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關鍵詞】南昌起義;《革命日報》;惲代英;郭沫若;《中央委員宣言》
【中圖分類號】K25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19)04-0085-06
1927年9月24日,南昌起義軍到達廣東汕頭,隨后編輯出版過一份名為《革命日報》的報刊。該報發行時間僅三日即因起義部隊的撤離而停刊,至今尚未發現原件。作為重要的歷史見證,《革命日報》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
注,目前已有不少學者研究涉及并取得一定的成果。①然而限于資料,當前研究中有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近日筆者從新加坡老舊報紙中偶然覓得與《革命日報》相關的史料兩則,并對該報發行出版的相關情況進行考證與補遺。
一
目前學界多認為郭沫若是汕頭《革命日報》的負責人,②主要依據許美勛的一篇回憶錄。許美勛是“左聯”創始盟員之一,其愛人即著名“左聯五烈士”之中的馮鏗。1957年7月15日,許美勛在《南方日報》發表《潮汕七日紅》一文,回憶《革命日報》出版的相關情況,現摘錄如下:
紅軍進入汕頭的第二天,便出版了《革命日報》。據說《革命日報》的報頭字是郭沫若同志題的。后來紅軍撤退,我把僅出版三天的《革命日報》寄藏在一個農民家里,可惜后來這家農民給反動派連房子都燒光了。
此后,許美勛又補充了一些資料,提出“郭沫若還曾以革命委員會的名義,在該報發表詩作:‘蔣逆中正叛變于前,汪逆兆銘叛變于后,大好河山一盤破碎等等”。③后人以此為據,衍生出“郭沫若曾主筆《革命日報》”的說
法。④由于《革命日報》原件已遺失無存,故此說長期以來無人質疑,以為信史。最近筆者覓得一則新史料,可對此事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新發現的史料刊載于1927年10月22日出版的新加坡《叻報》第13461號①和10月24日出版的《叻報》第13462號,②現將之相關的內容摘錄如下(原文漫漶不清之處用“□”代替,“……”為省略未錄文字):
十月五日汕頭函云:葉賀兩軍八月一日在南昌叛變,自稱(八一革命),組織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言打倒武漢、南京、北京三政府,實行聯俄、聯共、農工三大政策,擁護國共兩黨合作到底,反共黨即反革命,實現民生主義中之土地革命。……記者終日心忡忡如有所失,似乎生命等于累卵,朝不保夕,更有何閑情執筆為文以記其事,此一節應先向讀報諸君道歉者也。廣東薛岳,一號□軍由潮安到汕,警備司令王俊三日亦布告安民。……故于三日晚在燈下安心執筆追記其經過詳請以饗讀者。
第一日(九月廿四日)清晨,見馬路上便衣赤足臂系紅布之農工軍手持槍棒刀矛,形狀猙獰,三五人結隊成群,把守各馬路口。海關前形墻上貼有國民革命軍義勇團總指揮楊石魂,陳振韜之布告。據人言,昨夜二時許,市內共產分子聞得葉賀軍前鋒過浮洋車站,協同月浦鄉農軍四五百人來汕響應。……至午刻,賀龍部二百人到汕,隊伍極復雜,領系紅帶,……第二日(廿五日)清晨,各馬路遍貼有國民革命軍參謀團鄧演達、賀龍、葉挺、周恩來、劉伯承之布告,不許農工亂纏紅帶破壞軍譽,又出六言布告申明紀律。中央革命委員會委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兼海關監督,兼交涉員,徐光英為汕頭公安局長。郭往拜會各國領事,力辯非行共產主義,乃貫徹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土地革命。……記者兩腳如游方之僧,每日行街為生平職務。是日見有赤派學生到各工會演說,各街巷工友成群結隊到公安局門首報名領槍者,絡繹不絕。……第三日(廿六日),汕頭《革命日報》出版,主持該報者為惲代英。記者平生有報癖,比人們吃洋煙之癮還更高厚。困處汕頭不看報者二日矣,一見之后,欣慰何似。茲將該報從頭至尾撮述以后: (一)該報啟事將 《嶺東民國日報》改為《革命日報》;(二)革命委員會宣傳委員在該樓辦公; (三)郭沫若啟事,請原有交涉署職員照常到署辦公;(四)市政府招承各稅捐,署名者為委員長賴先聲; (五)中國國民黨中央革命委員布告,署名者郭沫若、鄧演達、宋慶齡、譚平山、賀龍、惲代英。(一)八一革命之意義;(二)農工應實行土地革命奪取鄉村政權;(三)發行國民銀行紙幣,禁止運現銀出口,如用中央紙者,作附逆論罪;
(五)③總政治部招考政治憲兵三百名的布告。篇首發刊詞為惲代英撰,祝詞為賀龍作,短評《三位一體》,《一舉三得》為高語罕撰,《革命委員會的使命》為郭沫若撰,文字尚佳。……第四日(廿七日)有輪船拖蓬船八艘由潮州運汕,傷兵病勢沉重,不能步行搭火車來汕者也。……本日《革命日報》第一篇登載《孫宋慶齡對時局宣言》,此宣言前曾見各報;(二)汕頭市政府人員決定為賴先聲、潘濃深、陳耀潮、鄭成和、吳煥珠、馬慶川、古夢恭、宋飛雄、張善恭、□炳英、陳振韜、楊石魂;(三)市黨部指定賴先聲、馬慶川、吳文□、黃月三、李□惠、莊明忠、賴應坤、林任、黃來。又宣布《懲辦反革命、土豪劣紳、貪官污吏條例》,共八條,非常嚴苛,原文繁冗不備錄。……
從該文作者自稱“記者”以及行文語氣看,其身份應是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在文中對9月26日與27日出版的兩期《革命日報》進行了詳盡的描述,使得后世之人得以概覽該報。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親歷者,該文作者明確指出《革命日報》系由《嶺東民國日報》改組而來,其負責人是惲代英而非郭沫若,并且該報“篇首發刊詞為惲代英撰”。從職務分工上看,時任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此時正兼任海關監督與交涉員,主要擔任的是“拜會各國領事”的任務。有學者已從廣東檔案館中找到相關檔案,證實南昌起義軍進駐汕頭后郭沫若確實受命出任潮海關監督兼汕頭交涉員一職,并頻繁與日本海軍及各國駐汕領事進行交涉,相關情況可見《潮海關檔案352卷7775-7779號》。①這也印證了該文記載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而南昌起義時郭沫若擔任宣傳委員會主席,但此時尚未到任,實際是由惲代英代理負責。作為黨內著名理論家與宣傳家,惲代英曾同其他國民黨中央委員于8月1日聯名發表了著名的《中央委員宣言》,展示了出色的宣傳水平。惲代英在隨南昌起義軍到達汕頭后依然主要負責宣傳委員會的工作,主管《革命日報》也在情理之中。因此,筆者認為《叻報》所刊報道真實可信,《革命日報》負責人應是惲代英,而非郭沫若。
二
《革命日報》雖然僅出版三日,但其社會影響力卻不容忽視,甚至一度遠達千里之外的南洋諸地。1927年10月18日至21日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出版的《檳城新報》曾分四期逐日轉載了《革命日報》所刊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言及政綱》一文。該文并非1927年8月1日南昌 《國民日報》所刊載的 《中央委員宣言》,應是南昌起義軍到達汕頭之后所作,目前尚未見載于國內其他史籍之中,當屬新發現,故全文照錄如下,以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革命委員會宣言及政綱
據各報載,葉賀兩部已于二十七日午□退出汕頭矣。該部得汕前后不過三日,然于□□七日尚出日報一種,名曰《革命日報》,即將《嶺東民國日報》改組,并刊登所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言及政綱》。茲轉□其原文如下,想亦留心時事者有所欲知之也。
宣 言
中國國民黨之○大目的,在《誓詞》民生主義中之土地問題,故在同盟會時代,其解決有四:“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設民國,平均地權”。驅除韃虜□后,政權既已操之革命黨人,即宜實行土地革命,以□民生主義完成,然后□國始為多數平民所共有之民國,□□之至為深遠。蓋本黨之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若不解決民生問題,完成民生主義,則民族革命亦無異于大特權階級宰割工具之轉移,于大多數之平民無□。故民生主義雖為三民主義之一,實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終之目的。
夫三民主義,不產生于西方工業發達,□□資產階級民主政權之國家,亦不產生于明治維新之日本,而獨誕育□□□代之中國,其主因仍在于:
(一)中國尚未脫離手工業時代;
(二)全國農民占全國人口□分之八□□。
(三)□□□源,②使全國大多數人眾日呻吟憔悴于刀俎之下,是皆土地不均,貧富懸殊之所致。故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實為土地革命問題。
蓋土地革命□功以后,地主階級消滅,軍閥始可絕其根源。土地革命之成功,當然為以貧農取得鄉村政權為必要條件。農民既得鄉村政權,則城市工人及革命民眾得友軍強大之后援,始得鞏固其在城市取得之政權,消滅資產階級,而鎮壓其反革命勢力之復活。是則吾黨民生主義之兩大目的,一節制資本,平均地權,一其功能雖可等量齊觀,而土地革命成功,地權平均,所謂節制資本,必事半而功倍,在未脫離農業經濟的中國尤為必然之趨勢。
總括□,土地革命為達□民生主義之唯一必要條件,而民生主義又為革命的三民主義○終目的。當此國際資本主義發展到○□階段時代,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并行不悖。若革命而□改造社會組織與其經濟基礎,則不□特殊階級政權□轉移,與夫政府之更易,以暴易暴,又何與□民□休戚。故本黨總理信之至篤,其躬率同志□是以為奮斗之鵠,老而彌堅,四十年如一日。然而本黨既以三民主義革命相號召,自始以來黨內□所屬之階級,實至柔(米旁)①雜。自其全體觀之,對于民族革命,除○□□之獨夫民賊外,無不深表同情。及至民權革命,則向之努力。民族運動吾今或而懷疑矣,及至民生主義,則向□傾向于民權運動者,今□起而反□矣。(以上○□最)②此無他,經濟基礎判然不同,階級利害迥不相侔,有以致之。故本黨自辛亥革命以來,革命得一度進展,黨內必然一次分化。窮本溯源,起于狹義之民族主義者□□之然,而十九皆為反對民生主義。如黃興,宋教仁等于民國元年所組織之國民黨,抹殺民生主義,而□官僚政客□□□□□平民□□□□□□□□本黨,對于民生主義,又□□□□以□確之解釋。對于本黨的組織政策,更處處從工農群眾著想,于是而有馬素,馮自由等背叛,于是而有商團之變亂。及國民政府成立,軍事勝利,得民眾團體之助力為□。民氛盛張,□是當然。夙受奴視之工農群眾亦漸躋于政治社會之林,而幼稚之中國資產階級始而雖欲利工農群眾打倒一部分之軍閥,既睹方張之民氣,則怦然心動,以為軍閥固吾所惡,而方興之工農群眾尤吾所懼。于是反動頻生,狡然思逞。始□□西山會議之背叛,繼而有三月二十日之事變,形成代表資產階級的蔣中正之軍事獨裁。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及第二屆中央委員第三次全體會議對于工農解決之一切議案,亦即此反動潮流之反響。凡此種種,莫不歸宿于民生問題。事實昭然,莫可掩飾。□□數□,湖南土地問題□已□生,湖北民眾組織亦日益擴大,而代表封建軍閥之唐生智,何鍵等反對中央土地問題決議案,反對農民奪取鄉村政權,違背總理“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之革命主義,□先□□湘鄂兩省□□□行屠殺工農群眾,摧殘革命□□,馮玉祥在河南同□反□所謂武□□□自號之汪精衛,③
亦忍將總理遺囑,本黨主義,減價出賣。蓋汪精衛所代表者為虛偽派,其經濟立場,至為搖動。危疑震撼之時,自不免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爾時在武漢之中央委員,雖有一部分之軟化,而愿為主義犧牲,不避艱險,以奉行總理遺囑,保持革命三民主義,頗不乏人。同時,因我第二方面軍自北伐以來,忠于黨國,始終不渝。有此“鐵軍”,難逞逆謀。于是唐、馮、何利用汪之柔懦,勾結三、六、九各軍召集廬山會議,企圖在江西地方消滅第二方面軍。所惜我第二方面軍之一□將領見不及此,又為汪所欺騙,游移不定,徘徊歧路,□致大局飄搖,情勢急迫。中央執監委員及各省黨部負責同志之赴江西者,懼黨國之危亡,念責任之重大,乃成立革命會,指揮第二方面軍之忠勇將士,于八月一日舉義南昌,以應此非常之變。蓋唐、馮、何等此次之叛變,直□由于反對工農政策,反對土地革命,間接則系接受西山會議派及蔣中正反動之主張。我南昌之“八一革命”即為聲討此種叛逆,實現總理民生主義,力行土地革命,保障總理三大政策之行動的表現,純為數年來中國經濟社會變動及革命與反革命劇烈斗爭客觀事實之結果,絕非某黨某派或一□有力者之所能憑空造作,稍知中國革命史者當能共喻也。一慨自南昌起義以來,長途行軍,自贛至粵,艱難備嘗。本會各種文告,與夫各軍克敵勝利之消息,均為反革命派所蒙蔽,致使四方同志,全國民眾,時深憂忌,懸念不已。或者不明最近中國革命之狀況,本黨內部分化之真像,南昌事變之意義,與夫近來重建政府之旨趣,用特略述起義經過,揭橥(下從木)④政治綱領,憑為共信,相與勠力,俾底效成,并將政治綱領授之國民政府作為行政之標準,使其期早日實現,仰又為全國民眾及吾黨同志告者。此次本會既鄭重決議以土地革命為政治綱領之中心,則土豪劣紳、貪官污吏、大地主及其因緣為奸之軍閥均為本黨之死敵,即全國革命民眾之死敵。前途艱辛,較今為烈,惟是革命本為長期奮斗事業,自非一就可躋。況一二月來反動派已因互爭權利,自行□潰,革命正統不絕如縷。所望全國民□齊集于本黨革命旗幟之下,與本黨攜手偕行,效死勿去,最后勝利終屬于真能繼承本黨總理遺志,努力奮斗者,惟全國民眾實利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