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常聽人說中國傳統的歷法是陰歷,并稱春節為陰歷年。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夠準確的。
目前,世界各民族所使用的歷法,大致可以分為陰歷、陽歷、陰陽合歷三種,而中國傳統的歷法則屬陰陽合歷。
所謂陰歷之“陰”,即太陰(月亮)。凡以朔望月(即月亮的圓缺)為標準的歷法稱為陰歷。因為月相變化的周期是29天至30天,這樣,一年12個月中,便要置6個大月,每月各30天;6個小月,每月各29天。全年總共354天。但這個日數明顯少于一個太陽年的時間,即365.2425天。所以,陰歷的“年”要較太陽年提前,而且其每年的起止時間也不是固定的。今天還在實行這種歷法的有回歷,回族人每年過“年”的日子都要較前一年提前一些日子,就是這個道理。
陽歷之“陽”即太陽。凡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即回歸年為標準的歷法稱為陽歷。陽歷與月亮的盈虧(即朔望月)無關。它只是根據回歸年的時間來分配一年12個月中每個月的天數,設7個大月,每月31天;4個小月,每月30天;另外規定二月為28天。這樣,每年總共365天。但回歸年的實際天數是365.2425天,每年還有將近0.25天沒有安排,所以陽歷每隔4年要增加1天,加在二月的后面,稱為閏年。今天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歷法是公歷,也就是陽歷。
所謂陰陽歷,是既考慮月相變化,又考慮回歸年的時間,兼顧了陰歷和陽歷的一種歷法。中國古代的歷法(即所謂農歷或夏歷)以及今天的藏歷和傣歷都是陰陽歷。
陰陽歷每年12個月,六大六小,共354天,這一點同于陰歷。至于它與回歸年相差的11.25天,則靠閏月來解決。最初是3年閏1個月,后來改為5年再閏,最終規定19年7閏。19個回歸年相當于235個朔望月,除去19年間按每年12個月所安排的228個月,恰余7個月可以作為閏月。如下列公式所示:
365.2425日×19年÷29.53日(朔望月時間)
=235.0019471(朔望月)
235月-228月=7月
這樣便基本消除了誤差(已精確到小數點后3位),并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一年中應在哪一個月置閏,則與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相聯系。
所謂“節氣”,是中國特有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從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季節更替與氣候變化的規律,將一周歲(即一個回歸年)劃分成若干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變化的標志。最早出現的是“二分”(即春分、秋分)和“二至”(即夏至、冬至),后來逐步完善。現行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始見于西漢初年的著作《淮南子·天文訓》。西漢末年劉歆改稱“太初歷”為“三統歷”,遂將二十四節氣正式修訂入歷法。這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是: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后人為了便于記憶,又將其編為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二十四節氣與夏歷月份的配搭僅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實際上它們并非是固定一致的。因為二十四節氣與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24個不同的位置相對應,所以節氣與朔望月無關,而與回歸年密切相連。由于一個回歸年的時間是365.2425日,這樣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個節氣的平均時間便大約是15.22天。再考慮到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所以冬至前后的間隔時間要少于平均日數(約14日),夏至前后節氣的間隔時間則要多于平均日數(約16日)。這樣一來,節氣與陽歷的搭配時間大體是固定的了。即上半年多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交節氣,而下半年則多在每月的8日、23日交節氣。
倘再細分,則節氣又可以分為“節氣”與“中氣”兩種。二十四節氣中,自立春開始,單數為“節”,雙數為“中”。由于一個節氣加一個中氣差不多是30.5天,大于一個朔望月的時間(29.53天),所以每月的節氣和中氣總要比上一個朔望月推遲一天至二天。當推遲至某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時候,便在這個月置閏。換言之,假如這個月是七月,那么便不能稱七月,只能稱之為“閏六月”了。
簡言之,陰歷、陽歷的差異在于其著眼點即朔望月與回歸年之不同,而陰陽歷則是既考慮朔望月,又考慮回歸年。陰陽歷一方面避免了陰歷過年時間的不固定性,一方面又解除了每月十五見不到圓月的苦惱。這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