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英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具備的某一項能力并可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發展。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項重要任務。而小學階段是學生稚嫩的人生階段,此時對他們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有利于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可以準確把握教學質量,在保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進度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要想建立一個有特色的核心素養體系,首先就需要制訂有效的核心素養學習計劃,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有了正確的計劃做指引,才能在核心素養體系中確立正確的方向。但是在制訂計劃之前,首先要了解核心素養是什么?它可以解決怎樣的問題?怎樣培養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接受以便于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就當前社會而言,課程中核心素養的資料主要來源于國內外權威學者對于核心思想的研究,我們借鑒的是他們認為正確的思想。核心素養是學生知識與情感技能的雙重體現,對于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它能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扎實的基礎知識、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綜合體現。
1.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新型教育觀,讓閱讀融入學生的生活中。
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們注重的是背誦式教育,古詩、課文、名言警句都要求死記硬背。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忽略了語文本身的意義。語文是一門理解性的學科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來的,其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讀懂文章的內涵,了解文章中的真情實感。在教學中,我們也不是要求學生必須在某一特定時間去讀書,而是培養學生利用閑暇時間樂于讀書的習慣。據調查顯示,不同的學生在閱讀時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反應和感受,這就是人性的差異化。因此,教師不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強加在學生身上。由于教師的授課時間有限,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切不可走傳統教育觀的道路死記硬背。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對于小學生而言,就不做過多復雜的文章內容分析,只要培養好學生善于思考、樂于讀書的習慣,為小學生今后的閱讀做一個鋪墊。
2.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隨著社會水平的提高,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和以前不同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開放性思維,深刻體會文章的內涵。在閱讀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可以在無形中受到文章作者思想的熏陶,教師需要幫助一些低年級的學生通讀課文,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在面對大量文字時,可能沒有高年級學生那么大的詞匯量,在閱讀時會有些許困難。教師可以通過朗讀的形式,把不同語句以不同的感情讀出來,讓學生從不同的聲調中判別感情,達到閱讀的效果。
3.提升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興趣是學習中重要的一點,興趣的存在會使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事半功倍。興趣在閱讀時也是一種大腦急速運轉的過程,特別是在學生正在閱讀時。因此,培養學生的速讀習慣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文章,這樣既節省時間還可以加深理解。教師還要讓學生養成隨手記錄好詞好句的習慣,學生閱讀的文章一般都是優秀作品,內容中不乏存在一些好詞好句,學生隨手摘抄記錄下來,也可以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給自己的文章添光添彩。
總之,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他們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就需要掌握適應自身發展的閱讀技巧和專業技能。這些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語文教師不斷以正確的觀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在語文閱讀課上能夠真正教會學生積累、閱讀的好習慣,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一定會有所提升。