中,需要以“關鍵少數”的自我革命來帶動黨風與政風的轉變。而良好的“黨風”與“政風”具有風向標的作風,它對于民風及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都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5-36.
(劉祖云: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姚瑞平,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博士生)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