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
江蘇是我國的海洋大省,是我國東部海洋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江蘇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進入新時代,江蘇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按照省委“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東部沿海藍色增長極,加快建設海洋強省。
一、江蘇海洋經濟目前處于快速發展時期
江蘇是全國唯一兼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和大運河的省份,海洋資源十分豐富。全省海岸線長954公里,管轄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海島26個,一線海堤外的海涂面積750萬畝,占全國海涂面積的1/4,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區位、資源、產業等綜合優勢。
江蘇海洋經濟最近十年實現了年均12%以上的增長。在各項政策措施推動下,自2009年實施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以來,江蘇海洋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年均增長12.4%,超出全省GDP年均增速近1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多年保持在8%以上,形成了以沿海地區為縱軸、沿江兩岸為橫軸的“L”形特色海洋經濟帶。2018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6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海洋經濟呈現出總量提升、結構優化、動力增強的穩健發展態勢,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和江蘇“1+3”功能區戰略的深入推進,江蘇沿海區域協同發展優勢將進一步顯現,海洋經濟將成為“十三五”乃至未來若干年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的增長極。
連云港和鹽城獲批全國首批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2018年1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聯合下發關于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通知,支持全國14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連云港和鹽城位列其中。這是繼2016年南通被確定為8個全國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之一后,國家賦予江蘇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的又一重大使命和殊榮。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是承擔海洋經濟體制機制創新、海洋產業集聚、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權益保護等重大任務的區域性海洋功能平臺。按照規定,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主要任務是,推動國際海陸物流一體化模式創新,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鹽城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主要任務是探索濱海濕地、灘涂等資源綜合保護與利用新模式,開展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示范區的建設將為兩市海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二、江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
“十二五”以來,江蘇堅持陸海統籌、江海聯動,積極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海洋主導產業穩步提升,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海洋服務業占比超過二產,形成了許多特色和亮點,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海洋主導產業穩步增長。億噸大港數量和港口貨物吞吐量雙雙位居全國第一。江蘇具有臨海濱江的獨特區位優勢,擁有連云港港、南通港、蘇州港、無錫(江陰)港、泰州港、鎮江港、揚州港、南京港8個億噸大港,數量居全國第一。2017年,全省沿海沿江港口實現貨物吞吐量20.4億噸,位居全國首位。正在建設的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將進一步提升江蘇港口的功能和實力。造船三大指標均位居全國榜首。江蘇是我國第一造船大省和世界重要的船舶產業基地,初步建立了研發、設計、造船、修船等門類齊全的船舶產業體系。海洋船舶工業是江蘇的優勢產業,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連續十年位居全國榜首。2017年,全省出口船舶占世界市場的份額達1/8,占全國的份額達1/3。海洋漁業加快轉型升級。江蘇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擁有海州灣漁場、呂四漁場、長江口漁場和大沙漁場。隨著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工程和“萬船改造”工程實施,江蘇海洋漁業加快轉型,大力發展生態漁業、高效漁業和品牌漁業,實現從傳統海洋漁業向現代海洋漁業的轉變。海洋旅游業快速發展。江蘇海岸帶旅游資源豐富,海洋文化具有地域特色。沿海擁有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濕地和獨特的輻射狀沙洲,設有兩個國家級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和兩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海灘海島、灘涂濕地、漁港漁村等自然景觀遍布沿海各地。近年來江蘇沿海三市接待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保持較快增長,海洋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領先全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是海洋大國實力的重要標志。江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正處于歷史上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時期,產量約占全國的1/3、世界的1/10,產品覆蓋從淺海到深海的各種類型。“希望6號”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天鯤號”自航絞吸挖泥船、全球首型深海原油中轉船(CTV)、我國首艘軍民兩用5萬噸級半潛船“振華33”號,以及“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等一批高端裝備在中國海工裝備領域獨占鰲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位居全國前列。江蘇沿海擁有豐富的灘涂資源和海上風能資源,海上風電在全國起步早、發展快。2018年,江蘇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02.5萬千瓦,海上風電發電量達到61.9億千瓦時,位居全國前列。根據國家《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2020年我國將在6個省區打造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其中江蘇是唯一一個以海上為主的風電基地。2019年,江蘇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已全部核準開建,項目計劃于2020年前建成。建成后,被喻為“海上三峽”的江蘇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將成為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業取得新突破。江蘇在海水淡化、海水淡化設備和材料、海水綜合利用方面形成了較為齊全的產業鏈,發展勢頭良好。鹽城市建成了我國1萬噸非并網風電淡化海水示范項目首條生產線。國內首創使用風光儲互補智能微電網海水淡化技術的集裝箱式新能源海水淡化成套設備在江蘇研發成功。江蘇生產的海水淡化設備已在南海島礁投入使用,并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加快發展。江蘇大力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推進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創新藥物研發及產業化,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實力不斷增強。連云港海洋生物制藥創新基地、鹽城海洋生物產業園、省海洋藥物研究開發中心等創新載體加快建設,鹽城海洋生物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
江蘇海洋經濟發展走上法制化道路。2019年3月29日,《江蘇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2019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條例》共七章五十二條,以空間布局與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推進海洋經濟開放合作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為支撐,以加強生態保護、構建服務支持體系、強化安全生產等為保障,對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較為全面的規范,并設定了一些創新性規定。該《條例》的實施將對江蘇海洋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為海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推動江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舉措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關系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從資源稟賦、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科技實力來看,江蘇具備了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下一步,江蘇要聚焦海洋經濟重點發展領域,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對江蘇海洋經濟而言,就是要努力加快傳統產業、低端產業、資源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重點發展新興產業、高端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和科技密集型產業,構建創新引領和國內領先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一要發揮優勢產業的驅動作用。要持續做大做強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優勢產業,加快調結構、補短板,不斷優化產業發展模式,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向高端裝備邁進,進一步鞏固全國第一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大省地位。二要增強新興產業發展新動能。持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培育壯大海洋高效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業以及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三要強勢推進海洋服務業。服務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海洋服務業發展水平則是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堅持陸海統籌,發展功能完善、業態多元、布局合理的海洋服務。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海洋物流、涉海金融、海洋工程咨詢、海洋信息等服務,不斷提高海洋服務業在海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要重點提升海洋旅游業。沿海三市要利用自然、區位和港口資源優勢,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海洋旅游新業態,增強海洋旅游的競爭力。
增強港口輻射能力,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港口是國家或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橋梁,是區域經濟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競爭的重要依托。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快提升江蘇海洋港口綜合實力。一要拓展服務功能,加快港口轉型升級。要積極拓展港口物流運輸通道網絡延伸與輻射范圍,提高港口對內陸的輻射能力。大力發展港口物流,加快建設上合組織物流基地,打造“一帶一路”交匯點重要物流合作平臺。培育發展航運業務、商品貿易、金融服務等現代航運服務業領域,提升江蘇港口的競爭力。二要完善港口運輸系統,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根據港口發展定位突出發展重點,結合港口建設條件和產業發展需要,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港口與鐵路、公路、內河水運等集疏運通道有機連接,完善港區疏港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充分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勢,形成高效多式聯運體系,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三要合理配置資源,推進港口集約化發展。以組建江蘇省港口集團為契機,統籌港口發展事務,推動集約發展,加快轉型升級,盡快形成規模效應。要發揮港口對于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和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作用,提升港口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堅持創新引領,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改革和完善海洋科研管理體制,大力推進海洋領域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性和戰略性技術研發,提升和拓展走向深遠海能力。要加大海洋教育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與省外、國外海洋研究領域優秀科研機構合作,加強海洋類新興、交叉學科和專業建設,著力培養一批江蘇所需的海洋專業人才。要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力量,構建產學研研發平臺,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為海洋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源泉。
堅持綠色發展,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海洋開發中應進一步加大對海洋資源和海洋生態的保護。以維護海洋生態健康為基礎,持續加大海域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著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沿海經濟發展必須與海洋環境資源承載力相適應,走產業現代化與環境生態化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要落實海洋主體功能區制度,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優化海洋利用空間布局,不斷增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海涂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