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潔
【背景】
朗讀,作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并提高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設法引導學生讀中品味,讀中感悟,使有效朗讀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我結合《望月》的教學片段談幾點對朗讀教學的思考。
【案例一】(出示第二自然段)
師:這一小節中有哪些詞語你不理解?
生1:安詳。
師:誰理解?
生2:安靜祥和。
師:是的,“安詳”本是形容人的神態的,這里用在月亮身上,讓我們感覺此時的月光就像溫柔無私的母親一樣,那么柔和,那么安靜,有了生命,有了溫情。一起讀這個詞!
師:還有哪些詞語難理解的?
生:剪影。
師:剪影其實就是一種輪廓,看,這就是剪影。(展示)看,月光下,蘆蕩、樹林和山峰只能看見一個大概的輪廓,此時江面上的月光給你一種什么感覺?
生1:我感受到江兩岸的景色有一種神秘的美。
生2:我讀出了一種朦朧的美,因為“隱隱約約”和“剪影”,讓我覺得兩岸的景色看不太清楚,有著一種神秘的朦朧美。
師:真會讀書,能把你感受到的這種神秘和朦朧讀出來嗎?
師:你的朗讀把我們帶入了朦朧的靜謐月夜。
生3:我覺得月光給江面帶來一種跳躍的美。我是從“千點萬點”“晶瑩閃爍”和“跳動”感受到的。
師:讀著這些詞,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3:仿佛無數的銀子灑落在江面,波光粼粼。
生4:又像是無數亮晶晶的星星掉進江里。
師:好一幅浮光躍金的畫面呀,是月光給了江面這份閃爍的、活潑的美。請你一邊想象著畫面一邊讀這句話。
師:這一小節中,還有不理解的詞語嗎?
生1:鍍。
師:生活中見過或者聽過這個字嗎?
生2:鍍金。
師:對。“鍍”是把金屬均勻地涂在另一種物體上,讓這種物體閃閃發光。我們現在再來讀一讀、品一品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生3:我感受到月光皎潔明亮。
生4:我感覺到月亮把它的清輝均勻地涂灑在江邊的景物上。
師:是啊!一個“鍍”,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皎潔明亮,月光清淡、均勻、閃閃發光,有一種意境美,更是作者對月亮的那一份愛啊!
師:同學們,欣賞著安詳的、閃爍的、朦朧的月色,我們仿佛在欣賞著一幅天然的水墨畫。誰來完整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讀出月色的美。
師:多美的月夜,多美的文字啊。(全班齊讀)
【反思】讀有層次、有目標是實施課堂有效朗讀的前提。上述片段中,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逐步進入文本,觸摸語言——初讀,整體感知月色之美;精讀,通過品味關鍵詞語領略月下景色不同的美;美讀,將感悟到的景色之美通過聲音和神韻再現。初讀、精讀到美讀的過程,體現了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也使學生真正在讀中融入月色。
【案例二】
師:迷人的月色激起了小外甥的詩興,他要和舅舅一起對關于月亮的詩呢!(出示六至十三自然段)
師:先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這幾句詩,注意讀正確讀出節奏。
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默讀這些詩句,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生選擇其中一句交流想象的畫面)
師:古人望月,月亮成了他們傾訴的對象,情感的寄托。讓我們一邊想象著詩描繪的畫面,一邊用心吟誦這些詩。
師:這么優美的詩句和意境,老師也想和你們合作讀,你們先讀,老師后讀。
師:這兒有一個自然段很特別,這12個點,也是標點符號的一種,表示整段話的省略。說明這兒省略了什么?
生:好多寫月亮的詩句。
師:我們繼續,我一句,你一句。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師: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師:寫月亮的詩多如繁星,我們怎么對得完呢?(引讀最后一句)詩和月光一起……
師:大家的吟誦仿佛讓我們跨越了時空,看到了古人正在對月抒懷。
【反思】多樣的朗讀形式是實施課堂有效朗讀的保證。在詩句教學環節,教師在遵循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默讀、個別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師生對讀等,配合刪節號的學習運用,對寫月亮的詩句再進行拓展讀,點燃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不難看出,學生在讀正確、讀出節奏、讀出畫面、讀出詩境的循序漸進的指導中,真實地感受著月之詩情美和韻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