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娟
【關鍵詞】 深度學習;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流程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090—02
深度學習是全新教育理念與學習方式變革的標志。深度學習對英語課堂教學創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對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英語的深度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優化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生更高水平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和特征
深度學習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界定與研究。綜合學者們的研究和界定,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通過對新知識的批判分析,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通過與原有知識整合,形成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能夠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終以改變個人思想、行為的方式內化知識的一種學習。深度學習具有以下特征。
1. 深度學習是一種理解性學習,要求學生運用高于熟記的高級心智進行學習,能夠透過解讀學習內容的事實和細節把握其主旨和大意,挖掘字里行間所隱諱的意義。
2. 深度學習是一種整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善于發現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并且把新知識與曾經學過的知識整合到一起,使之成為已有知識建構的一部分。
3. 深度學習是一種反思性學習,要求學生探索他們自己的學習經驗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深刻理解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學以致用。
4. 深度學習由學生的內在動機所驅動,學生對所學內容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為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主動學習,使學生在知識、態度、技能等方面整體改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總之,深度學習通常指的是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問題解決、自我反思等高級思維,在深度學習發生時大腦比較活躍,因此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也會理解、保持、應用得更好更持久。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深度學習產生于學生內在的一種恰當地、有意義地從事某個任務的需要,要求學生具有把某一任務有意義地完成的意圖,這種意圖產生于內在的好奇心或者做好某件事的決心、恰當的背景知識、具有在高概念水平上整合知識的能力、具有系統化思考和遷移運用的能力。從教學來看,要以適當的方式清晰地呈現主題和學習任務,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激活學生已有知識,激發學生積極反應,注重對知識的批判性吸收,強調學習的深度而不是學習的廣度,允許學生犯錯誤并從錯誤中學習,培養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由此可見,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并不是單純的教師“教”,其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逐漸掌握自我學習的能力,通過“學”達到“自學”的目的,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深度學習迫切要求創新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重組、優化教學流程。為促進深度學習,我們借鑒任務型教學理念,構建了英語課堂教學四階段模式,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基于深度學習的英語課堂教學流程
1. 主題導入。這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主要是給全班同學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教師通過視頻等創設真實情景導入課堂學習的目標和任務,讓學生從上課伊始就明確知道自己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在任務的驅動下去學習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
成功、明確的導入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能夠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投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情景創設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最重要的是真實并與教學目標、任務密切相關,因為語言的運用是在一定的情景下產生的,如果缺乏特定的語言環境,學生往往無法理解語言知識,更不會產生實際的欲望。
2. 呈現與理解。經過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主題導入之后,學生能夠感受到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信息和文化理解,任務的要求與他們目前的知識與能力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學生就容易在任務的驅動下進入第二個環節——呈現與理解,也就是課程內容的學習。理解是信息輸入和加工的階段,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分析、綜合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理解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自己原有的認知得以提高,知識結構得以擴充。語言的交際屬性要求課程內容的呈現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對話式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建立精神相遇關系的教學,是師生間心靈與觀念上能夠互相回應、和諧智慧的教學,具有集體性、完整性、支持性、積極性和目的性等特點。師生共同設疑、釋疑,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達成和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話過程必須圍繞任務來進行,任務的選擇是第一順序,而語言形式的選擇是第二順序,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會感受到語言形式的必要性,對語言形式的學習是以意義為出發點的,從而增加情感投入,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學習。
在對話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通過體驗來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當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景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吸收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他們將會超過語法障礙,在生動活潑的交流中不由自主地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升英語素養,促進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從而激活語言的生命力。
3. 深度加工。這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在理解了課程內容后,需要通過歸納、轉換和內化等過程加工信息,提高對語言知識的深層理解。領會是深度加工的重要標志,理解是領會的前提,領會是理解的進一步發展。學生通過轉換、解釋、推斷等方式從多個角度批判性地分析課程內容,學習新的語言知識和事實,通過對問題的質疑和批判性思維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交流和探究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深度加工。學生是積極的思考者,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來建構知識,學生的語言參與必將促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讓學生充分運用英語對自己的語言知識進行反思感悟,必將使學習走向深入。探究就是讓英語教學活動聚焦、發現、探索。英語學科的探索過程就是語言的習得過程。學生在自然習得的狀態下,教學語言與語言教學融會貫通,所學語言知識之間建立起了自然聯系,這種聯系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意義理解和靈活運用。
4. 應用和遷移。練習是語言應用的最基本方式。練習不僅能促進語言知識向交際能力的轉化,還能促進語言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生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變式—反思—遷移”模式設計變式練習任務,并通過反思來調控變式練習任務以促進語言知識的轉化和遷移。
拓展是對語言知識遷移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深化,設計精巧的拓展活動往往與課堂教學主題的導入首尾呼應,從而使整堂課的流程貫穿于情境之中。語言知識拓展到豐富的情境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完成具體任務,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從而實現自主學習。
三、結語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深度學習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根本追求,教學作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必須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改進和創新?;谏疃葘W習的英語課堂教學四階段模式正是適應課改要求,優化、重組英語課堂教學流程的嘗試。當然,這一嘗試的可行性還需實踐檢驗,結合具體課程來設計實驗研究方案并付諸教學實踐,將是下一步探討的重點。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寫作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Z140)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