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有生
[摘 要]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展精準化教學十分重要。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立足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教學,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找準教學的切入點,使教學有的放矢。
[關鍵詞]學習起點;教學啟點;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6-0083-02
自課程改革開始至今,教育教學實踐特別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也是保障教學質量的根本生命線。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由此也說明,確保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優質的教學預設。那么,預設應以何為依靠?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教師對學習起點的準確把握。很多教師在判定學習起點的過程中,或者只把握了“應然起點”,或者忽視了“突然起點”,這樣反而會導致引導或者啟發的越位,甚至缺位。因此,只有真正把握學生數學學習的正確起點,才能夠進行高效化的數學教學。
在確定學習起點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會偏好于學科知識的邏輯性及系統性,更多的關注于數學知識的邏輯起點,然而這卻是對現實學習起點的極大忽視。如果以學生的視角展開分析,現實的數學學習起點往往是不確定的,因為學生個體的知識經驗、認知能力及思維特質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導致學習起點呈現差異性。教師既不能因此漠視,更不能忽視,應選擇恰當的方式展開系統化估測,將群體性學習起點與個體性學習起點有機融合,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及教學設計,這樣的教學預設才能夠真正保障有效的教學啟點。
例如,教學“認識百分數”時,教師一般從生活中百分數的讀寫講解到百分數所代表的實際含義,再串聯百分數和分數之間的關聯……教師渴望面面俱到,渴望將所有的知識和盤托出,但對于學生而言,過于繁雜的信息很難幫助他們真正把握要點。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有一份文件,當前已經復制了80%。要求學生對關鍵句進行改寫,于是就得出了以下結果:“這份文件中未復制部分的占比為20%”“已經復制的文件和全部文件之比為4[∶]5”“假如將這份文件分為5份,已復制的文件占比為4份,未復制的占比為1份”,等等。根據學生的自由改寫,可以發現他們在其中融入了比、倍、份以及百分數等多種表達方式,既融入了相似概念,也促進了概念之間的緊密溝通,能夠基于整體確保各板塊的清晰認知。
實際上,針對百分比與分數的教學,還可以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其進行拓展,延伸至千分數、萬分數等,教師應引導學生準確把握這些分數之間的關系,將其統一概括為十進制分數,并與分數之間展開對比。特別強調對于這些十進制分數而言,所表達的都是一個數和另一數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率,這也是百分率、千分率及萬分率等概念的本質特征。對于分數的學習而言,有的學生還結合了農業生產中的“成數”以及對商品定價所選擇“折數”等。這樣的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教材的固化呈現方式,由學生自主鏈接生活,促進了思維的縱深拓展。
針對學習經驗的不同解讀,能促使教師選擇不同的視角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大膽改變教材的呈現順序,打破教材的局限性,鏈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立足于高觀點進行統御和掌控,使數學學習過程如同呼吸一般自然,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本質,還能夠促使他們高效地掌握百分數和分數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基于現有認知完成了對相關知識的整合與處理,更促進了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在教學之前,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中哪些為遠景目標,哪些為近景目標。針對目標遠近的考量,也就是開展數學教學的邏輯起點。具體而言,教師應嚴格遵循教材進度,展開循序漸進的教學。這也就意味著,教師的知識觀應當呈現出整體性、系統性及結構性,才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前后勾連、夯實知識點。
例如,教學“9加幾”時,教師既要關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又要著眼于同類課程的總體目標。“9加幾”的教學近景不僅僅局限于10以內的加減法,還包括對進位加法的探索,促使學生喚醒已有的“分與合”的數學活動經驗,自主掌握“湊十法”;教學遠景則是學生在了解“8加幾”“7加幾”乃至于學習“退位減法”的過程中,同樣能夠自主運用“湊十法”這一數學模型,并延伸至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中,拓展“湊百法”,還能夠在簡便運算中靈活運用“湊整法”,等等。雖然“湊十法”只是一種簡單的數學方法,但當學生能夠在其他計算中下意識地使用“湊整法”時,便上升至具有普遍意義的數學思想了。這樣在日后的簡便運算中,學生的表現會更靈活,當然不僅僅局限于加減法,在做乘除法乃至其他運算的過程中都有可能運用到“湊整法”,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分析,“9加幾”的邏輯起點就非常明顯了。
上述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近景、遠景目標的把握,實際上所突出的就是數學教學的邏輯起點,這是教師必須要著重考慮的問題。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起點應當是多元化的,但是邏輯起點卻不會發生改變。因此,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既包括教材的編排體系及編排特點,也包括潛藏于其中的編者意圖以及編排特色;既要以數學教學為出發點,又要站立在數學思想的高度俯視完整的教學過程。
針對學習起點的研究,教師既要關注知識之間的銜接及教學落差,還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知識斷層。教學落差有非常典型的普遍性,而斷層大都是集中體現于學生群體中的個別現象,特別是在數學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群體中,一旦學生對之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不夠清晰、準確,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知識斷層。
例如,教學“表內除法”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如何才能將6個桃子平均分成兩堆?就此引發學生動手操作,先歸納出三種不同的分法,并從中提煉一種較為特殊的分法,由此形成“平均分”的概念。教師繼續提問:“是否還存在其他不同的分法?”這一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展開個性化探究,進而將“平均分”問題成功轉化為“包含除”問題:有8個桃子,如果每個小朋友分得2個,夠分給幾個小朋友?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從中領悟了“平均分”“包含除”等概念,還能夠結合表內乘法完成對除法算式的口算。然而,有一部分學生對表內乘法口訣不熟練,在實際計算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阻礙。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預設,穿插了“表內乘法”相關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幫助學生掃除計算障礙。通過對前后所學知識的有效溝通,既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了表內乘法口訣,也使其深入透徹地理解了乘法和除法之間的關聯。
對于數學教學而言,不能僅僅著眼于學生群體,更要關注學生個體,這樣才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喜悅。針對具有個體化的知識斷層的有效彌合,既有助于提高學習效能,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針對潛在起點的有效彌補,主要源自于數學學習狀態的非線性,或者是由于偶然性及復雜性所引發。
總之,針對數學學習起點的研究具有典型的復雜性、深刻性和現實性,教師只有立足于數學學習的起點,準確把握動態生成點,對教學預設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才能對固化的教學流程進行及時恰當的調整,才能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靈活且富有彈性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以確保教學的優質和高效。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其進.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起點、過程及應用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08).
[2] 魏光明,王俊亮.小學數學“起點型核心知識”教學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18(10).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